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感受真理,用双手实践科学——初二科学暑期作业报道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123 发布时间:2013-10-10 10:22:08
在暑期生活中,同学们进行了科学小制作,科学研究性学习,科学书评等几项活动。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活动下,大家各展所长,完美的完成了各项作业,下面是几位同学的感想。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题
邵羽恒——训练小鸭进食的条件反射
又是一年暑假时。
众多的作业里,最有趣的当属科学的“训练小动物”了。现在再想起暑假,首先蹦出来的就是小鸡小鸭的身影。
训练它们并不容易。从选题到准备器材,从单独训练到集体训练,顺利的实验背后是我的苦思冥想以及精密的实验设计。读了“巴甫洛夫的狗”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不仅仅人会对事物做出反应,“条件反射”存在于许多动物当中。于是,我以食物为奖励,培训它们的快速反应。
可是实验刚开始就遇到了挫折。当我把一只小鸭抱离鸭舍,它就开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处处躲着我。这让实验陷入了僵局。
所以,当最后我一敲木桶,它们就闻声而来时,我是多么的激动啊!
华彬涵——植物的向性生长研究
科学暑假作业下发了,令我心中一阵激动,漫长的两个月,居然不用做题,这对爱动脑不爱动笔的我而言,真是一个利好消息。放假回家,我立刻开始对着三个课题名称发呆,评价兴趣指数、操作指数和成功指数,最后选定“植物向光性”作为研究对象,我要通过自己的亲手试验探寻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生长。
我首先上网查询资料,查找相关书籍,知晓了植物向光性的理论概念,植物会向光生长其实是小学科学书上就已经知道的,但生长的速度怎样?角度如何?向光与不向光的区别如何?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在我心里,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试验。
试验的材料很简单,绿豆、黄豆、棉花、塑料杯、电灯、纸盒等。我将黄绿豆芽分六杯在自然光下发芽,发芽到2厘米左右时,将其各两杯分别放置于自然光、暗室无光、暗室单侧光中,形成三个对照组。每天固定两个时间,我将三组的生长状况拍照记录下来。第四天,暗室无光组黄绿豆芽向四周生长,试验结束。
通过思索、提问、试验、观察的全过程,我非常清晰地知道了植物向光性的一些特点,它们在我脑子里的存在方式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形象生动的图片,我相信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会遗忘。动手操作进行科学理论的探究,是我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远甚于做几张试卷,但兴趣使然,令我乐此不疲,这样的探究让我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了。
第二部分:科技小制作
田毅鑫——从水管中看世界
两个月的美好暑假生活转眼间便过去了,我走进校园,不禁自问自己可曾有收获,可曾愉快的享受过。
我确信我快乐过,我和科学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同时也从彼此那里获得快乐。科学小制作就是我最为享受的部分。可能有些人会自认为已经熟记这些简单装置的原理,甚至完全不必要去浪费时间去制作这些小玩意儿。对此我的观点是只要用心去设计,去完成制作的每一细节或每一部分。那么我想你收获的将不仅是开学
从理论走向现实,这就是从水管中看世界的经历。
沈梦佳——梦幻万花筒
在初一暑假,我们有一项有趣且特别的科学作业,那就是科学小制作。可以根据发声方法与原理制作一件小乐器;也可根据光学原理制作一个光学器具。而我则是制作了一样可以看到各种图案的万花筒!
首先自然是搜集和准备材料,例如:口香糖瓶,荧光纸,面霜盖,相同的薄镜片三块等其它的材料。准备就绪,开始制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稳固地固定“目镜”和“物镜”。还有在保鲜膜卷筒中卡住三块薄镜片。为此我还伤了不少脑筋。最终好在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卷筒一端用电胶布缠绕多圈直至刚好能够将“目镜”即卷筒和“物镜”即口香糖瓶互相套住,并用环套在外圈使其更牢固。制作完成,接下来便是美化。包上一张彩纸,贴上贴纸,一个漂亮的万花筒便就完成了。对着光线充足处,转动,各式的图案就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果然,自己动手的感觉就是不一般!
多思考,多动手,就会找到更多的乐趣——这就是这次的小制作所带给我的收获!
第三部分:科普书籍读后感
王和——看法的改变
一个时代的离去带领我们进入新的时代,既然这个时代以“科技”命名,那最重要的,便是在科技方面的普及。那么科普读物的存在,便是以文字为载体,从思想中汲取一丝沉淀的缘由,告诉众生,这个世界存在与被存在的理由。
于是我们开始阅读,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了解。科普读物,是另一种趣味与知识的结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解读与品位新的世界。一个个名字的闪过,是那些在科学史上留下的闪光,是奋斗在科普界人们的执着。
两个月,一本以上的科普读物。淡淡的墨香和知识的充盈感,集理性和感性为一身的文字,也许是我们在暑假中的一大收获。
附:看法的改变——读《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
方舟子,打假斗士,科普作家。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作者,因为他和韩寒的那场骂战。但最终还是看着标题买了这本书,并认认真真地读起来。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精彩之处,但平淡中的波澜让人感觉甚是轻松,便也一口气读完。若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倒是一本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身的说明文集。
《进化的奇迹》,这部分内容应是他解读最好的地方。生物是依靠一次次的基因差异和突变去应对环境变化,才得以繁衍到今天而不被自然淘汰。每一篇文章都带来极大阅读的兴趣,并令人引发“啊,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原来脑子里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结论,早就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却最终发现一直存在的错误,并被这样一群科普作家给改正过来。可是即使达尔文都存在着错误,而这些错误使人会心一笑,丝毫不减敬佩之情。所以,当一个人取得重大突破时,在一些小论证环节产生的错误是无伤大雅的,因为他已改变了所有人的理念和思想。当“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八个字被印在众人的脑海之中,到底是肺进化成鳔还是鳔进化成肺的争论一定会有人发现并完成。达尔文扮演的,不过是引领者的身份罢了。
作为伪科学的抨击者,在《科学的尊严》这部分里,方舟子显得非常正式和语重心长。似乎对中国某些机构的科学研究者的义愤填膺被转化到了书中。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趣味之后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理性思考的精神在言语中传达出来,又将一些我们眼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或是将一些我们未曾知道的现象或是黑幕用诙谐的语言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这也许才是“做科学”真正需要的精神,它所需要的严谨性远远高于其他工作,但这种需要却在某些中国的学者中丧失。
读完《人兽之间》,感到的是:“啊,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也许这就是这部分的目的吧。那种自命不凡的感觉消失之后,方舟子试图让我们看到更好的世界和更真实的自我。是,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不过是比其他的生物多了一份清晰的自我意识罢了。而这份意识的指引才能指导我们建立如此的文明,让我们拥有比其他生物都丰富的灵魂,也让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已经高其他生物一等。可回归本质,我们还是一样,只不过披上了华丽的皮囊。
其他部分的内容也褒贬不一,无可叙述之处。只能说,无论方舟子的行事如何,他的科普读物还是值得一看。那种定论的语气和自信的叙述,至少他会让你愉快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一些看法的改变,改变自以为是的“常识”。
方伊秋——趣味科学
自从学了科学,我的生活中就充斥着各种条条框框。眼前裂开的玻璃水杯,装了水后由于压力而从裂缝中渗出来;头顶精致的电扇,杆子对它的拉力与它所受的重力相等才使它不会掉下来;明亮的日光灯发出的光线经过多次反射,照亮课桌。生活中的科学,比书本里的定理和试卷上的难题招人喜欢的多。
因此,我对科学松鼠会的书籍和果壳网上的小知识特别感兴趣。“松鼠”们总能用简单易懂、轻松诙谐的语言,一点一点剥开科学神秘的外壳,交给我们新鲜、有趣、甜美的果仁,让人人都品尝到学习科学的甜头。《百尾千叶》是这样,《谣言粉碎机》是这样,《冷浪漫》还是这样。
沉浸在果壳里,我抛开了枯燥的公式与定理,用趣味钻研生活的原理。
在暑期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积极体验,主动探索。既巩固了已学的声、光学知识,又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开阔了的我们的科学视野,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增添了新的动力。
(初中科学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