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用声音诠释莎剧——记高二年级莎剧配音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969 发布时间:2013-10-29 03:40:38

20131020晚,高二年级在报告厅一楼举行莎剧配音活动。

莎剧配音活动是高二年级的语文传统活动。而每一年不同阵容的不同演绎,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听觉享受。

《李尔王》率先出场,他们倾力演绎众女儿截然不同的反应,李尔分配国土时的昏庸和暴戾,惟妙惟肖。随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哀婉的爱情使全场观众屏息凝神,《仲夏夜之梦》轻松明快的浪漫带给观众以会意的欢欣。而阴郁可怕的《麦克白》不论是诡谲莫测的女巫,沉郁悲怆的麦克白,还是优雅坚贞的麦克德夫夫人,都给全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和别样的思考。

当然,这样的活动,莎翁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自然不会缺席。在配音结束评审组紧张统分之际,由黄楚梵同学导演,屠尔嘉等同学主演的《哈姆雷特》倾情上演。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精湛的剑术对决,引爆全场,博得阵阵惊呼。

若说这是一场比赛倒不如说这是阅读感悟的展示和交流。不同的演绎背后是同学们对莎剧不同的审美判断。他们的表演或深刻,或平实;或灵动,或质朴;或沉重,或轻盈。形态各异,精彩纷呈。

短短的两小时配音活动,转瞬即逝,而莎翁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永远不会结束。阅读莎剧,倾听莎剧,感悟莎剧,谛听莎翁之于人性善恶、美丑、真伪的开示,一切都刚刚开始。

(柯乐其 报道)

 

写在配音之后

莎剧的配音只是忙碌学习中的一个插曲,但是不论是对于参加配音的同学还是现场的观众都是莫大的收获。在老师宣布这个活动时我们便在思考为何要有这样一个活动。为何要在繁忙的学习中插入一个活动,为何是配音,为何是莎剧。而当配音真正结束,一段时日的忙碌终于划下句号后,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就从自身说起。在最初的选材时,我便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对于莎剧储备的匮乏以及定下剧本后在各个版本的莎剧中的抉择,都让我在这过程中对莎剧增加了些许了解。虽说在这其中关注更多的是情节的起伏而不是人物精神抑或莎翁的文字魅力,但是这十几小时的渲染也让我们多多少少沾上了些文艺复兴的气息。而并非定下好的片段便能够成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所能找到的版本往往是英语版的,因此中文的配音是一张白纸任意泼墨。谁的音色适合哪一个角色,乃至确定角色后如何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同时增加表现力便更是此次配音考验着所有同学。至于我,在本次配音中我的角色是幽灵。相对来说幽灵是个比较简单的角色,因为不会出现幽灵的形象,因此声音上少了些限制。本以为只要把握好幽灵的情感,注意语气的拿捏便能够出彩,待到实践起来就深刻地认识到远不止这么简单。纸上谈兵终究只是浮在表面,当自己真的进入了幽灵的处境才明白不仅仅是读几句话。为了了解幽灵的情感,确定幽灵话语的含义我们更是看完了整部麦克白,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思考并且查阅了许多点评。而在自己揣摩情感、琢磨语气的同时,我们对于剧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莎翁对于人物的塑造手法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算是收获颇丰了。不论是对于影片的欣赏,对于不同剧本不同版本的比较,还是对于配音语气是否正确的判断,都让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近了莎翁,走进了那个属于文艺复兴的年代。而说回此次配音活动,是收获,是感激。语文组的老师并不会照本宣科局限在课本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短短的节选上,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体会感悟。思想不是灌输进人脑的,我们有着思考的能力以及思想自由。因此在自己判断的不断建立,不断推翻又不断重建后留下的才是思想的精华。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柯乐其)

配音不同于朗诵,对声音饱满度的要求更高,而词句的顿挫抑扬反而显得次要,不必要的重音甚至会弄巧成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配音都是一次陌生的尝试,为了适应它与日常说话、朗诵的相异之处,我们都尝试了很多次,也查阅许多资料,参考了一些广播剧中的发声技巧。配音的看点大约有两者,一者是尽可能地诠释出角色背后的感情,二者是演绎出与自己日常时不同的声线。这次展示中,我担任麦克德夫夫人一角,原剧中她较为低沉,慌乱而又不失端庄的声音对于一贯声音较尖的我而言,已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更不用提收尾那声震撼的惨叫了。虽然赛前练习了许久,也努力地去揣摩角色的情感,体会她泣而不怨,怒而不乱的心境,但展示时的紧张感还是成了最大的敌人。这次配音不能算是太满意,重音也过于刻意,开场时的几句话甚至没有把声音稳定,听起来完全是真声的朗诵腔调。所幸展示过半,总算是稳定了心绪,末尾的惨叫也发挥得尚尽人意,没有拖团队的后腿。大约配音可看做闻声不见人的表演,让自己进入场景中,放开自己,那么无论要发出如何奇怪的声音都是相对的易事了。

(朱清仪)

在英语学习中,同学们对dubbing这一活动已经很熟悉了,但这一次我们是第一次用自己的母语来演绎莎士比亚的著作。老实说,在一开始拿到“李尔王”的剧本时,心中还是有些抵触的。脱离了动作、表情,以及其他呈现感情的方式的支持,气息、声带和嘴是我们表演的工具,形象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每字每句,想使它们充满活力,但是每吐出嘴的声音却变得晦涩、干瘪。有些在英语原著中轻易表达人物心理的句子,通过翻译以及文学加工,就有些不伦不类。正如剧本中的一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弥补,使片段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性格更饱满,通过配音,诠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这才是配音,绝不是一味的模仿。

 我自认为不太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塑造形象,但当我对角色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如李尔,作为国王,剧本要求他有君主特有的威严,一名老人,又应当有那沙哑的声音。在这基础之上展开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包括作为父亲对儿女的慈爱,一国之主对人与事物的掌控;对考迪莉娅一番话的失望与愤怒(抑或是痛苦),再加上谈判时的圆滑老练。这就是我所理解、所演绎的李尔,是我对原著的判断。

(马欢)

作为一个女巫,或许最大的感受就是对自我的突破。虽早知在配音时本色上场的极少,但是以一种几乎是自毁式的声音上场依然带来了难以克服的不自信。作为一个老女巫,在发现无法模仿原生无法超越的优秀音质时,选择一种能够驾驭的声音无疑是明智的但无可奈何的选择。然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角色进行解读后发出的声音竟是让自己也有几分不可置信,面对不可知以及不确定的压力使得胆怯不断涌现,但是我毕竟还是坚持了下来。上场时颤抖的双手差点没握稳话筒,幸而声音依旧是底气充足的,没有露出心虚。直到下场许久,才平复下心情,然后方意识到嗓子险些哑了。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坚持表现一个女巫的诡谲,我做到了,就是最好的突破。

(陈诗琦)

对《麦克白》中的女巫配音颇具挑战性,因为老年女性的音色与语调不容易模仿,我们便对此做了处理,以较为诡异尖锐且与平时我声音大相径庭的音色呈现了两个荒原上做着“没有名目的事”的女巫。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很用心地感受自己角色在剧中的位置,体悟他们的情感,力图以声音感染观众……总之这是一次很棒的合作体验!

(黄楚梵)

 

附获奖名单:

团体总分

一等奖 高二(2)《麦克白》

二等奖 高二(3)《仲夏夜之梦》,高二(7)《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等奖 高二(6)《威尼斯商人》,高二(5)《仲夏夜之梦》

最佳男主角

高二(1)周逸贤,高二(4)马  欢,高二(6)陆 

最佳女主角

高二(2)朱清仪,高二(6)季雨卉,高二(7)洪可欣

最佳配角

高二(2)陈诗琦、黄楚梵,高二(3)林政原,高二(8)众配角

最佳剪辑及音效

高二(2)《麦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