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独特的经历与共同的母题——记高二年级寒假语文采访展示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792 发布时间:2014-03-04 01:57:29
“昨天的历史是一部无法核对的故事和一部无法与之争辩的臆断小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在《风云人物采访记》中如是说道。一如历史,旁人的经历也可让我们照见过去的脚印,以期待未来的路途。高二语文寒假实践活动——采访一位有特色或有影响力的人物——本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沟通与碰撞中,探访一个人;在探访中,重新审视自己,进而反思教育、社会、文化等诸多议题。
寒假返校,经班级选拔、展示、推荐,每班推选一个案例参加年级展示。本次展示活动于
在展示、交流活动中,我们听到了陈奕萌同学采访的松阳一中党委书记阙柳顺那番“没有高考就没有所谓的高中”的言论以及他所述的县中困境;我们也听到了郑哲萌同学采访的独立书店经营者蔡朝阳老师以及他“救救孩子”的自由教育立场。在这些观点的碰撞中,引人深思的不仅是尚为模糊的自由教育、理想教育以及压抑思维的应试教育之间的对比,还有一个关于公平的议题:我们能找到的秉承所谓“理想教育”的地方的选拔机制并不可以从平等主义者所推崇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中找到合理依据,而这不平等的机会是否符合罗尔斯“不平等的履行或通过不平等会导致符合所涉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这一原则也值得商榷。显然,两位同学的采访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视角。
在其他同学的展示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的交流中凸显出的对于共同命题的思考。在余珏晓同学的“寻找失落的千年古城”的采访中,余年春老人捧着龙应台女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照片,让人不禁从这位一意孤行手绘千岛湖水下村落的老人和前来寻根的龙应台女士身上,看到一种对待共同记忆和失落社群的态度。而同样涉及家乡与传统文化的林加訸同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她采访的丝绸店老板身上,我们窥见了一个“古为中用,洋为今用”的文化理念。与这位丝绸店老板相似的有桑运韬同学采访的诗人北海。桑运韬从与诗人在云南大理邂逅说起,谈及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海自言喜读博尔赫斯,博翁的时间观念对其影响至深,而如桑运韬所言,北海的诗句却有独特的流畅性。这位以汉语为写作语言的诗人在创作中丝毫不见深受影响的作品中的翻译风格,反而像是融入了那样的文化语境,得以创作出文化融合的作品。
林姿君同学则涉及了一个社会议题:通过采访一位就职于医疗养老机构的年轻人,她向我们剖析了中国养老事业的困境与未来。
“通常情况下,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中。”(加缪)我们的采访也正是这样,我们从他们的独特经历里,将每个人从一个概念和模式中抽离出来:诗人并不隐于一个长发的叛逆者的形象,投身于养老事业的年轻人,也并非被供上神坛的雷锋。我们在这些独特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也发现他们的相似背景,从中探求人类共同面对的母题。窃以为这也正是采访活动的意义。
(高二4班 范开歆 撰稿)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郑哲萌 《“新青年”蔡朝阳:挖掘通往自由思想的道路》
二等奖
余珏晓 《手绘失落千年古城》
桑运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人北海访谈录》
施楚飏 《圆米格创始人贾老访谈录》
三等奖
陈奕萌 《松阳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林加訸 《有那么一家丝绸杂货店》
吴 鼎 《天道酬勤,大道自然》
林姿君 《从海峡彼岸到大陆的养老事业者——吴静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