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图文记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648 发布时间:2011-09-22 10:09:00
(杭外语文组、英语组、剑桥高中:倪江、洪梅、兰冲)
(摄影、撰稿:倪江)
杭外师生访问团与嘉德中学师生合影
嘉德中学派了一辆英国老爷巴士载我们“穿越”历史,大家兴奋地与车主和司机合影
我校老师与英方教师及中
告别宴用的是唐人街的中餐,在大街上和“萍水相逢”的汉办老师、嘉德学生合影留念
一、伦敦
伦敦地铁世界闻名,未料我们一行会以如此亲密的程度钻入地铁,与伦敦人面对面。最初大家以为会有大巴接送,一如国内旅行团的模式,而带队的英
伦敦的红色双层大巴天下闻名,此次英国之旅行程所限,竟然没有乘坐一次,都在地铁里钻,也是一大遗憾,幸有图片记录之。这是在伦敦大学前的一个公交站。右手边的建筑就是著名象征主义诗人T.S.艾略特工作过的出版公司旧址。
伦敦是建筑博览汇。历史建筑随处皆是,伦敦城没有光鲜外表,却沉淀了历史的风华。许多建筑没有外墙涂饰,红砖裸露,岩石风化,但这就是伦敦,有人说她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旧梦里,而我似乎更喜欢这种怀旧的色光。也看到有“旧城改造”,但伦敦总体上显得“暗淡”,对比伦敦,中国的城市太炫耀,太浮华,也太急功近利。
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游人伦敦之行必去之处,在这里,人头攒动,各种人种操各种语言在此汇流,我们在此遇到了大批中国人,粤语,北方方言,随处皆是,乡音亲切,却都心照不宣,博物馆馆藏丰富,容不得浪费时间。
在大英博物馆的大量中国文物面前,我们有过一次小小的讨论:是该谴责掠夺者夺人所好,还是该“感谢”掠夺者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历史有太多的吊诡,联想起中国曾经有过的破坏文物潮和偷盗文物潮,偶或为某些个珍贵文物生出“寻到了一个好去处”的欣幸。而中国珍贵文物的外流,又不禁令人心生遗憾乃至懊恼。下面这张图是在中国馆里拍的,那些中国瓷器或许都价值连城。
下面这张图片一看就知道其文化属性。它们是从中国河南整体迁移来此的,背后那幅壁画是如何整体“搬迁”的,其间有过什么样的故事,都已不得而知。现在,塑像端坐于此,淡看四方来客。中国客与中国塑像四目相对,默默无语。
伦敦塔的历史风云已然消散,如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付费参观,不过我们没有付费,和下面这张图里的两个人一样,看看外观,然后直奔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之于伦敦,好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幸运的是,正当我们翘首以眺的当儿,一艘帆船经过,吊桥打开,而更幸运的是,吊桥刚好托起了一朵云。
“伦敦眼”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隔河相望。我们在“伦敦眼”下看艺人表演,听艺人演奏乐器,大本钟敲响了好几次。
游观行程有一项是参观英国议会大厦,Wirral地区议员带领我们一行进入了大厦,严格的安检让我们颇有几分惴惴。把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放置在如此神圣的教堂,似乎合乎英国人的历史传统。这个地方戒备森严,不过也有有趣之处,看见荷枪实弹的英国警察,我斗胆问了一句能不能“take a picture”,警察满脸笑容应允。拍完后还是有些小后怕,因为图片中警察大人的食指放在扳机上,随时可以让我毙命——假设他认为我的相机是什么秘密武器的话。比起中国,伦敦警察似乎要友善和有风度许多。在希思罗机场出口处有一张欢迎图片,主人不是女明星奈特莉之类的,居然是警察,是震慑,还是温情?解读各异,依次将图片贴之:
有两张照片阙如,一张是上议院的,一张是下议院的。得到地区议员的帮助,我们得以坐在两院的观众席上。上下两院都在议事,上院的一位满头白发的贵族元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下院正在举行一次质询,反对党正在就有关警察待遇的问题质询英国现政府,看得出来,政府非常重视反对党的质询,反对党这边寥寥数人,而政府一方人数众多,有备而来,一个人回答完质询,会有下一个人补充,而且似乎争着补充。新闻媒体可以进入议院,占据着特定的采访席。和上院不同,下院有全景玻璃隔离,据说是因为一次菜农将蔬菜什么的倒进议院,干扰议程。而在我们看来,这层玻璃有特别的意味,这是透明的权力机构,每个人都可以在议院外面拿到头一天的辩论记录,网站上可以查询更详细的现场记录。权力的使用和运作在透明状态下进行。英国的议会辩论“Show”不算好看,因为日常的辩论了无趣味,据说只有首相出席才会变得特别激烈。这种公开自己议会的安排反映了他们对自己制度某种程度的自信。不允许现场拍照,贴一张大教堂的基石照片。
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白金汉宫就是女王居住地,皇家卫队规模已小,但是,看看这位英俊的军官,依稀可以看见历史上皇家风范。
白金汉宫不得进入,门口游人如织,胜利女神的雕塑下,读书的一家子倾情投入。
二、West kirby
从伦敦去利物浦,最终抵达我们所居住的小镇,名叫“West kirby”的,这是一个海边(利物浦湾)小镇,依山而建,是英格兰人特别是富人传统的聚居之处。这里到处是乡间别墅,静谧祥和,海鸟高翔,有如世外桃源。先来一张照片:
用镜头远眺,小镇对面的威尔士风光与英格兰有所不同,草坡遍地,宜于牧放。而利物浦湾舟船行止,别具英国特色。
West kirby人在自己门前围了一块海塘,可以在退潮之际玩风帆、皮划艇、快艇等水上运动,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道风景——人们常常在午后结伴行走海堤,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行走海堤的老人:
我更喜欢“West kirby”的海滩,几天内,我不止一次驻足于此,当地人似乎会诧异这里怎么多了几个中国人,因为这里差不多是英格兰的“深处”,主要聚居的是白人,是所谓高尚社区,不过,这里的居民一如这里的风景,平和大气。一颔首一交接中可以感受到这里民风的本色的天然淳朴和气质的高雅。远眺境界宏大,下图是在无数风车的背景下,一只狗在追逐浪花:
海鸟才是是英国真正的主人。在kirby海滩,你才可能真正领略到这一点,每天来看鸟是很多当地居民的功课,望远镜、长焦镜头什么的都有。我的长焦镜头一度也博得不少回头率。海鸟和人和谐相处的景象,以及夕阳西下群殴乱飞的景象,如梦似幻。
这一张是我的背影:
三、嘉德中学
此次英国之行任务之一是前往杭外姊妹学校英国嘉德中学学习参观,这所学校已经有375年的历史,校址一直在此,树可以作证。我们前往之际,学校刚好举行建校周年纪念,他们采用学生家长参加义卖为公益事业募捐的形式度过了校庆日。嘉德中学全为英国政府投资,在Wirral地区属于质量较高的学校,近些年英国政府强化了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嘉德中学以较高的通过率而为当地社区所认可。比较起城市学校,这所学校的少数民族裔的学生并不多,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华裔、印度裔的孩子的身影。即便在遥远的郡,你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看到大不列颠帝国留下的国际化印记。下图是校园风景。
下图是嘉德中学代理校长在孔子课堂向中国师生致辞。
下面一张嘉德中学学生上课的实时照片,可以传达出诸多信息。一是课桌的布列方式,并非想象中的都是小组合作式的,尽管参观过程中相当多教室采用了环状布局或者点状布局,教育的本质区别不在课桌的布列方式上。二是学生都穿校服,而且都系领带,按照英国绅士的面貌来培养,是英国的教育传统。嘉德中学是一所男校,特别是中学部,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女生。三是课桌上的摆设,学生似乎只带了笔记本,教材、辅助教材什么的几乎看不见。嘉德中学实行全走班制,教师驻扎在班里,学生跟着课程走,学生的教材都放在教室里,可以多人使用,也可以留给下一届同学。四是学生的课堂状态,看得出学生比较放松,嘉德上课的容量很小,学生花很长时间去摸索、体验,有时一节课还摸索不完,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上课效率”的中国教师而言,实在觉得浪费时间,对个体的尊重是英国教育的总体特点。
下面是类似嘉德中学校训或者说教育理念的图片,贴在计算机教室的墙上,这个校训有个关键词“right”——权利,教育的宗旨在于维护权利,其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安全,包括个人的尊严和体面。总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是维护个体的安全与尊严。这个教育目的的表达与我们不同,我们更强调的是利他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是以其社会价值来衡量的,因此,奉献与牺牲是我们所崇尚的道德标准,嘉德中学的教育首先维护的是社会中个体的尊严与权利,回忆一下从英国文学中如《简爱》《大卫科波菲尔》及电影《发条橙》《如果》等作品中得到到糟糕的英国教育形象,可以看到当今英国教育总体到受到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个图片恰可以说明这种影响。
嘉德中学特别重视设计课程,戴维老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学生的创意产品,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嘉德中学发明了一种独创的艺术临摹方法,在画纸上打出微格子,然后指导学生在微小的方格里一格一格地精心临摹名家作品,这样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下图是艺术教学室。
嘉德中学的厨艺课程投入的设备让我们吃了一惊,整个教室就是一个大厨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英国经典的糕点和菜式。
虽然无法像样地听节英国的语文课,但是两个细节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学生的诗歌教材,我看到的教材版本是教师选定的,他们正在进行“战争诗”的教学。对如何学习诗歌,这套教材有一个非常详细的阅读解读提示,其实也是方法提示,这类方法基本属于文本解读或者形式主义解读的体系,中学的文本教学是倾向作者本位、文本本位还是读者本位,本身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的教材,特别是诗歌教材,基本不教解读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一个平台,借“诗无达诂”来解读诗歌,实际上等同于乱解读。在诗歌教材基础上,我又看到教师在处理诗歌结构的时候,采用了让学生自由绘画诗歌结构或流程的方法,学生的笔记非常有趣。画结构图是将文本结构直观化、固化的有效方式,这个方法大可借鉴。
下图是教材
下图是学生笔记
嘉德中学有宗教课,我们
嘉德中学是英国最早开展“孔子课堂”活动的中学之一,嘉德中学和俄罗斯、意大利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不少姊妹学校。在我们参访期间,Wirral郡教育委员会刚刚将该郡“最佳中文教育”的牌匾授予了嘉德中学。我们有幸遇到了来自山东和来自江西的两位国家汉办孔子课堂教师,他们在这里已经工作一年以上。听他们讲述酸甜苦辣是非常大的收益。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里的孩子对中文、对中国总体上有非常良好印象。孩子们遇到我们也不时地用中文问好。刚巧在参访的最后一天,嘉德中学有中文系(相当于我们的教研组)组织的小学部中文汇演,各个年段的孩子们陆续上台表演中文歌曲、歌谣,听着这些熟悉的歌曲,令我们无不兴奋;而最后阶段,中文系邀请的教师乐队演奏着英国摇滚,全体孩子每人摇着五星红旗又唱又跳,着实震撼了我们。我倒不是为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文字的兴趣感到震撼,而是为他们如此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外国文化而感惊讶。国旗在我们心目中照例是非常政治的标识,而那些手舞五星红旗的英国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不是排外的,而是国际化的,这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公民,他们的视野不会太过狭隘。下面就是可爱的英国孩子唱中文歌的图片:
Wirral郡有一个专门为学校服务的“work”,不知道应该怎么译。类似于一个工厂,可以将计算机设计的创意作品变成实物。这个工厂不盈利,由英国政府全资投资,供所有学校申请使用,学生只出材料成本费用。这里有精密的数控机床,高精度大幅面印刷系统,学生只要将设计作品输入服务器,机器就能忠实地将学生期待的绘画、模型、产品等做出来。这套系统才真正让我们感到了中国与英国的差距,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美术、设计、通用技术通常是一个“副业”,学校投入不足,而且实际上学校投入也不现实。英国人的想法和做法非常聪明而富有效率,这个工厂实际上承担了培养未来设计师和未来制造业工人的基本素养的任务。下面图片是该工厂的数控机床:
“Work”专职教师正在给中英学生指导彩印水杯的设计制作过程。
兰冲老师制作了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水杯:
四、切斯特镇和康威城堡
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交流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戴维先生自驾车带我们去了切斯特小镇,这是一个古老的村镇,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重要的是它保存完好,切斯特的联排木屋建筑是最醒目的标志。还有完好的城堡城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切斯特似乎可以当作英国村镇的一个标本,历史,教堂,建筑式样,窥一斑而见全豹。下面就是切斯特的主街照片。
我在1897年铸造的城镇标志——钟塔上找了一个角度“窥视”切斯特的主街。
这就是切斯特的城墙。雨后的青苔特别青绿,行走甚至还会打滑。
桥与教堂,在城墙上眺望远方,如画。
教堂建筑艺术的魂在欧洲。这是切斯特大教堂的一角,有着罗马人的粗砺厚重。置身教堂,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神圣庄严感,天国似乎在无限高的穹顶之上。
康威地处北威尔士,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城堡,据史料记载,该城堡是英国爱德华一世所修建,这位君王在英国历史上地位显赫,成就极高,这座城堡正是其文治武功的标志。
海鸟完全把康威城堡废墟当成了自己的栖息地,海鸟在上面筑窝,安家,栖息,悠游自在。
从城堡看康威河,帆船林立。
五、利物浦
利物浦离West kirby只有半个多小时车程,有城际列车直达,非常方便。利物浦在更多人眼中是和球场、球队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这个伪球迷,没有太多的足球情结和包袱,披头士的音乐早有耳闻,但我同样不是标准的披头士迷,于是更多着眼于建筑和城市中的人。比较起来,伦敦似乎要有涵养一些,利物浦是港口城市,风气外化一些,这从这个城市的服装上可以看出,比较外跳,比较不羁。红黄橙绿的染发比比皆是。和伦敦一样,这个城市一样不施粉黛,建筑风格虽然不乏巴洛克的繁饰,但是红砖、岩石裸露,上面全写着历史的印记,这里的文化似乎更加混杂,印度人,南美人,黑人,当然还有中国人,街头随处可见。百年殖民地帝国带来的一种副产品,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混杂性。而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不同人种似乎都在这座城市里各得其所。至少我看到的中国留学生都青春靓丽,洋溢着一种阳光明媚的气质。先来一张建筑图片:
利物浦新教堂内部令人叹为观止,看图片你就知道教堂里的穹顶有多高,据说这是英国最大的教堂。
在利物浦唐人街附近,处处可以看到汉文字的痕迹,比如这张图片里的一个字,就让人大费思量,三个“开”叠一起,这个是什么字呢?到今天我也没有查到。
著名的阿尔伯特广场,四个货仓改造成了如今的风景胜地。其实,这里有过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我看过这里的一个博物展,利物浦人没有忘记自己的掠夺史,直面历史的态度还是令人肃然起敬。
利物浦和伦敦一样,是一个艺术之城。我在利物浦看了一个“步行者艺术馆”,一个叫“Tate”的现代主义艺术馆,欣赏了从十五世纪到现代的各种艺术,甚至看到了达利、毕加索、高更的原作,都是免费参观,允许拍摄。其实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更具有艺术气质,我看到的一个由Paul trevor拍摄的70年代“利物浦的孩子”摄影展,被其中的那种浓郁的人文关怀所感动,那些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但是街景似乎依旧,利物浦在过去的时光里盘桓不愿前行,艺术就是一种怀旧,能在一个怀旧的城市里生活是有福的。
Walker art gallery:
Walker art gallery里高更的绘画
Tate现代艺术馆里毕加索的作品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眼睛是不会骗人的,此在,当下的影像,就是其本质之所在,虽形色匆匆,而我曾与英国亲密接触。这其中还有大量因为文化禁忌、个人技术原因、法律等原因无法留下影像,例如在Kirby火车站门口遇到的成群花枝招展准备参加Party的妙龄女子,例如在去往Outlet的路上遇到的一群不良少年,在Deriver边忘情拥吻的恋人,在利物浦大学草坪上旁若无人日光浴的大学生,在伦敦地铁里遇到的那对有着八分之一意大利血统的热情洋溢的伦敦恋人,突然出现在利物浦街头弹吉他卖艺的一个嘉德中学的学生,太多的印记,无法用影像记录,它们都只能沉淀在我心里,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撇开政治、文化的因素,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的生存,都体现了人类的普遍精神,普遍梦想,我们在不同的天空下展示着各自的精彩,也有一种东西——一种可以堪称人类大同的追求,是彼此可以呼应的。英国之行,不是西洋镜,而是一次文化触摸和文化理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