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滋养心灵 传承文化——记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804 发布时间:2015-03-17 01:50:26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它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瑰宝。但是,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渐渐淡忘甚至抛弃了许多意义深刻的民风民俗。有鉴于此,高二语文备课组在寒假之前就精心设计了一项特殊的语文寒假作业——民俗文化研究,作业要求同学们拍摄一个关于民俗文化的DV短片并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力求通过拍摄活动和调查研究增加生活体验,了解文化,提升策划、组稿、拍摄、采访、解说、调查、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首先上场的是来自高二(5)班的潘航和叶涵菁同学,他们代表小组向大家展示了关于“皮影戏”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观赏杭州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的表演、采访艺术团团长、研读《民间皮影》、《中国皮影的历史与现状》等方式,冷静地提出了皮影戏衰落的现实困境,也从皮影戏内容的改善与创新、发挥现代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皮影戏突破困境的建议。第一组同学沉着稳定的介绍和清晰生动的视频吸引了在场全体观众,为本次评比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接下来,我们还一起欣赏到了关于“杭州方言现状及调查”“杭州古城墙”“竹笛制作”“东阳的年味”“斯里兰卡高跷钓鱼”“杭剧”“河坊街的糕点”“初一上头香”“舌尖上的台州”等专题研究成果。祖传的方言,充满乡音的口吻却因为普通话的普及、人口的频繁流动、教育和推广的缺失等诸多原因逐渐趋于边缘化;布满青苔的老城墙、粗糙的青石块默默地望着钢筋混凝土,安静地被人遗忘;中泰乡的竹笛制作启示我们只有深爱脚下的土地、感谢自然的馈赠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斯里兰卡高跷钓鱼,原本是渔民赖以生存的技术如今却沦为供游客拍照的道具,这之中又有怎样的无可奈何;杭剧不是最佳状态,枝叶也不茂盛,土也松了,需要施肥;从实物敬香到呈供电子香、鲜花等形式的变化,看出环境因素对宗教仪式的影响,人们更看重内心的虔诚与纯净;食饼筒如何走工业化的道路适应当下,必须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角度去探索一条“标准化”的发展之路……
十组作品中特别精彩的是高二(1)班沈德瑶同学独立完成的《东阳的年味——关于年俗文化的消逝与传承》的作品和高二(2)班陈樾蓉、潘婕、邬尔禾、施梦祺、徐茂迪等同学完成的《甜与恬——河坊街的糖文化研究》的作品。
沈德瑶同学的视频采集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从食物篇——盐卤豆腐、冻米糖的制作到节庆篇——社戏、祝福仪式的介绍再到团聚篇——年夜饭制作及欢享等方面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幸福感的视频。沈德瑶同学动情的叙述和诚挚的反思也给现场观众良多启发:如果年轻的儿孙辈不能接过这一份份传统文化,不能接手操办这些约定俗成的程序与礼仪,也许几年以后,眼前这些美好的东西,就真正离我们远去了。
陈樾蓉同学代表小组展示了研究成果——《甜与恬——河坊街的糖文化研究》,这一作品主要选择了杭州河坊街的糕点——定胜糕、花生糖作介绍和研究,经过实地走访、亲身制作和调查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糖制食品,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经历了一个普及程度变广,人们漠视程度加深、“稀宝”价值下降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糖制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清晰、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对此,他们提出了颇有见解的改善措施:整合出品牌,统一丰富其历史内涵,甚至可以尝试类似龙井绿茶工艺、宁波汤圆的行业标准化措施。的确,抱残守缺不是真传承,推陈出新才是硬道理。
最后,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
(撰稿:黄泓钧、裘佳妮;摄影:郑燕明)
● 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阳的年味》——沈德瑶
《河坊街的糖文化》——邬尔禾、陈樾容、施梦琪、徐茂迪、潘婕
二等奖
《竹笛制作》——冯依伊、王宇瑶、夏淼军、厉晋铭
《皮影戏》——潘航、叶涵菁、张亚楠、娄雨淳
《舌尖上的台州》——石书欣、戴卓欣
三等奖
《斯里兰卡高跷钓鱼》——裘泽慧、杨明宇、朱旖旎
《杭州方言现状及调查》——王晨跃、胡华慧、邵烨
《杭州古城墙》——贾杰恺、支叶繁、陈可馨、舒蕾
《杭剧》——叶欣、蔡宇飞、张立佳、黄怡璇
《初一上头香》——余昊晴、黄旭雯、祝婧文
● 现场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