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代表团参加北大模联并获佳绩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739 发布时间:2014-05-13 04:05:03
由我校高一年级陈可馨、钱佳琪和诸葛钊颖同学组成的模联代表团参加了3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北大模联(简称PKUNMUN)活动。中国驻南非首任大使王学贤先生、荷兰王国驻中国大使H.E.Aart Jacobi先生、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王逸鸣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本次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89所高中近470余名学生代表、80余位观察员、志愿者以及近百名模拟联合国指导教师参会。
(左二为我校2013届毕业生林欣然,担任一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本届大会以“与未来同行”为主题,按照联合国的会议流程,在大会设置的9个委员会中分别讨论研究国际安全、绿色经济、食源疾病、劳动人口、粮食安全、审判历史案件、预设未来人权等国际性问题,商讨可行性对策并形成正式和非正式文件。9个委员会中包括5个工作语言为英文的委员会和3个工作语言为中文的委员会。此外,主新闻中心作为多社制双语媒体委员会对2014年的大会进行了报道。
我校高一年级的陈可馨和钱佳琪同学代表的是中国(China),诸葛钊颖参加了最大规模的GA(联合国裁军及安全委员会)委员会。其中陈可馨同学表现突出,收获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最佳立场奖。
(陈可馨同学荣获最佳立场奖)
学生活动感想:
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模联,心中还是很忐忑的。加上是中文会,杭外的英语优势也用不上,在去之前有些胆怯。
会议的第一天,晚上就为了写文件而忙到凌晨,会面几天亦是如此。一开始非常不习惯,但慢慢地也跟上了节奏。
ECSOO的会议没有危机,可能略显平淡,但其实三天多的讨论中,我也发现,绿色经济的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五十几个代表,也挖掘出了许多以前不曾提及的方面。
这也许就是模联的意义之一吧,除了比赛,它也让我们开拓了视野,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思考一个自己可能并不那么熟悉的问题。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此次模联教会我的更多是怎样与人打交道。十几个人写一份文件,如果没有交流与合作,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
这一路可能有苦有甜,但这次模联之旅将成为我的一次重要的经历与回忆。
高一2 钱佳琪
这一次参加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除去一路上的不愉快,应该算是比较享受的一场会议。
首先,我很享受在会议中用中文发言,尽管会前确实有过对开中文会的担心。这次参加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了。但对于习惯用英文思维在模联会场上发言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同时,我也面临着中文会给予的学术上的挑战。因此,开会的前几天一直都在担忧,非常担心自己会最终放弃话语权,在会场内做一名跟风者。但事实证明,当我逐渐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并努力弥补学术上的不足,鼓足勇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总会有倾听者,支持者。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无主持核心磋商时,因为有组织核心磋商中国家利益间存在的矛盾,而大声在会场内“召唤”与自己国家利益相符的国家,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也完全没有想到,围过来的代表们会几乎达到半数,并且向我点头,表示赞同。我更完全没有想到,因为那一番简短的演讲,我在后面的会议中获得了支持,与其他代表们一起,成功组建了一个bloc。
北大模联成功地给了我一个机会,克服了在模联会场上的“语言障碍”,小小地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再者,我很享受每天与会场内的小伙伴们夜聊至凌晨两点。一群人聚在一间小屋内,努力克服困倦所带来的障碍,尽力理解他人观点。其实对于深夜讨论会的效率,我并不满意。很明显的是,讨论中废话太多,实质性内容太少。但这样的畅谈,合作出文件,用剩余的一点神经来怜悯自己少得可怜的睡眠和多得要命的作业,我想,也只有在模联中才能体会得到了。
这些深夜默默飘过的时间见证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深思,也许并不深刻,却无意中使之变得深刻。会后,我将每一份撰写的文件都拿出来仔细阅读,不得不承认,其中的进步之大。这让我仿佛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之中,必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外交官。当他们走上国际舞台,真正代表自己国家的时候,也许会想起这些疯狂的不眠之夜,这些拼尽全力解决问题的少年人——他们身着正装的外表下,是狂热而躁动的心,年轻,气血方刚。模联人最爱说的梦想,与未来,正是他们。
北大模联慷慨地赋予我一个契机,看到了我们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这一次的会议,也教会了我正确对待模联的态度。我在会场上遇见了许多种人,其中有一类人,极具野心,笼络人心,非常直接地将目标设定为拿奖。可我看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们最终被自己的团队抛弃了。而另外的一群人,以认真开会,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会议,尽力让自己融入这一场会议,享受它。很幸运,我在这一群人之间。我们达成同盟,成功地起草了决议草案并获得通过,互相之间平等合作,最终成为了朋友。意想不到的是,我获得了最佳立场奖。虽然不是北大模联大会设置的奖项,却极大程度上地鼓励了我作为国家代表的成功。这更是我作为一名模联人,能够实在地享受会议的骄傲。
就在上个学期,我参加了另外一次模联。与这次北大模联相反的是,我在那一次会议中,抱着极大的野心,以至于最后不属于任何一个团队。这两件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不应太过功利地参加模联。
北大模联让我体会到,“玩得认真”,是模联人最应有的态度。
总体来说,一趟北大模联之行,让我收获颇多。愿北大模联教会我的,能伴我在未来的模联路上越走越远。
高一3 陈可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此格言也罢,警句亦好,任君信手拈来,早已听得人两耳生茧。然而在实践中,这一真理的深刻性总是表露无余。
因了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我在准备极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地登上了前往北京的航班。最后粗略一览电脑屏幕上的“GA-DISEC”文件,我无言地关了机。除却隐隐的期待,此刻心底萌动的更是忐忑与不安。
裁军会议所在的大堂,放眼是上百的攒攒后脑勺。发言,有组织核心磋商,自由磋商,工作文件讨论……一连串紧张激烈而不留人喘息余地的会程,犹如会厅正中高悬的玻璃灯般,明晃晃直照着我脑海中模糊的思想……那里没有可靠的数据,空余对于种种现有机制漏洞的闪烁一团。而一旦失掉对于现实局势的切实把握,一切构思即便漂在纸上也无力扭转苍白。
南腔北调的倡议浮于空中,大同小异的呼吁此起彼伏。然而在一片声浪中我却只能惴惴地暗自构想,竟无力无能以坚实的证据与学术资料加入游戏浪尖的弄潮儿们。愧疚啊,自惭啊,翻江倒海而来。我默默地翻阅手中的文件,眼前忽然掠过曾经几代杭外模联人废寝忘食甚至不惜请假而埋头于900多页英文背景文件与各类专著中的模样。
此次北大模联行,我无疑是难以模联人自称的。惟谨以此敬告诸位,愿君尽心竭诚以待会前准备,尤必多于相关学术专著中撷英。
高一5班 诸葛钊颖
背景介绍: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模拟联合国是一项健康积极、极富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模拟联合国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促进他们对于当前的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让他们以国际的眼光来看问题。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公开发言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模拟联合国中所探讨的涉及裁军、环保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国际议题多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这有助于加强跨学科的交流。
也许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其实,这项活动在欧美已经拥有超过50年的历史,它是由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模拟联合国活动发源于美国,自诞生至今,吸引了全球超过200,00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全世界每年举办近400个模拟联合国会议。尽管“模拟联合国”在许多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它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进入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为这一活动的推广作着不懈的努力。
会间,学生们将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按照类似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发言、游说、辩论、谈判,国家集团间达成共识,产生决议草案,并按照联合国的表决程序进行投票从而形成决议。在与会准备方面,代表们需要在会前的4到9个月里,对所代表国家的国情、外交政策和会间将讨论的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准备,并完成立场文件的写作。因此,可以说模拟联合国大会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本段摘自北大模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