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 激活 建构——高中语文写作专题研讨班培训随记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290 发布时间:2013-12-04 09:19:13
11月26日,高中语文写作研讨培训班,在我校1312室隆重开班。培训基地办公室主任凌祖浩老师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杨文玫老师主持会议。
凌祖浩主任讲话
本次培训班从11月26日开班到11月28日结束,历时三天。主要研讨写作教学序列和方法问题。关于写作教学序列和方法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从来没有令语文人信服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可资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教材。杭外语文组同仁们长期以来,试图以阅读推动写作,以主题写作建构写作序列,从而突破写作技术层面的束缚,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开班仪式结束,倪江老师作题为《写作教学序列建构》讲座。倪老师从读写结合层面介绍了杭外阅读课程的操作模式与思考,探讨阅读本质,弘扬自由阅读理念,将阅读的经典化、个性化与写作序列结合起来,寻求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写作模式建构。
倪江老师在作讲座
田畦耘老师在上课
田老师这节写作课,重点训练学生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这是一节真实且有效的写作思维训练课,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写作思维范式。众所周知,这样写作思维范式的建立,绝非一课一日之功。它一方面受制于写作主题,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言语能力。因此,有人认为写作是不可教的,也无需教,学生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阅读量,自然会写。其实不然,现实中就有学生,阅读了大量经典之作,可他就是不会写,或者说写得不怎么样。可见,能读和能写没有必然联系。能读需要训练,能写同样需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这是写作教学关键问题。
为此,我们特邀杭师大副教授叶黎明博士作题为《写作教学内容确定》的讲座。叶博士认为,写作不是老师所全能为的,只能为其所能,不为其所不能;写作“七分养”“三分教”,教师能为部分极为有限的。她研究发现,写作教学中教师真正能为的是部分写作知识。她将写作知识划分为:内容性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思维训练知识、内容处理知识、文体知识。她认为,前两者是不可教的,后三类知识是可教的。她又把后三类知识分解为,表达样式——叙事、描写、阐释、论辩;结构——体式、章法;思维方式——归纳、演绎、证明、证伪等等。再根据写作教学的效度高低,叶博士又将写作教学依次分为六大形态:语法式写作、自由式写作、范文式写作、句子组合式写作、评量表式写作、探索性写作。她认为探索性写作教学是最有效,因它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写作教学必须依类定教,能教的是规矩、技巧(表达样式和结构),但它们不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写作教学“有用之用”是教会学生交际、学习、考试……,“无用之用”便是延伸和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边界。但也无需夸大写作教学作用,写作教学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叶黎明博士在作讲座
叶博士的讲座让我们明确了写作教学“能教”和“不能教”的界限。反思写作教学实际,我们可能在“能教”方面放弃太多,总以为写作规矩、技巧,太过苍白,不屑教;在“不能教”方面追求太多,费力太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厘清“能教”和“不能教”的界限,在阅读中调和“能教”和“不能教”的矛盾,激活学生潜在创作因子,或许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文学作品的不仅表现现实的生活和生命,同时也表现可能的生活和生命。洪教授如是说。之于文学作品阅读,就是通过与文本对话,激活读者对现实和可能的审美,激活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在主体讲座结束之后,洪教授同学员们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学员认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而考试的答案常常是唯一的,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困扰。洪教授认为,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教学过程宜最大限度地激活的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这样自然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拘泥于考试,语文教学就会举步维艰。高考语文至少有百分七十不在教学范畴,考试答案更不是语文老师能教给的。语文功在涵养、激活、创造。在讲座之前,洪教授在语文组办公室看过学生编写的《西溪水·阅读与视界》,他激赏杭外学子的眼力和笔力,认为这就是摒弃功利,长期坚持经典阅读的结果。
洪治钢教授在作讲座
黄老师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零敲碎打,必需进行“单元贯通”教学。所谓“单元贯通”教学,即以课本的单元文本(根据需要可适当补充文本)为载体,抽绎出切合学生现阶段生命发展需要的思想(文化)主题作为贯通单元文本的主线,将学生语文成长必须的各种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融会其中,把单元文本全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富含多种文化养料的立体化的教学过程。避免仅从文章学的一般意义上开展教学,避免仅从语言的角度开展文言文教学,因而也就必然会避免因偏重于“技术”教学而阉割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必然会避免因偏重于“知识”传授而掩盖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
写作是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达,是学生表达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表达的对世界的发现,是学生介入生活时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写作也需要“单元贯通”。所谓“单元贯通”写作,就根据单元主题,将单元文章(含补充文章)贯通起来,阐释单元主题。从主题的理解、材料的选择、贯通的过程等方面给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要求。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感性世界的抽象能力、对芜杂世界的整合能力,对多变世界的方向把握能力。单元贯通写作,按主题分组进行,最后由同学(或自己)将其“单元贯通写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小组(或全班)合作互帮互学,发现问题,然后重新整合,进入下一个主题写作。循环往复,步步相扣,形成系统写作训练系列。
关注学生心灵发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摒弃单纯的写作技术传授,是“单元贯通”式写作教学的特色。写作教学研究者历来都比较关注写作“技”层面问题,因为这方面是可教的,尤其是对低端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有人就尝试从“技”的层面打造写作教学序列,殊不知,这样序列的长期运作,往往会导致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化,甚至陷入更大的混乱。黄老师慧眼别具,从语文单元贯通教学,到单元贯通式写作教学,从“道”的层面的来建构写作序列,以此破除写作教学的无序、低效状况,这无疑是写作教学行之有序、有效的策略之一。
黄荣华老师在作讲座
为了让学员们充分了解杭外语文人对写作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本次培训特意整合校级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由曾涛、叶蔓山、张萌三位老师分别执教《写作中的虚和实》、《万物有情且美——让你的感官灵动起来》、《写作内容的衔接》。三位老师不约而同的以相关文本阅读为教学基点,引导学生走进写作对话现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生活、体悟生命、领悟写作。他们虽然教学风格迥异,但一样从容淡定、雍容大方,充分展示了杭外年轻教师良好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不俗的课堂掌控力。听完有学员感叹,杭外老师神奇,学生更可畏!
曾涛老师在上课
叶蔓山老师在上课
张萌老师在上课
培训结束,培训基地办公室主
(高中语文组 供稿 林存富、潘梦涛 摄影)
部分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