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在行动——我校学生宁夏环境考察报告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997 发布时间:2011-11-16 10:53:13
在英国大使馆主办的气候酷派活动中,蒋怡舟同学荣获气候大使白金奖。十一期间,蒋怡舟同学和全国各地的气候大使们参加了由中国发改委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宁夏行环境考察活动。以下是她的活动收获与感想。
(信息技术组 供稿)
十月一日早上七点的飞机,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飞机下方的景色一览无余。当视线中出现一片片巨大的黄色时,乘务员告诉我们飞机已到宁夏的上空了。干涸蜿蜒的河床,无边的黄色,浅浅的黑色的草被是对宁夏的第一印象,和我想象的如此不同。
(干涸的河流)
宁夏三面环沙,但是当我真正看到这广袤土地时的心情是多少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都换不来的。去宁夏之前所有科考成员和专家进行了两次网络在线培训,主办方希望我们能够自己收集第一手资料,更深刻地亲身感受由此更有力地带动人们应对气候变化。
第二、三天我们在和来自英国和宁夏本地的多位专家全面交流讨论后明确了核心问题:
1、 宁夏乡村本地有哪些气候变化危害和风险?人们对此是否有足够意识和充分的认识?
2、 哪些人是最脆弱、最易受影响的?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应对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3、 我们能够提哪些建议?我们如何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由此为线索,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并于第三天前往红寺堡区的生态移民村进行为期三天的调查。生态移民都是由政府动员从交通不便的山里搬迁到荒漠中的,他们凭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将荒漠变为越来越适宜人生存的村落。
(移民旧址)
杨柳村大多家庭年净收入都是1万多,一年下来玉米、小麦自给自足,农闲时外出打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年前村委会开始大力推行“一镇一品”,鼓励所有村民改种适合当地环境的旱地经济作物——葡萄并在当地引进了葡萄酒厂,修起了滴灌渠。然而这三年来由于村里只有一位技术员,农民们由于经验不足大多颗粒无收。
(杨柳村的葡萄种植示范园)
开元村是一个移民了十二年的村落,大多数人住上了贴瓷砖的房子,还有人家被评为“科技示范户”。这里的人们是三个村子里最开放好客的,每到一家做调查都会被热情的人们塞满手的梨、枣子和枸杞。这里的村民十分乐观,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即使因为缺少技术支持,当年种的辣椒没卖多少钱,他们仍坚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使生存环境更好。
做田间调查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很有想法的青年,他说:“既然种作物赚不了多少钱,我打算把田承包出去,自己出去打工,让爸爸妈妈在家里安享晚年。”搬出大山和外出打工已使青年一代的农民比他们的父辈有更开阔的思路。
菊花台村的情况则与开元村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个整村移民的村子,而且这个村子因为搬迁前直接饮用山里不干净的水,村里有许多有先天智力缺陷的人。
有人拒绝我们的调查(这是在前两个村子没有发生过的情况),许多人不能说普通话,这为沟通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抱怨现在土地的贫瘠,不愿花大力气耕耘,还很怀念以前靠天吃饭的日子。
“靠天吃饭”是消极的态度,将菊花台村和开元村对比,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心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防沙治沙技术——草方格)
(家家都有太阳灶)
在几乎通宵的精心准备后,我们对本次科考的主办方——中国发改委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进行了整个科考的汇报总结并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希望可以使技术支持更加落实到具体村落,增加技术人员的分配和对农民们的种植知识普及、传统观念转变(比如全家都从事种植业或者只种植粮食作物),促进村和村之间的经验交流,实行扬黄工程水价浮动制等等。
(田间调查)
这七天中所经历的比我在网上看到的所有文字抑或是图片都真实、震撼得多:当你看到大地的龟裂,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沙漠中星星点点的小草,看到破败不堪如古代的断墙残垣的移民旧址,看到泥土糊外墙的平房和用小石子固沙的路,看到人们被风沙侵蚀的脸颊和生活时的坚定和乐观或是迷茫,看到这一切时,之前查的资料和想象都显得如此无力与徒劳。
我们应该在成长之时尝试着去探寻、接触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