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品清明,拾文化——第7周国旗下讲话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931 发布时间:2014-04-01 10:31:21

演讲者介绍

韩笑,初三(1)班同学,曾获“21世纪报”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浙江省二等奖、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杭州市二等奖、全国新概念英语技能大赛杭州赛区初中组冠军、西溪水文学社现场作文大赛三等奖、代表校健美操队获得杭州市健美操比赛一等奖,曾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寝室长等称号。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三(1)班的韩笑。

今天我想在这儿和大家聊聊清明节这个话题。

《历书》中是这样写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具有双重意义的民俗大节。

祭祖扫墓作为最重要的清明节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古时,人们认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这一天,我们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地——那是我们的家;这一天,我们将愁绪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上——那是我们的根。满腔的哀思以一种生的希望告慰冥冥。追忆与希望,人生的悲喜交集都在这一天释放。“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就是这一节俗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清明节是一种中华民族情怀的传承。但在我看来,清明节不应只是悲悲戚戚,泪洒黄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祭祖扫墓是生者和逝者心灵的对话,但更重要的是对逝者的缅怀与感恩,对生者的尊重与关怀。

清明的祭奠,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古人曾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我认为,这里的“信”,更应该理解成信仰的信。清明节的祭奠帮助我们找回了那丢失已久的信仰,这份信仰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功利年代渐行渐远的“家”文化与“根”文化。它是民族的魂魄,它是民族的精神。它是联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它是凝聚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力量之源,它更是筑起中华文化的奠基之石。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它构成了中华文明欣欣向荣的永恒。

曾几何时,在圣诞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是悬挂的彩色气球和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曾几何时,在万圣节的前夜,商场内外点着南瓜灯,孩子们着斗篷,嚼糖果。西方的节日文化如海水般泛滥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大行其道,在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守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200712月,国务院将清明、端午、春节、中秋等四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继承。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又该如何担当呢?我想,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拾起这些被遗忘的文化碎片。在这个春暖花开的节日,我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我们重温历史,感恩生活;我们踏青春游,看草长莺飞,赏春花烂漫;我们品诗词歌赋,寻文化根源。让我们的文化不在节日中被失落,让我们的节日在文化中被传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