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故土,跟随自然——记大预班“浙江作家•浙江文化”之诗人屠国平研究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881 发布时间:2016-05-18 08:16:43
“像太阳一样,早上升起来,晚上落下去。人年轻的时候向外奔波,寻找一些东西,老了之后就回去找。”坐在湖州夜航船书吧的沙发上,对我们研究小组同学(陈朱晋、周毅航、贾杰恺、徐伟钦、羊靖乐、沈德瑶、斯宇西、陈灼)如此娓娓道来的诗人,就是本次我们的研究对象,湖州南浔籍诗人屠国平。
屠先生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自1998年开始写诗,已经出版诗集《清晨的第一声鸟鸣》《几里外的村庄》等。4月19日下午,我们小组一行三人,怀揣着屠先生的诗作来到了南浔并采访了他。采访主要围绕他的近作《几里外的村庄》展开,在回答创作这本诗集的初衷时,屠先生说,农村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东西,自然安静而有原生态的生活,忍耐宽容而亲切友好的情感,即便吵架时粗鲁,但吵好大多也就好了。而如今,一个村庄没多久就要被拆掉或变成一个陌生的企业,并且农村里很多的人往外跑,似乎住在乡村就代表着一种失败。事实上,渐渐的,人们才会发现,凋零的乡村会让人们失去安静、记忆和归宿感。因此,想写一些作品,来追忆农村,来丰富农村。这本以南浔小镇为背景的诗集,题材并不多么宏大,语言也绝不华丽,读来是朴实亲切、平实有味的。曾有采访他的记者以“看丰子恺的漫画”来形容读屠国平先生诗作的感受:简洁却不简单,清新自然却最能引起共鸣。而正如他的作品,屠国平先生本人也有着平和的气质。在书吧里,他不疾不徐地说着,说童年,说故乡,说亲人,说未来,说城市的不断变迁,说城市新居民们在寻找着的归属感。作为一名与图纸和量尺打交道的测绘师,屠先生谈起这些时却更愿意放下精准的数据之流,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去表达其朦胧的美。
带着一份不可一一言说的心情,我们回到了杭州。4月25日的语文课上,李芳老师为我们精心选择了屠先生的二十首诗作朗读和品析,课堂里是如此安静,即便朗读也大多轻柔甚至有些淡淡的忧愁,“父亲/坐在屋檐下/搓着草绳/草绳长长的/一头连着雨水/一头续着心事”;“一条小路伸进去/一缸清水一个家/村庄亮着,桃花开着”;“在太湖边醒来/水里的远山、钟声/隐约的浪/像我们割过的草地/现在又墨绿墨绿/长了上来”;“也许,爷爷真的太累了/他在太阳底下/睡得很安然/阳光,渐渐把他的影子/牵向更远的地方/我突然心生一种恐惧/仿佛这西去的太阳/正偷偷抽走他/一根根酥酥的/老骨头”……
“如果可以,真的想亲临真实的、纯朴的、原始的乡村,感受麻雀带回的更深的暮色。”羊靖乐同学如是感慨;“一缸清水一个家。这诗里有画,有气味,我好喜欢。”范凌与同学这样评价;“《儿时割稻》让我想起妈妈给我讲的故事。早些年间,外公和外婆出去撑船养家,台风来临的时候,家里只有妈妈和舅舅。那种无助与思念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年轻懂事的孩子总是听话得令人心疼,出门在外为了微薄生计的父母辛苦得令人心疼。而心疼往往是最无奈无用的话语,就像一面向你倒来的墙,扑面时生活的残忍令我们无处可逃。”朱琳同学完全踏上了回家的路。更有的同学,被屠先生的诗作激发了创作的热情,提笔写下一首首的小诗,比如徐天怿同学写下《树》:“路旁的树抖去身上的尘埃/向对面的伙伴招手/透过阳光与灰的薄幕,他看到她皱起的眉头/与微撇的嘴角/她用来照镜的水洼/被行人踩得支离破碎。”胡雪雯写下《蜻蜓》:“天气闷得很/是要下雨/它飞得那么低/透明而单薄的翼/却隔开我/与整个童年的曾经”。李老师说:诗是最霸道的体裁,它用最少的文字“掠走”你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她还说,好的作品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踏上“回家”的路,屠先生的诗,让我们回去了一次又一次……
散文家、诗人庞培在《在太湖边醒来》一文中这样评价屠先生的诗歌:“这里从不出现历史和终极,没有哲学、没有时髦创新,没有宏大词语,只有无人理会的旧茶馆门前的雨滴、几只麻雀,和诗人少年时代的农事经验:遥远的湖面,一场大雨,星空和屋檐,亲人的喟叹和嗜好。所有当代诗歌里常用、常见的修辞,在此一律被省略缩减,形成统一的朴实的愁容。空气,似乎是生老病死、春去秋来的乡土悲悯。”的确,屠先生的诗是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疼痛的温情,他的心中住着家园,他用诚实的记忆努力唤醒迷失在现代化桎梏里的人们。
没有故土,人何以有温情?跟随自然,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附小组同学随感:
在屠国平先生的诗中,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恍惚中/只有老宅的灰瓦片/等来了一阵意外的清凉”;“走在雪地上/挂念起故乡的村庄/村庄也像一片雪花/飘在你异乡者的梦中”……故乡永远都是你最温暖的家,只要你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样子便浮现在你面前。村外的一条小溪,两边嬉戏的孩子,村口的一棵大树,你仍然能看清刻在那树上的你的名字。然而,那个村子几年前就已经被拆掉了,溪流被填平,盖起了房子,大树被推到,铺起了马路,那刻着你的名字的小树皮不知在某个车间里慢慢磨去。就如你对故乡的记忆,在现实的苦难中被不断摧残,那个正在消失的故乡,还残存多少。然而,故乡不仅仅是用来怀念的。
(贾杰恺)
童年,提起这两个字的时候,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也许有人会唱起罗大佑的那首歌,想想叫着知了的夏天,也许有人会拿起泛黄的相片,看看多年前的稚嫩模样。童年,是一段洋溢着天真与烂漫的时光,它可以被歌唱,更可以用文字去记载。在屠国平先生的诗作之中,便不乏对童年的怀念。
“我坐在矮矮的木凳上/歪歪斜斜地练习着/方方正正的汉字”(《七岁》)
“我用装满水的木盆数星星/星星一闪一闪很是安静”(《星星》)
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能勾起许多回忆。小时候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东瞅西瞧。小时候停不下来的双手双脚,创造稀奇古怪的游戏自娱自乐。小时候被怀疑是不是多动儿童,被拎回家“钉”在椅子上写作业。也有突然安静的时候,光是抬头数数星星,也会笑出声来的小时候,多美。
“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评说了一阵/从树上飞远了/记忆的房间里/找到的珍贵的相片/是天空留给我童年/最美的合影”(《童年的门开着》)
或许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各自的美,相片留下合影,而文字留下一颗真心。屠先生用诗歌承载记忆,其实你我都可以同屠先生一起,珍藏过往美好时光,带着份诗意的浪漫,回忆童年的甜,继续成长。
(斯宇西)
也许诗人较大众更善于找寻自身内心的宁静,也更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
在屠国平先生的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他对于生活的一些思考,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很有新意的启发,充满哲思趣味。比如在他《几里外的村庄》中,我印象很深也很喜欢的一个主题是“对一只蚂蚁说过我的故事”。在这个主题里,诗的数量不多,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诗能够通过一些很小的切面折射出生活的深度和质感。“蚂蚁一生都沉默着/如果你不去注意它/不会觉得这世上/会少些什么/我们从生到死的时光/对于它们却是千年/我们无意义的交谈/它们偷听为神的谈话/我们在某个角落哭泣/它们视一朵长久的乌云/哎,这细细的,比风还轻的蚂蚁哪里知道/它们仰慕为神的人类/在这个世上/也是那么痛苦/那么失败”。顾城说过看到好的诗会有让人想读出来的欲望,那么这样的诗就是了。
(羊靖乐)
这是一个将身体紧贴着土地的诗人。他的体温,呼吸,心跳,都紧紧系着他对故地的怀念与热爱。他诗中写到的麻雀,湖面,铺满星辰的天空都令我向往,却也让我感到了一丝遗憾,对于并未经历过乡村生活的我而言,并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它们,但从屠先生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那些事物,必然是令人无法割舍的。
而这些事物,却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消失,逐渐被遗忘,这是又是何等的可悲呢?如果我早生十年,是否能一窥屠先生诗中的乡村美景?在这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得到了许多,却也失去了许多。
不过,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屠先生的诗让我感到一丝平静。这种用最为直接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的方式让看习惯华丽词藻的我感到敬佩。
多年以后,身在外地的我,或许也会这般感慨吧!
“我看着村庄/朦朦胧胧的心/融进了苍茫的暮色。”
“我看着阔别多年的杭州/断断续续的愁思/融进了苏堤烟雨。”
如今的我们,正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大部分人都要远离故乡,到外面的城市去学习,去奋斗。但是,心怀故乡的我们,仍会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低吟:故乡,请允许我暂时远离你,去到远方寻找我要的答案,不管路途有多遥远,你都在我心间。不论我的目光有多高远,你都在我的眼中,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身旁。
(周毅航)
(撰稿:陈朱晋、周毅航、贾杰恺、羊靖乐、斯宇西、陈灼、徐伟钦、沈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