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邂逅一场桃花——记西溪水文学社聆听邹静之戏剧文学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39 发布时间:2014-04-14 09:16:29

邂逅一场桃花

壹肆年叁月末,阳春既始,繁花未盛。西溪创意产业园在年后跃翩的阳光中迎来创意名家第十讲讲演人——中国编剧大师邹静之先生。

方跨进报告厅,扶好话筒,先生就谈起一向笑言:“我要扒住青春的悬崖不撒手。”花甲之年,闭口不谈艺术和人生,而是从青春入题,不可谓不是一种别有趣味的智慧。

一位经历文革的青年,20多年,从泥瓦匠到白铁工,从城市到北大荒,“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在祖国疆域的边缘将青春寄予诗歌。若说“不学诗无以言”,这诗歌十年想必将他塑造成了言辞精妙的大师。

节奏一词被先生谈及过数十次。剧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在节奏二字。这亦是诗歌对编剧的影响。先生以明代的短诗为例,“我今去了,你存心奈”反复至“我今去,纵使千般无奈”再至“我去了,我就回来”,重复的短句字斟句酌之间便显现出了诗歌节奏的韵味。谈到兴起,先生还提出了他写诗的经历。他极为偶然地尝试着在单调的短句中加入了一句长句,舒缓优美的韵律顿显。

《铁齿铜牙纪晓岚》为先生所创的著名剧集,运用了先生推崇亦较多使用的三男两女结构,人物性格与肖像一一对应“生旦净末丑”五行。先生亦言道:“戏剧就是人物关系的改变”,从缱绻的情侣到憎恶的仇敌,这其中必有一场曲折的戏。《莲花》运用了近似倒叙的形式,但用先生的话讲,这更似生活中获得故事的顺序,先知果再寻其源,故事的代入感由之而来。

在一个春天邂逅一首诗,与诗人笔下的桃花流水共同出演一场如梦的戏。于是,便用这出戏来体味人生吧。

 

最纯真才最动人

331,西溪水的社员们前往西溪创意名家的第十期讲座,倾听了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对艺术与人生的讲解。

在这场讲座中,邹静之对我们来说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著名编剧,而是一个笑言死死扒住青春的悬崖的六旬之人。年轻时的他走入北大荒,而后在经历了十年声乐学习的迷惘后成为了一个诗人。曾听闻这样一句话,“诗人在30岁时就应该死去。”但诗歌的种子却是在先生30岁时才在他的世界里播下。不学诗,无语言——诗中的韵味及对文字的把握为先生在歌剧创作上的成功开启了一扇窗。

先生眼里,诗歌是人物呼吸和心跳的节奏及诠释,而戏剧则是人物关系的改变。一个好的剧本必然有好的情节和结构。他谆谆地教导着,“在写剧本的时候需要在心里有一个‘至高点’,所写的一切都向着‘至高点’去,这样写故事才会成功。天下的桥段有千千万万个,不能因为某一个桥段看起来不错就放入故事而偏离了走向‘至高点’的脚步。”对于另一个要点——结构,先生则以他的作品《莲花》为例:男女主角在第一幕便被双双杀死,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戏还怎么可能演得下去时,第二幕显示的却是十天前的场景,接下来再往前倒带,最终停在了一个温暖的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比顺着记叙更令人动容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平时获得故事的时候便是这样的次序,总是先知道结果,再究其背景。对于一个故事,代入感越深,故事就越棒。

在接近尾声时,先生以一个熟鸡蛋找妈妈的故事为例,一再鼓励听众保持心中最原始的想象力,因为——最纯真才最动人。

先生的讲座中充满了欢笑,娓娓道来的他其实一点也不老。他自嘲被青春的悬崖上的石头厌倦了,但能拥有这样年轻的心态,已很好。

                                                          西溪水文学社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