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对话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496 发布时间:2011-09-21 08:24:47
一直以来,诺贝尔奖都是中国人时时关注的话题,也是师长们寄予我们这些祖国未来栋梁的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无不是人中佼佼者,而在这个周末,我们有幸近距离的接触到这样一位人物——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S.Osheroff),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丹福大学教授。
9月18日早晨8点,高一、高二共70多名主动报名参加这次讲座的同学在校门口集合,乘坐2辆巴士前往讲座的举办地。到达讲座现场时由于人数过多,同声传译设备不够用,高二的学生主动将设备让给高一与英特初中的学弟学妹们。
奥谢罗夫1945年出生于美国,22岁那年在康奈尔大学邂逅中国女子刘西姜并与之结婚,从此成为一个中国女婿。这是他第一次携夫人来杭州。对话过程中,他会不时拿起茶杯,用简单的中文说:“绿茶,好喝。”
奥谢洛夫因为发现液态氦—3的超流现象,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每次来杭州都很兴奋”的教授,不谈深奥的专业知识、不讲复杂的实验过程,而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和现场观众一同分享“科学进展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遇到一个好老师
奥谢罗夫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排行老二的他经常喜欢在家和学校“捣鼓”些实验。有一次,在实验中弄出了爆炸,他几乎要被学校开除。那么,他该停止吗?
在高中,他遇到了一位鼓励他继续试验的老师。
这位叫威廉姆的化学老师,有一天带了一只牛奶盒到学校。他一边摇晃着牛奶盒,一边告诉同学们:“你每天做实验就像问自然一个问题,然后它来回答你。”但自然并不会直接告诉你其中的内容,你需要试验,做很多实验,经历成功和失败,才会得到答案。
奥谢罗夫认为这位老师对他日后的思考和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两人一直保持联系,直到老师去世。
他说,“如果有一位非常了解你的好老师,鼓励你进行科学的研究,你一定要和他保持很好的联系,这些老师对你一生来说都是很大的催化剂。”
保持好奇心,一定要坚持
在取得获奖成果之前,奥谢罗夫实际上正在经历一段非常难熬的过程。在研究生的第三年,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博士论文该写什么内容,心中非常不安。在研究生第四年,他有了一定的研究方向,正想动手实验时,却被告知,不允许使用实验室唯一的一台大型设备,因为另有两个同学要用。
是放弃自己的方向?是暗暗期盼使用设备的同学实验失败?还是做点别的什么?
奥谢罗夫选择了重新设计实验。这时,他发现了新的东西。“我感到非常的毛骨悚然。”在周密思考,重新设计实验之后,他的诺贝尔奖成果诞生了。“这时早上两点半,我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写道‘早上两点四十分,我发现了液化超流现象’。”
他高兴极了,激动地在实验室里走来走去,想给同行们分享好消息,但凌晨两点多,他是实验室里唯一的人。终于,等到四点多,按捺不住心中喜悦的奥谢罗夫给导师打了电话。
从自己的经历中,奥谢罗夫总结出了如下几点经验:
1.发现新的东西一定要采用最新的技术;
2.当遇到阻碍,千万不要失望,千万不要放弃,你可以用其他的东西;
3.用一些新的东西,试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东西;
4.在做研究的时候,并不能事先定好一个时间表,不能在什么时候做到怎样,这是不能做出的承诺;
5.时不时从你研究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因为你有时候太靠近这个东西,无法看到这个事情的全貌。
“如果你有重大发现的话,必须要忍受工作到非常晚。”奥谢罗夫这么说。
在精彩的演讲之后,奥谢洛夫与在座的各位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在此环节中我校共有5名同学积极提问,并都使用了英语,体现了我校作为外国语学校语言方面的强项。
朱徐迪 【高二(10)班】
诸葛闻隆【高二(1)班】
程方舟【高二(1)班】
庞随【高二(10)班】
裘谷城【高一(1)班】
高二(8)班 徐沁怡 报道
照片由学生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