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文学本真即是人性——记高一年级《红楼梦》、《边城》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092 发布时间:2014-03-04 01:58:15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边城》一直深受人们关注,其蕴含的大量研究元素也深深吸引了高一年级的同学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在寒假之前就开始策划组织指导《红楼梦》、《边城》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同学们合作研究、班级交流、年级推选,最终确定10组同学展示交流。32日晚七时,同学们齐聚3117教室,一起聆听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十组同学分别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灯谜、谐音、“红”字、爱情观以及《边城》的内涵主题、“土文化”、“端午节”等多样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

高一(3)班的陈可馨、郭舒婷、邹雪来等同学对《红楼梦》中服饰的研究引起了在座同学的极大兴趣。她们从款式、用料等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对王熙凤的奢华服饰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足够让大家惊呼——一件最简单的裙衣竟然花费高达7万元人民币,奢华至极正为大家族的没落埋下了伏笔,“由华袍至粗布衣裳”,由极盛影射出没落的命运。

高一(1)班的潘榕同学则为大家带来了《红楼梦》中的灯谜研究,她紧扣“处处谜为谶”的主题,列举了贾环、贾母、贾政、探春、李纨、李玟、李琦等人的灯谜,并透过谜面分析了人物性格、命运走向等,最终她得出的结论是:灯谜重在“隐”,曹雪芹写《红楼梦》也重在一个“隐”字,以谜谋篇,借谜隐喻,读来妙趣横生,思之回味无穷,虽然隐得真的不明显,但是这在古典名著中绝无仅有。

高一(2)班的厉晋铭、蔡园田和高一(4)班的石书欣同学一起研究了《边城》中的端午节,他们不仅从民俗风情的角度展开思考,更从沈从文如何写端午节,如何通过端午节展示人物心理并为小说推波助澜等方面深入思考,为端午节是《边城》之“立柱”的观点做了扎实的阐述。

高一(5)班的李雅欣、郎玥、王梓璇等同学研究的是《<红楼梦>中的谐音》,三位同学以谐音分类为面,以人名谐音的意义为点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对人名谐音的意义分析清晰,层次井然。带着对谐音的了解,大家对《红楼梦》的确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高一(4)班的邵烨和高一(5)班的邬尔禾同学也带来了一份厚重的研究报告《追忆理想之影——从<边城>看理想社会及民族品德》,他们从“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桃源”和“大变迁下的思考和迷惘”两大方面钻探出理想社会的模样,并相信民族品德会迎来新生。

另外,朱琳、沈哲骁和童华林同学选择了一个鲜明直观的“土”字来具体描述他们心中边城的土文化、土风情和土语言。这些“土”没有现代都市的虚伪和喧嚣,有的只是“土”和纯净的人性之美。樊文轩、陈雨王同学则研究了《边城》的内涵,并提出了三座边城的含义,第一座:淳朴、善良之城;第二座:规束、封建之城;第三座:作者的希望之城。许卓凡、李晨熹则别出心裁地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研究,他们精细地对比分析了《红楼梦》、《西厢记》中的爱情与现实。最后,高一(2)班的孙咪娜同学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地阐释了《红楼梦》中的爱情观,细水长流的日久生情自然胜过无理可述的一见钟情。

整场报告会,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最后,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倪江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以“这是准学术研究”来肯定同学们研究的热情和成果,并提出了“文学的最本真,便是对人性的感悟”的观点,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性学习中,坚持全新的选题,要更扎实地阅读,并具有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经过这次交流会,高一同学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更是对人性、对自我、对时代的重新认知和深刻感悟。

(供稿:高一(2)班 裘泽慧;摄影:郑燕明、洪琳)

 

高一年级《红楼梦》《边城》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名单

1、《不为人知的“边城”》高一(3)班樊文轩、陈雨王

2、《<红楼梦>服饰研究》高一(3)班陈可馨、郭舒婷、邹雪来

3、《<边城>角落里的“土”》高一(1)班朱琳、童华琳,高一(4)班沈哲骁

4、《处处谜为谶——<红楼梦>灯谜研究》高一(1)班潘榕

5、《<边城>中的端午节》高一(2)班蔡园田、厉晋铭,高一(4)班石书欣

6、《追忆理想之影——从〈边城〉》看理想社会和民族品德》高一(4)班邵烨,高一(5)班邬尔禾

7、《红楼梦谐音艺术》高一(5)班李雅欣、郞玥、王梓璇

8、《〈西厢记〉》、〈红楼梦〉中的爱情与现实》高一(2)班李晨熹、高一(5)班许卓凡

9、《梦里“红”处观虚楼——从〈红楼梦〉中看红》高一(1)班杨珺琛,高一(4)班林立

10、《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论〈红楼梦〉中的爱情观》高一(2)班孙咪娜、吴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