和山深处又“惊雷”——记高一年级《雷雨》演出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5368 发布时间:2017-03-31 03:25:48
3月26日傍晚6:30,高一年级在一号楼6楼报告厅上演了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
公演《雷雨》一向是同学们十分期待的语文传统活动,也体现了我校浓厚的文化氛围。自寒假的整书阅读到三月的班级海选、年级排演,以及一周前黄岳杰教授的《雷雨》讲座,直至今晚的正式演出,高一同学全情投入:课余时间,总可以发现手捧《雷雨》的同学热烈讨论着剧本,揣摩着每一句台词,演员们抑扬顿挫地念着对白,导演们专注地设计着演员的动作与走位,道具、服装、化妆组的同学们也在精心设计着,忙碌着……所有的准备都为了这一场专属于我们的《雷雨》。
六个剧组,六个班,不同的情节,不同的角度,但始终保持着统一的基调。不一样的脸庞,不一样的声线,却都将《雷雨》经典人物真实自然地展现:那个严厉、自私、狡诈的周朴园,那个清醒、自尊、坚强的鲁侍萍,那个渴望冲破封建家庭束缚作困兽之斗的周蘩漪,那个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却不自知的周萍,那个天真纯洁地衬出《雷雨》明暗的少年周冲,那个单纯明朗、渴望真挚爱情却被命运捉弄的少女鲁四凤,那个举手投足流露出狡诈之气的鲁贵,那个一身正气充满抗争精神的鲁大海……爱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和尖锐的戏剧冲突,被生动地演绎,现场观众随着故事的发展,唏嘘感慨,沉浸其间,不息的掌声是今晚跳动的音符。
当话剧完美落幕,我们几个月来为“雷雨”付出的努力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回报,这个异彩纷呈的夜晚也将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时间中沉淀。感谢日夜陪伴的同学,感谢辛勤指导的老师,感谢所有给予支持帮助的杭外人!我们相信,杭外《雷雨》话剧演出的传统会继续传承下去。
草木依旧春色好,和山深处又“惊雷”。
(高一6班 陈雨桐 翁春雯 钟伊歆 报道 郑燕明 卢东波 王栩 李芳 摄影)
高一1班
高一2班
高一3班
高一4班
高一5班
高一6班
个人奖合影
集体奖合影
附获奖名单:
最佳周朴园:周宇昊
最佳周蘩漪:陈雨桐
最佳周萍: 戚可桢
最佳周冲:丁昊桢
最佳鲁贵:周铭浩
最佳鲁侍萍:夏茗漪
最佳鲁大海:王昌涛
最佳鲁四凤:陈佳宁、胡琛滟
团体奖:
一等奖:高一4班
二等奖:高一3班、高一2班
三等奖:高一1班、高一5班、高一6班
附部分感言:
本次的雷雨排演,对于我们,是一次与过往截然不同的学习经历,它使我们领悟到“体验”“合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我们的一位演员说,当你要饰演一个人物,你不只是像在语文课上那样,置身事外地谈论他,而是要真正成为他,“像他一样地坐、抬手,像他一样思考,像他一样爱、恨——而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他。”而我想,这种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思考事物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它教会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告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一整个世界。对于那些书本上的概念,我们走出了抽象、刻板的“了解”,做到了有温度的“体验”,演员们真正体验了一部文学作品,体验了舞台,体验了六个人的灵魂。
而排演中的信任与合作也是尤为重要的。排练期间,每个演员都能认真地、既感性又理性地分析人物,并且,当一个演员遇到了困难时,其他人都会帮助他剖析情节和人物心理,所以最终每个人的呈现,都是我们互相帮助的结果。几个星期的排练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次的磨合、交流,我能够感到在临近演出的时候,演员间有一股凝聚力,他们在台上有了“交流”,这种交流不止是台词上的,更是内在的一种驱动,是一种真正的默契。
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至关重要,因为一台戏是由一个个瞬间构成的,细节造就一切。
一等奖的殊荣实在是额外的惊喜,我们最感恩的,是一起创作的美好回忆——它随着大幕落下时追光驻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高一(4)班 郭若馨(班级导演)
并不是谦虚,自认为是愧对于“最佳周朴园”这一称号的。其实去年第一次接触到《雷雨》时,我就坚信自己会出演鲁贵。鲁贵登场时有一句文字描写“卑下的谄笑”,我特意对着镜子练了近一月。不巧的是,班级抽到的这一幕恰好没有鲁贵的戏份,可导演组却决定让我去扮演周朴园。只要对《雷雨》略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从鲁贵到朴园,这一形象上的跨越无疑是巨大且艰难的。性格、形象推倒重来的过程不做赘述,经过反复的练习与揣摩,最终的演绎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吧。
言归正传,说说个人对朴园的理解。一开始拿到剧本时,我对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虚伪”,但表演前一周黄岳杰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到一句“昨天的周冲,正是今天的周萍,明天的周朴园”,这让我真正意识到朴园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形象。例如他对侍萍的感情和怀念是真的,但对她的猜疑与提防也是真的。优秀的戏剧必定展现出人性的复杂,而《雷雨》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到了淋漓尽致。
最后感谢班级以及年级导演组的同学和老师们,感谢所有道具后勤化妆组的同学,他们付出的心血甚至要多过我们这些台上的演员,没有大家一同努力与付出是不会有一场如此精彩的演出的。
高一(6)班周宇昊(最佳周朴园)
雷雨一场轰轰烈烈,约莫一月前尚在天际兀自翻滚沉吟,不曾想今时竟已然倾盆而下而复归平静。然而震撼了的,绝不止百十张脸,还有那么多鲜活的、强健有力跳动着的心。
说实话,最开始接受周萍这个角色,心里有些忐忑。“渣男”,“滥情”等大帽子早已扣在角色的头顶上,结实得像德国人的公寓,甚至一度有过离开“周萍”的念头。但毕竟机会珍贵,再加之黄岳杰教授对角色的深入剖析,我逐渐摒弃了杂念,全身心投入排练:念词,走台,纠细节,以至于日思夜想,刻骨铭心。犹记得一日晚,夜色已不早,深的足够多半人入眠了,正待就寝,合眼静养之际忽遭窗外响雷一记当头霹雳,怪就怪在困意越发的深了,睡得亦越发的熟了,次日晨多方求证,总算得知并非只我一人有听得雷声,否则这雷雨亦成了心头之痒,梦中之魇了。
回首全程,所有的并不只是所忆及的美好,还有选择看不见的辛劳和困难:服装组从前期设计,中间采购,和后期的修改,要契合演员的心意,又要最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诸多琐事,不堪其忧;化妆组努力地凭着三寸小刷修正着演员的形容,与角色气质相符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那繁琐的我都报不全名号的一道道工序流水线式铺开,加之候场过程不间断的修改补妆,焦头烂额间却仍不失风度。
以此,一并感谢所有同学和老师的热心帮助。
高一(2)班戚可桢(最佳周萍)
在经历了班级海选和年级排演之后,我们每一个人对《雷雨》这部戏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我来说,鲁贵这个角色的性格、心态,甚至舞台上的一些最微不足道的小动作都是经过了导演组和我慢慢斟酌而逐渐成形的。在演出前一星期,我有幸被黄教授点拨,这也给我正式演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原来我只是想表现出这个角色市井小人的一面,但黄教授的一席话令我豁然开朗,就如同在生活中一样,每一个人哪怕是最卑贱的人也有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就如戏中鲁贵对于自己的女儿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父女之情,所以在这之后的排练中,我在跟四风对话的时候投入了更多细腻的情感,使这个角色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不过我最要感谢的人还是我的分管导演肖成川同学,他对于我的语言的影响非常之大,小到北京腔的儿化音,大到整个人物语言清晰度的把握,他都为我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认真指导,使我在最终的演出中能够将那种北京老大爷的形象表现出来。同时也要感谢每一位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演员对这出《雷雨》的付出,这注定会是我们记忆中一个难忘的雷雨之夜。
高一(3)班周铭浩(最佳鲁贵)
最佳鲁大海
最佳鲁贵
最佳鲁侍萍
最佳四凤1
最佳四凤2
最佳周冲
最佳周蘩漪
最佳周萍
最佳周朴园
附剧组成员表及各班演员表等:
年级总导演:胡俊涛、屠诗涵、张语瞳、陈飞宇
工作组成员:王致远、楼博涵、张惟皓、吴明睿、林闻瀚、管子淳、严瑞轲、王涛 、屠轩程、程星岩、陈凌波、翁春雯
技术支持:郑叶青老师
主持人: 关心怡、陈吉米
指导老师:唐玉娣、郑敏峰、郑燕明、李芳
评委老师:倪江、黄琼、林存富、邵宜家、郑寅琦
幕次角色 |
第一幕 高一4班 |
第二幕(上) 高一5班 |
第二幕(下) 高一6班 |
第三幕 高一3班 |
第四幕(上) 高一1班 |
第四幕(下) 高一2班 |
周朴园 |
李民哲 |
邵力扬 |
周宇昊 |
崔以恒 |
徐励恒 | |
周蘩漪 |
丁子琦 |
郎天玥 |
陈雨桐 |
胡晓雨 |
潘闻萱 |
钱皓玥 |
周萍 |
陈羽畔 |
杨思航 |
何明杰 |
戴之豪 |
黄勃侨 |
戚可桢 |
周冲 |
丁昊桢 |
朱镇业 |
张泓斐 |
吴雨坷 | ||
鲁 贵 |
陈圣鹏 |
戴越 |
周铭浩 |
孙若谷 |
||
鲁侍萍 |
夏茗漪 |
邵宁奕 |
章书毓 |
孙欣恬 | ||
鲁大海 |
王子琛 |
徐 滔 |
王昌涛 |
宋昕哲 | ||
鲁四凤 |
虞思澜 |
王晗 |
胡 勰 |
陈佳宁 |
胡琛滟 | |
仆人 |
吴 恺 孙 铭 曾子涵 葛涵俊 |
孔健平 李文慧 | ||||
班级导演 |
郭若馨 陈嘉禾 嵇真妍 李未名 |
翟陈原 石 涛 郑则灵 王 涛 |
钟伊歆 翁春雯 沈佳仪 |
胡艳 肖成川 戴婧玮 |
王佳卉 陈语心 高诺琪 |
颜若偃 覃凯思 叶 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