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腮腺炎的防治管理措施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509 发布时间:2013-05-02 10:44:22

一、什么叫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有延及各种腺组织及各种脏器。

二、腮腺炎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为副粘液病毒属单链 RNA病毒,直径为90-190毫微米的圆形颗粒状。

三、腮腺炎病毒是否容易被杀灭?

腮腺炎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很敏感。1%来苏儿、乙醇、甲醇可于2-5分钟内杀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 4时其活力可保持 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加热至55-60,经过101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低温具有相当的抵抗力,在脱脂牛乳中于-50-70条件下可生存1年以上。

四、哪些人具有传染性?

主要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腺炎患儿在腮腺肿胀的前7天至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主要是唾液的飞沫内含有病毒。另外有些人感染后有轻型症状或无症状属隐性感染也同样具有传染性。

五、流行性腮腺炎是通过哪种方式传染给儿童的?

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侵入人体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可由唾液排出。被唾液所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时间内接触儿童的口腔能引起感染。

六、哪些人容易得腮腺炎?

患者主要为儿童。1 岁以内由于体内尚存有自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最少。5-9岁组最高,10-14岁组又下降。

七、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隔离期有多长?

应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八、流行性腮腺炎特征有哪些?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为高峰,呈流行或散发,在集体人群中常形成暴发流行。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9岁最多,10-14岁下降,成人中也可发病。

九、主要发病机理有哪些?

腮腺炎病毒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咽后,大量增殖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达腮腺和其他器官,并在其中增殖,然后再次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在第二次病毒血症过程中被波及的器官可有先后,因此本病患者在全病程中腮腺始终不肿大,有的脑膜炎,睾丸炎可发生在腮腺肿胀之前。亦有人认为本病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和力,进入口腔后,可经腮腺管口直达腮腺,而后再侵入血液。

十、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起病急,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1-2天后腮腺开始肿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体温达39-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弹性或为轻度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全程10-14天,少数患者可合并脑炎,青春期患腮腺炎易并发睾丸炎和卵巢炎等。

十一、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有哪些?

1.流行季节,地区和接触史。

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肿大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十二、流行性腮腺炎应和哪种疾病相鉴别?

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局部红肿疼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或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营流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边缘清楚,压痛明显,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十三、流行性腮腺炎如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患者,卧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洁,流食或软食为宜。

2.对症治疗:高热、头痛,呕吐,可予以对症治疗,抗菌素和磺胺可预防继发感染。

3.外涂金黄膏散。

十四、流行性腮腺炎防治措施有哪些?

1.加强疫情报告。

2.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3.发现病人要自家隔离或入院,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隔离期满后,病人带上病历到留下人民医院防疫科开具复课证明(痊愈证明),并携带病历与证明到医务室检查确诊后方可复课。

4.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和毛巾,物品要消毒煮沸。

5.室内通风换气。

6. 如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腹痛和耳垂部位肿痛等,请及时就诊。

(医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