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确定 激活 建构——高中语文写作专题研讨班培训随记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290 发布时间:2013-12-04 09:19:13

1126日,高中语文写作研讨培训班,在我校1312室隆重开班。培训基地办公室主任凌祖浩老师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杨文玫老师主持会议。

凌祖浩主任讲话

 

本次培训班从1126日开班到1128日结束,历时三天。主要研讨写作教学序列和方法问题。关于写作教学序列和方法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从来没有令语文人信服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可资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教材。杭外语文组同仁们长期以来,试图以阅读推动写作,以主题写作建构写作序列,从而突破写作技术层面的束缚,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开班仪式结束,倪江老师作题为《写作教学序列建构》讲座。倪老师从读写结合层面介绍了杭外阅读课程的操作模式与思考,探讨阅读本质,弘扬自由阅读理念,将阅读的经典化、个性化与写作序列结合起来,寻求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写作模式建构。

倪江老师在作讲座

 

1126下午,田畦耘老师为学员开设一节示范课。课题为《我的存在因你而精彩——材料的选择和组合》。田老师用和平鸽和骷髅与婴儿和健美的体操运动员两组图片导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瞬时将学生带入生命、战争、力量、和谐、和平等命题场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地导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田老师紧紧围绕“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这一教学核心,适时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供学生选择、组合、思考。而这些材料的关联是陌生的,往往无法以常规的思维将它们联系起来。比如,点心、墓园、足球赛。正因材料关系的遥远,强化了材料的陌生感,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学生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他们从众多看似毫无关联的材料中,寻找出惊人的联系,并以这种关联为思维支点,搜索形象,经营情境,组织语言,表达思考。

田畦耘老师在上课

 

田老师这节写作课,重点训练学生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这是一节真实且有效的写作思维训练课,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写作思维范式。众所周知,这样写作思维范式的建立,绝非一课一日之功。它一方面受制于写作主题,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言语能力。因此,有人认为写作是不可教的,也无需教,学生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阅读量,自然会写。其实不然,现实中就有学生,阅读了大量经典之作,可他就是不会写,或者说写得不怎么样。可见,能读和能写没有必然联系。能读需要训练,能写同样需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这是写作教学关键问题。

为此,我们特邀杭师大副教授叶黎明博士作题为《写作教学内容确定》的讲座。叶博士认为,写作不是老师所全能为的,只能为其所能,不为其所不能;写作“七分养”“三分教”,教师能为部分极为有限的。她研究发现,写作教学中教师真正能为的是部分写作知识。她将写作知识划分为:内容性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思维训练知识、内容处理知识、文体知识。她认为,前两者是不可教的,后三类知识是可教的。她又把后三类知识分解为,表达样式——叙事、描写、阐释、论辩;结构——体式、章法;思维方式——归纳、演绎、证明、证伪等等。再根据写作教学的效度高低,叶博士又将写作教学依次分为六大形态:语法式写作、自由式写作、范文式写作、句子组合式写作、评量表式写作、探索性写作。她认为探索性写作教学是最有效,因它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写作教学必须依类定教,能教的是规矩、技巧(表达样式和结构),但它们不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写作教学“有用之用”是教会学生交际、学习、考试……,“无用之用”便是延伸和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边界。但也无需夸大写作教学作用,写作教学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叶黎明博士在作讲座

 

叶博士的讲座让我们明确了写作教学“能教”和“不能教”的界限。反思写作教学实际,我们可能在“能教”方面放弃太多,总以为写作规矩、技巧,太过苍白,不屑教;在“不能教”方面追求太多,费力太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厘清“能教”和“不能教”的界限,在阅读中调和“能教”和“不能教”的矛盾,激活学生潜在创作因子,或许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1127上午,杭师大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洪治钢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激活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的讲座。洪教授以他所教授的本科生为例,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三个问题:①重视知识解读,忽略兴趣培养;②注重细部解析,缺乏整体把握;③解析方式固化,切入作品单调。洪教授说,现在学生面对一个新作品,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情况下,往往就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追根溯源,是学生缺乏文学作品的整体观。所谓文学作品的整体观,即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实体。这个生命实体既有文学的本质属性,又有其特定的审美品质。而大多数学生往往迷恋于字、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分析,这样微观的解读必然会陷入技术分析的泥淖。洪教授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从“卖血”行为的精神指向、“仪式”背后的文化伦理、“重复”叙事的旋律节奏、“对话”叙述的冲突处理等四个维度,深刻、立体的解读《许三观卖血记》,全面展示作品的独特的审美品质,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培养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能力,提高作品鉴赏水平,提升创作品位,提供一个可借鉴的鲜活案例。

文学作品的不仅表现现实的生活和生命,同时也表现可能的生活和生命。洪教授如是说。之于文学作品阅读,就是通过与文本对话,激活读者对现实和可能的审美,激活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在主体讲座结束之后,洪教授同学员们进行了简短的互动。学员认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而考试的答案常常是唯一的,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困扰。洪教授认为,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教学过程宜最大限度地激活的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这样自然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拘泥于考试,语文教学就会举步维艰。高考语文至少有百分七十不在教学范畴,考试答案更不是语文老师能教给的。语文功在涵养、激活、创造。在讲座之前,洪教授在语文组办公室看过学生编写的《西溪水·阅读与视界》,他激赏杭外学子的眼力和笔力,认为这就是摒弃功利,长期坚持经典阅读的结果。

洪治钢教授在作讲座

 

1127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应邀作《作文与学生的生命体验》讲座。黄老师从国家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的写作教学目标谈起。他认为国家课程标准中值得特别重视的“6个关注”:①关注写作的意义——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②关注写作素材的积累——积累生活。③关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多样性。④关注多种文体——应用文体及议论文、记叙文。⑤关注写作意识的形成——有独立的写作意识,有修改文章的意识。⑥关注写作的数量与字数——1012年级课外练笔2万字以上。国家课程标准尽管并未完全转变以知识为本、以能力为重的“语文工具性”理念,并未明确表达写作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但已融进了“人是目的”的教育思想。

黄老师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零敲碎打,必需进行“单元贯通”教学。所谓“单元贯通”教学,即以课本的单元文本(根据需要可适当补充文本)为载体,抽绎出切合学生现阶段生命发展需要的思想(文化)主题作为贯通单元文本的主线,将学生语文成长必须的各种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融会其中,把单元文本全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富含多种文化养料的立体化的教学过程。避免仅从文章学的一般意义上开展教学,避免仅从语言的角度开展文言文教学,因而也就必然会避免因偏重于“技术”教学而阉割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必然会避免因偏重于“知识”传授而掩盖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

写作是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达,是学生表达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表达的对世界的发现,是学生介入生活时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写作也需要“单元贯通”。所谓“单元贯通”写作,就根据单元主题,将单元文章(含补充文章)贯通起来,阐释单元主题。从主题的理解、材料的选择、贯通的过程等方面给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要求。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感性世界的抽象能力、对芜杂世界的整合能力,对多变世界的方向把握能力。单元贯通写作,按主题分组进行,最后由同学(或自己)将其“单元贯通写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小组(或全班)合作互帮互学,发现问题,然后重新整合,进入下一个主题写作。循环往复,步步相扣,形成系统写作训练系列。老师以复旦附中2008届(20052008)、2011届(20082011)、2014届(20112014)为例,详细说明“单元贯通”式的写作系列的建构。

关注学生心灵发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摒弃单纯的写作技术传授,是“单元贯通”式写作教学的特色。写作教学研究者历来都比较关注写作“技”层面问题,因为这方面是可教的,尤其是对低端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有人就尝试从“技”的层面打造写作教学序列,殊不知,这样序列的长期运作,往往会导致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化,甚至陷入更大的混乱。黄老师慧眼别具,从语文单元贯通教学,到单元贯通式写作教学,从“道”的层面的来建构写作序列,以此破除写作教学的无序、低效状况,这无疑是写作教学行之有序、有效的策略之一。

黄荣华老师在作讲座

 

为了让学员们充分了解杭外语文人对写作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本次培训特意整合校级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由曾涛、叶蔓山、张萌三位老师分别执教《写作中的虚和实》、《万物有情且美——让你的感官灵动起来》、《写作内容的衔接》。三位老师不约而同的以相关文本阅读为教学基点,引导学生走进写作对话现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生活、体悟生命、领悟写作。他们虽然教学风格迥异,但一样从容淡定、雍容大方,充分展示了杭外年轻教师良好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和不俗的课堂掌控力。听完有学员感叹,杭外老师神奇,学生更可畏!

曾涛老师在上课

叶蔓山老师在上课

张萌老师在上课

 

培训结束,培训基地办公室主任凌祖浩老师出席结业典礼并讲话。凌主任全面回顾近年来我校语文学科的培训工作,充分肯定我校语文培训工作的成效,并对将来语文培训工作作了美好的畅想。他鼓励学员们将本次培训成果转化教学行动,与语文组保持教学互动。“一次培训,终生朋友”。最后,凌主任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高中语文组 供稿  林存富、潘梦涛 摄影)

部分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