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学子在成都、北京议会制辩论公开赛中夺冠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617 发布时间:2013-04-18 10:15:42

我校学生在于216~18日举办的2013成都辩论公开赛和322~24日的北京辩论公开赛中喜获冠军。在赛前准备阶段和紧张的辩论赛程中,杭外学子充分展现出敏捷的思维和优良的语言素质,为学校增光添彩。

 

下附选手感言:

长途奔波至成都,闻着三天的火锅气味,辩论就火辣辣了。暂别辩论半年多,在成都深感久违。虽然每次比赛前都会有紧张和不安,但结束时会满足。每一场都有很多东西可学,既没有松懈的机会,也不会感到碌碌。很多年纪比我小的辩手就像我那样,跌跌撞撞,但是前途很光明。辩论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和快嘴,练习和经验更显重要,而辩论的培训和比赛提供的训练是最佳的经验积累方式。辩论会让人变聪明,一定要带着希望继续变聪明!

                                                                 (方晋清)

这不是Mockingbirds第一次辩论,但却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全国公开赛。

赛前,我们做了比较认真的准备。一放寒假,我就在自己的电脑桌面上新建了一个文件夹,打算用接下来的十五天用辩题分析把它给填满,队里还建了QQ群方便文件共享。本次比赛总共是十五个议题,我们三个队员一人五个议题,进行辩题分析和准备等工作。

到了会场我们发现,准备只不过是整场比赛里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正式开赛前的辩论训练中,我作为二辩有几次发言被裁判说逻辑不够严密。但是当时并没有非常注意。然而这次比赛后我更加明白,二辩的任务就是解释,用错综复杂的逻辑网使评判者信服。然而解释并不是说只需要出一个点子,然后简单地说出来,每一步都要详细说明为什么,和数学证明题略有不同但大体类似。

我不能忘记在每次裁判宣布“This is a quite close debate, and this debate finally goes to the Government side/Opposition side”时,一颗悬着的心短暂的、喜悦的颤动。最后我们以62负的成绩成功晋级,以第5名的成绩进入了淘汰赛环节。知道名次后我们三个的第一反应是“Unbelievable!”我们也许想过我们会晋级,但是从没想过得这样好的名次。

淘汰赛后的第一场就遇到了我个人最喜欢的队伍Aojiaogong。之前的循环赛和他们辩过,那一次是我们队发挥的最好的一次,成功击败了这支所向披靡的队伍。淘汰赛第一轮的辩题是 THBT Japan should acquire nuclear weapons.”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连胜5场后的失败。我不想为这次失败找理由,但是我分析了许多原因。我个人表现得非常激动又充满着挑衅,比赛中缺乏了理性和冷静,在卢泰铼同学接连不断的质疑下攻击性过强,以至于超出了8分钟的发言时间仍然没有说完辩词。对于国际政治主题的辩题缺乏经验,只单手叉腰地抨击对手,一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辩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谓逻辑,就是两个判断句之间的联系。说通了这里的联系,一个判断就可以天衣无缝地推出下一个。然而正方说正方理,反方说反方理,如果是水平高一点的辩论,就会发现两种“真理”共存但是它们截然相反。裁判就像是拔河中的绳子,被正反方扯过来扯过去;而辩者只有精心地搭建起这些联系和论断,才能把自己一方的观点树立起来。

成都之行对我、对Team Mockingbirds来说,都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

                                                                      (林沁)

2013年的寒假很难忘。在成都的三天时间似乎是自己成为辩手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成都辩论公开赛好像成了今年冬天一个小小的约定,于是各地的辩手都迈着追梦的脚步来到这里相聚。

这是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而且自己又是高一的新辩手,心情自然是忐忑+期待+紧张。不过一到会场顿时就有了一种亲切感,。一天辩四场地强度的确是很累的,吃饭时间都比正常时间延后2~3小时。遇到的对手实力都不弱,输输赢赢反反复复,有时候真是有一种踩在钢丝上精疲力竭的感觉。第二天晚上的晋级晚宴很棒。感觉那晚的气氛就像是热浪一样一波一波地被推高,特别是当裁判们公布进入淘汰赛队伍的名单时。好爱那个屏住呼吸的瞬间,好爱掌声响起的瞬间,好爱大家都笑着的瞬间,不过最爱的,当然是听到自己队名的瞬间。虽然以第十三名晋级不算很强,但是能晋级就已经完成了这次比赛的小小目标,是对这半年以来所有努力的小小肯定,也是支撑自己在今后的时光里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还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比赛证明了杭外的强大实力。从最初的全国各地的五十支队伍演变成最后淘汰赛中杭外队伍的内部角逐,高一的我们真的任重道远啊。其实觉得比赛和平时的培训很不一样,会有想不到的激烈和残酷,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收获一种不曾体验的幸福感。辩论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我们不服输,我们在乎结果,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感情,成为了最信赖的家人。

                                                                    (沈舒远)

(右三、右四分别为高一1班盛典、高三大预班陈宇茜)

 

从书堆里爬出来,时隔一年半回归辩论。对于许久不怎么说英语的我,不得不说紧张是最明显的前奏。北京辩论公开赛作为大学生为主的比赛,采用我们不甚熟悉的BP形式,每个辩题只有短短15分钟的准备时间,着实锻炼脑力和心态。拎着书包从阶梯教室走到比赛的教室,感觉每一步都在激活被用钝了的脑细胞。分秒寸金的准备,辩手们犀利的言辞、巧妙的分析、出其不意的反驳,队友间一次次交流,台上台下都充斥着浓浓的战斗感。久违的亢奋在血液里复活,终于通过语言表露。或许辩论于我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此,而结果本身本不重要。以至于第二天每进入新一轮的比赛,都让我惊喜。及至进入决赛,能做和想做的就只剩拼尽全力构筑一个牢牢的堡垒,既能防守也能进攻。

最后很高兴能实现杭外北京辩论公开赛卫冕,决赛前后大家的关照和支持让我深深感动,在这里再说一声谢谢!也谢谢第一次组队就配合默契的队友盛典,你的存在就像四月里的和风一样美好。庆幸自己能身在杭外辩论如此温馨的团体中!爱杭外,爱辩论。

                                        (北京辩论公开赛冠军队成员 陈宇茜)

 

飞机在杭州落地已经是凌晨了,黑暗里回顾持续了三天的北京英语辩论公开赛,总觉得有点不真实。这次比赛,作为杭外高一辩论社的第二次集体性参赛活动,对所有的新辩手都是一个巨大的礼物。

报名参加这个大学生辩论赛的时候,就知道这会是个既艰难又有趣的过程。在许多有经验有天赋的选手间求生,对反应速度和角色把握的准确度都会有更高的要求。大密度的比赛给了我们更加完整的摸索机会,不断暴露和显现的问题作为自我发掘的第一步,为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虽然到现在我也依然难以突破比赛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几处大问题,但意识本身已经给了我希望。

在这种相对中学生比赛体制更复杂的二乘四格局里,辩论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下院的存在尤其强调了新角度的重要性,而这种新角度的提供无论在哪一种格式里,都为一场令人满意的辩论打下了一个更高的基础。

很感谢在这次比赛中能和高三的陈宇茜同学组队参赛。她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清晰的逻辑构建,给我的启示和引导都是非常难得的。最后可以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对我来说真是要感谢好到奇怪的运气。陈宇茜同学出色的辩论能力给了我们的小团队一个明晰、准确的方向,这个方向不但为我,也是为高一辩论社里所有真诚的辩手们指明一条路。用思考和积累搭起来的筹码,总比期盼正式比赛时的灵光一现来得靠谱。

杭外选手在这次比赛中几乎全部进入了最后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惊喜,对正在发芽的高一辩论来说,应该算是春天给的见面礼吧。

                                               (北京辩论公开赛冠军队成员 盛典)

 

对于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BPBritish Parliament)的辩论形式其实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没有接触前觉得它与平常辩论的模式没有什么区别。一直到要走前3天恶补才知道BP其实比我们的World School Format(中学生辩论)难很多。

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下议院的成员需要做出拓展(Extension),这对于我们对整个辩题的认识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我们不仅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辩题从而做出尽可能更多的论点,并且需要在做出这些论断的同时尽可能的不去与上议院自相矛盾。这次比赛还是资历过浅,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辩题做出拓展,从而并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但是从中,我们也认识到了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并且会继续努力。

辩论就是这样一个在不断的失败中体验成功、在不满中收获满足的过程,它激励我们去思考,让我们即使摔得很惨却有信心爬起来。

                                                                       (张政)

 

辩论永远给我许多收获,这次北京辩论公开赛也不例外。第一轮比赛时很紧张,在场的多数辩手都是大学生,并且比我们要经验丰富许多,担心自己会表现得很糟糕。但是也许正是这种快节奏,促使我们更快的进步。更重要的收获其实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和张政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足,有时候并不能切入议题的要害,需要通过日后更多的练习和阅读去培养这种敏感度。

                                                                   (史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