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喜悦,在汗水洗礼之后——杭外记者团运动会全程报道之三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417 发布时间:2013-10-10 10:07:32

一、赛事总结

930,晴。

已经是运动会最后一天,各班级都积蓄热情预备最后一搏。上午的径赛就在紧张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初中短暂而激烈的4*100比赛率先开跑。在全场热烈的呼声中,初一一班、初二三班及初三四班的女将们一一夺金,而男生们也不甘其后,初一三班、初二一班与初三 班以更为迅猛的姿态夺得了接力比赛的冠军。至此,本届初中校区的比赛已全部结束。

高中校区夺人眼球的4*400接力比赛随后拉开帷幕。虽然赛程的距离大大加长,但是高中的同学们依旧斗志昂扬,比赛充满着悬念,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呼吸。在终点线一次次被撞开之后,现场涌动着大家的欢呼、敬佩、感动,团结的气氛弥漫在田径场上空。高一一班、高二一班、高三五班的女生们与高一三班、高二五班、高三七班的男生们最终捧得冠军奖杯,但是在这场比赛中,每一位团结合作、坚定拼搏的杭外人,都是真正的赢家。

田赛场地上,仅剩的四项赛事将为本次运动会的比赛画上圆满的句号。高一二班的申屠钦同学不负众望摘得实心球男子组比赛桂冠,高二三班的“跳远王子”虞凯杨同学在同样占绝对优势的比赛中顺利夺冠,蔡明夷同学在剑桥高中男子组的三级跳远也一举夺魁。在本次运动会的田赛赛场上,校纪录被四次打破,勇于挑战与尝试的杭外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今年的运动会已然结束,但杭外人的精神却一直在时光中绵延。“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我们无愧于在赛前立下的誓言。倡导青春与力量的比赛,铸造了我们的自信与勤奋,这些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与我们一直相伴!

(杭外记者团 孙咪娜/文)

二、采访

胜不骄,败不馁——高一男子组实心球冠军采访

高一二班的申屠钦同学在930高一年级的实心球比赛中夺得冠军,这位被大家一齐称为夺冠热门的大男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以下是记者对他的采访。

记:申屠钦,恭喜你获得了冠军,可以采访一下你吗?

申屠:可以可以。

记:这次夺冠是在你意料之中的呢还是一种惊喜?

申屠:可以说是知道的。因为大家都是从初中一起升上来的,而且实心球也是体育课上的必考项目,所以互相的大概水平都比较了解。

记:能不能跟我们描述一下夺冠后的心情?

申屠:一般般吧。因为大家都没有发挥失常,都是正常发挥,所以最后的感觉也没有怎么强烈,而且我急着去跑四乘四百接力了。但还是有点遗憾的,本来希望能够破纪录,呵呵,以后多练练臂力,争取高二能破纪录。

记:加油!你平时常练实心球吗?

申屠:不常哈哈。

记:那你觉得让你取得这个好成绩,更多是由于你平时的努力还是更多归功于你天生的身体素质?

申屠:我觉得是因为喜好运动。平时不会说专门去练某个项目,都是锻炼整个身体,好比中医调理,也是调理全身的,你整个人都锻炼了,自然单个项目就好了。

记:有道理。实心球比赛场地离班级看台较远,可能同学的呐喊助威会少一点,那你会不会觉得参加这个项目没那么刺激?

申屠:不会。那一刻你是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四周就不是很重要。跑步时也一样,枪响后只是想拼命向前跑,四周发生的一切都不会干扰到你。

记:恩。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想你们班的同学都会为你感到骄傲。

申屠:谢谢。

(杭外记者团 范凌与/文 孙咪娜/图)

友谊的力量——高一男子组4*100比赛冠军采访

今天是运动会的最后一天,但同学们的热情都没有丝毫减弱,因为今天的比赛也同样非常重要,而且异常精彩与激烈!高一男子4*400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看点,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他们之间激烈的争夺,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记者采访了这场比赛的冠军队伍--高一三班的四位男生,他们分别是曾振焕,朱司晨,阮乔峰和李毅挺。

问:对于这个成绩,你们觉得满意吗?

答:满意了!挺好了。

问:那么冠军是不是意料之中的呢?

答:我也说不好,也许吧。

问:你们配合了多久?接力这个项目,配合是很重要的。

答:其实我们根本没怎么配合过,也许是有默契吧。

问:参加这个项目,可以是说背上有班里同学的厚重期望啊,那么你们比赛时压力大不大呢?

答:压力大啊,不过化压力为动力嘛。

问:我们都知道400是非常累人的,在你们最疲倦的时候,是什么支持着你们呢?

答:班里有两位同学,都跑得很快的,可不巧脚伤了。我们身上还有着他们的一份力量,我们有着为他们夺冠的信念,所以我们坚持下来了。

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他们可以跑得更远吧,期待他们明年的表现!

(杭外记者团 郞玥/文 孙咪娜/图)

黄金战队的黄金故事——高一女子4*400冠军采访

在这一次高一女子4*100的比赛中,高一(1)班的女生们轻松夺魁。据悉,参加该项目的四位女生在此次运动会的各项径赛中也斩获佳绩,因此高一(1)班的女子4*100参赛队也被大家称为“黄金战队”。在盛名之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以下是记者对她们的采访。

记:你们这次得了第一,是在你们的预期之中吗?

高一(1)班童华琳(以下简称童)(笑):是啊,我们就是想争这个第一的。

记:听别的同学说你们这次的是“黄金战队”,你对这个称号有什么看法吗?

童(自信):是啊,我们就是“黄金战队”。我们有这个实力。

记:那你们的战术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童(笑):其实也没有什么战术啦。就是尽力跑。

记:那你觉得4×4004×100有什么不同的,需要注意的?

童:嗯……就是这个更偏向于个人的能力吧,合作的技巧要少一点。主要是队员要跑得快。

记:对于这次比赛,你们有什么动力吗?

童(笑):动力的话……也没有什么,就是努力吧,同学们期望都很大的。

(杭外记者团 邹雪来/文 褚思嫄/图)

高三女子4×400冠军高三(5)班采访

高三的最后一次运动会,高三(5)班的女生们在收官之战以微弱之差夺金。最后一次参加比赛的她们有着怎么样的心声呢?以下是记者对她们的采访。

记:你好,我想问一下,关于这次比赛,你们在战术上有什么安排吗?

答:战术上……也没有什么,就是每个人都尽力跑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记:那这次比赛你们原本的预期是怎么样的呢?

答(笑):预期……没有预期吧,没有想到会拿第一的。

记:那你们平时有怎么样的练习呢?

答:练倒是没有怎么练。(4×)400没有练,就是(4×)100练了一下,接棒什么的。

记:那你觉得这项比赛和4×100有什么不同的呢?

答:就是(4×)100主要是靠冲吧,速度很重要。(4×)400的话,不要一开始就冲得很快,最好是匀速一点。因为每个人最后都还是要冲刺的。不是只有最后一棒。

记:那对于这次的比赛,你们有什么动力吗?

答(笑):动力的话,主要就是这次是高中最后一次运动会了嘛。还是想要成绩好一点。就这样。

(杭外记者团 邹雪来/文 余昊晴/图)

三、摄影集锦

那一刻,阳光明媚。

那一刻,春光灿烂。

4*400交接。

~我运动,我阳光,我最棒。

一球砸过去,天都要塌了。

希望就在前方!


看,跳过了直布罗陀海峡!

要着陆了,大家快避开!

进入滑翔状态。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用生命在跑步的人。

接住,不要掉!!

~我运动,我阳光,我最棒。

赛场上我们还是一家人。

(杭外记者团 褚思/文 余昊晴、褚思嫄、王梓璇/图)

四、后记

为所有人鼓掌——记者团运动会后记

终于,运动会拉上了帷幕。

在这个星期里,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欢呼、是加油,还有,从未间断的掌声。

我们曾经把掌声送给那些冠军、亚军们。送给他们曾经绕着操场一圈一圈的足迹,送给他们无数次跌在沙坑里飞扬的尘埃,送给他们落在跳高垫上重重的响声,送给因为太多摩擦已经变得十分光滑的实心球。我们将掌声送给他们在比赛那一瞬间的厚积薄发,冲过终点线的喜悦,以及他们激动的笑脸与手势。我们在掌声中曾经啜泣,却又破涕为笑、紧紧相拥。

我们曾经把掌声送给那些没能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们。在他们跌倒在塑胶跑道上时不离不弃的鼓励,在他们受伤之后暗暗关切的注视,在他们望见对手一个个冲过终点线依然不放弃的坚韧、从失望中崛起的坚韧,我们为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泪水、他们的坚持鼓掌,我们曾经怀着一点失落叹气,却又在下一刻充满斗志地击掌鼓舞。

我们曾经把掌声送给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裁判以及工作人员。此时此刻的他们依然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为我们的每一次努力做出公正的裁决,他们小心翼翼地监督我们循规蹈矩、公平竞争,他们在铁面无私的外表下涌动着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为他们鼓掌,为所有在激烈的竞赛中在看台上与我们一起欢呼、一次次弯下腰为我们测量成绩、专注而谨慎地计算出比赛成果的老师们鼓掌。

我们曾经把掌声送给那些无私奉献出自己宝贵时间与经历的志愿者与媒体工作者。我们以掌声向他们致意,致他们为了完美的报道而在场上不停地奔跑,致他们放弃了自己关心的比赛、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在媒体中心中辛勤工作,致他们为维持赛事秩序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致他们对场地做出的维护与整理,致他们穿着红马甲的疲惫背影,致他们在大家看不到的角落所做出的一切贡献,让运动会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我们曾经把掌声送个每一个杭外人。不论是初初进入学校青涩而坚定的学弟学妹,还是在杭外田径场上迸发积蓄了六年的激情的学长学姐;不论是他们在紧张激烈的较量中的惺惺相惜,还是最后胜利的呼喊或者遗憾而坚定的身影;不论是他们在看台上呐喊加油、争分夺秒写通讯稿为运动员们加油鼓劲的热切,还是他们在比赛场地上认真负责做出每一个裁决的公正无私;不论我们是否仍在青春,我们是否饱含力量。我们的掌声,送给每一位为这场宗旨为“青春·力量”的盛会付出的杭外人。

我们为所有人鼓掌,而这样的掌声,会一直响下去,为每一位善良、热情、勤奋、努力、勇敢、坚强、宽容大气、严谨笃学的杭外人,响下去。

我们,为你鼓掌。

明年再见!

(杭外记者团 孙咪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