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春光无限好——剑桥高中春游体会文章汇编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142 发布时间:2013-04-17 10:56:30

剑桥高二A

晨雾刚刚散去,同学们便陆陆续续来到信息中心前,吵醒了校园的美梦。剑桥高二A班的同学围在一起,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家的睡意早已烟消云散,等待并且期待。先经过的是一段回家必经的路,也许同学们早已熟悉路边的风景,但大家还是贪婪的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此刻的光明温暖。一路说说笑笑走到屏峰山下,同学们一开始心里像翻腾的浪花,在山脚下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了。同学们依次踏上了险峻的山路,每登上一步,我们就站得更高,每登上一层,我们就看得更远。

旅途越来越艰苦但是大家越来越坚定。同学们坚持不懈互相帮助相信一定没有登不上的高峰。事物的发展兼具前进性和曲折性,A班的同学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时刻准备着走曲折的道路,在自我磨砺中实现人生价值。台阶在脚下延伸,但我们脚步变得坚定,目光变得执着,就算是毫无风景而言的山道,落叶,枝桠,大家也尽情感受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山顶同学们将一切尽收眼底。

大家咬紧牙关继续挑战着下坡路,春意盎然,我们隐约望见了目的地:桐坞村。告别辛苦的山路,最终走进村庄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就像进入了世外桃源。A班的同学围坐到一起嬉戏打闹,放松娱乐,山路初尝苦涩难忍,再品清香甘芳,回味则韵味悠长。这一切艰苦和玩乐之后,回校的路显得意外平坦和自在。在春风的吹拂下,A班同学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供稿:彭小怡 摄影:王旭晨)

剑桥高二B

若谈论起春游,脑海中浮现的无疑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新芽初现的枝桠,以及每一份期待而愉悦的好心情。43这天,可以说是成就了又一份同学们心目中美好的记忆。

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沿着路踩着轻快的脚步,同学们来到了和山脚下。短短的登山途中可谓洒下了不计其数的汗水,长长的台阶板上也载满了队伍飘扬的歌声。一路上有工作人员在艰险路段的扶持,有大预班同学的支持和卖萌,有伙伴递来的一瓶水,也有老师和蔼的笑容,似乎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同学们向前。最后的下山路上,外桐坞村的全景随着一排排茶树出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心中洋溢的满足更令人激动。是同学们的坚持与努力,成就了这一份独一无二的心情。

 

 

http://fmn.xnpic.com/fmn057/20130404/2210/original_5tej_43b400005ba8125f.jpg

剑桥高二C

阳春三月,春光拂面。43日上午,晨光熹微,剑桥学子迎着初升的朝阳踏上了走进新农村的春游之路。班旗飘扬,似乎传递着青春的洋溢。小和山的湿润催开了早樱,缤纷的花瓣散落在路旁, 与斑驳的树荫形成画意的融合。吹面不寒杨柳风,似乎是天公作美,难得的好天气也带给同学们难得的好心情。

上山之前,志愿者们尽职地敲章;上山路上,同学们互相搀扶,互相鼓励。山路比想象中的陡些,可似乎还有一路高歌的班级,悠扬的歌声探破云霄,直至天籁,鼓舞人心。山路崎岖,队伍的行进时慢时快。没有人掉队,也没有人偷懒休息。其中还有需要双手并用的路段,也都被同学们一一克服。气温刚好,不会汗流浃背,也没有春寒料峭。山间浓郁的青草味伴随着我们的春游之路。下山之时,大家的步伐逐渐慢了下来。上山容易下山难,古老的话语又一次唤起了我们对安全的谨慎。终于,一片青翠的茶园出现在我们面前。农家四月无闲日,路上看到的对联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丰富人文资源的村庄——在万担茶乡,妇人们穿梭于一望无际的梯田背着竹篓盯着艳阳采摘早春龙井;在艺术之乡,油画家们吸收最淳朴的气息创作出一幅幅或抽象或逼真的作品;在历史村落,石榴树遍地种植,兰园中朱德文化生根发芽。茶树、石榴树,外加几声村口传来的狗叫声,传统农村总给人这样的印象,喝茶、吃饭,农家乐也就不外乎于此;颜料、画笔,外加一些零碎的原材料,艺术家的工作室总给人这样的印象,灵感、创意也总是会来源于这里。 这样两种毫不相干的情景,如果出现在一幅画里,那该是多时尚的一种混搭。外桐坞村,是一个梦想的实现,让农村和艺术融合,造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枫丹白露

踏足这片土地,我们聆听画家的介绍感受成长和环境对艺术的影响;我们跟随采茶女的脚步呼吸清新的山野空气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漫步在幽静的小巷体会村庄的恬静与安逸。越过崇山峻岭,我们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吧,不去想路途有多艰辛,感觉自然锻炼自我,阳光便不再火辣,而温暖人心。

我们,在路上。

                                               (沈子湄、傅子矜 供稿)

剑桥高二D

说明: Macintosh HD:private:var:folders:hk:svy4j5c51q9dll113k48zq7r0000gn:T:TemporaryItems:4655622_028065.jpg

杭州外桐坞村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整个村东面面山,南与唐家桥相邻,西与里桐坞相对,北与大清相挨,绕城高速穿村而过。从杭州外国语学校出发延留和路一直向东,到屏风转弯,再翻越重峦叠嶂的屏风山,视野便突然开阔起来。眼前就是外桐坞村的茶园,辛勤劳作的村民们正一边采茶一边聊着天。

外桐坞村说来有很悠久的历史。明朝宗宪或孝宗公元1400-1500年间,祖先仇氏姓从宁波搬迁至新凉亭,也就是现在的唐家桥,后来转移到现在的所在地,繁衍生息。据记载,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新中国成立后,外桐坞村从互助组发展至外桐坞农业合作社;1984年,它被改为外桐坞村,直至现在。

说明: Macintosh HD:private:var:folders:hk:svy4j5c51q9dll113k48zq7r0000gn:T:TemporaryItems:11025945_592809.jpg

全村总面积130公顷,现有山林1260亩,茶地282亩,以种植茶叶为主。解放初期,全村收入在当时龙坞地区属二级收入,人均年收入大概250元。到了2008年,全村有企业19家,涉及工业制造、艺术设计、钢管出租等行业,社会总产值8281.22万元,人均收入11611元。2010年上半年,杭州提出要打造风情小镇,打造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电路上改下、截污纳管,还有外立面整治,以艺术为前提,一户一格局,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青砖黛瓦。这样以来,外桐坞村就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目前,外桐坞村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美院,已经启动了三个艺术公社及周边5家农户改建而成的艺术家工作室,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二十余位艺术家已在此开设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工作室。接下来将把艺术落户于更多的农户,以点引村。它的成功打造,必将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促民增收,从而加快杭州市西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说明: Macintosh HD:private:var:folders:hk:svy4j5c51q9dll113k48zq7r0000gn:T:TemporaryItems:10742601_949463.jpg

法国巴黎郊外,有一个名叫枫丹白露的美丽小镇。小镇上种着上百年的核桃树,有各种不同时期的艺术建筑,还经常有背着画板的艺术家到处写生。外桐坞村,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农村,就将变成中国版的“枫丹白露”,成为一个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的江南水乡的小镇。

(罗姝儿 报道)

剑桥高三A

听到鸟叫了。

在城郊,

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郊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在郊外,

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春的大门。

 

倚靠着翠绿齐整的龙井茶园,品尝着农家新菜式。小和山的那边,是别有气象的绿色新农村。糅合了梯田茶园的传统作业,朱德纪念馆的人文精神,咖啡屋的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给予了走出校园的同学们一番新感受。

在爬过了小和山后,我们参观了屋成排,树成行,处处鸟语花香的村容村貌。在喜气洋洋的农家乐后,我们还参观了书协的展览。

爬山十分辛苦,不过十分享受到龙坞后一起吃农家乐的过程。

沿着石阶狂奔而下,让清新的空气暂时麻痹双脚的酸痛。伴随着渐渐平榻的阶梯,见到小和山脚的茶园,茶园之际的村落。在树荫之下,在白墙黑瓦的矮房之根,想着我们还剩下的六公里。

学校选择了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作为春游目的地,同学们都十分感动。在爬山前往的途中,大家无不在感慨沿途令人耳目一新的翠绿。在领略了新农村的风貌之后,大家都觉得此行中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

 

剑桥高三B

20130409091049475.jpg

四月三日,晴空万里无云,杭外莘莘学子在经过了历时3个小时的跋山涉水后,于十一时来到了恍若世外桃源般遗世而独立的外桐坞村。熟悉了都市的喧嚣,偶尔来体验一番乡下的闲情逸致也不失为一件美事。无论是此处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深深的吸引了我们。除了春意盎然的田间万象外,我们也见到了朱德纪念馆,以及存放了许多优秀当代艺术佳作的展馆。我们所领略到的是集“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于一体的外桐坞村。尽管在此地停留时间不长,我们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毛惟加/ 翁佳伦/图)

IMG_9199.JPG

剑桥高三C

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

这是诗仙李白一千多年前游至外桐坞所写下次的传世佳句。今天,我们千名师生来到这里,与自然,乡村,艺术相遇。

作为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外桐坞村是一个充满着艺术的村落。刚下山入村时,满眼只见红砖绿瓦的小平房,坐拥于茂密的竹林只见。质朴的农家院子,墙上裹着水泥,地上铺着石板,别有一番清雅情调。走过几条街后,就是朱德兰园。这个院子很不起眼,但是看门一看,门里却别有一番天地。院子里静静的,地上摆放着几盆兰花,虽已凋零,却依然能感觉到朱元帅当你啊种兰赏兰的清静怡然之景。这趟短暂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村落独有的艺术情调与自然气息。

在山谷中,在外桐坞,浓浓的绿。

新叶跟着节奏,随着轻风慢慢地摇摆。无论是走在凹凸不平的台阶上,还是走在村间青石板上,想起过去三年的一路走来,登山总是在上山的半途身心俱疲,往前望不到顶而往后无退路。而往往在此时若心怀希望,努力坚持,便有了之后“又一村”的恬静与秀美,沉醉于秀丽的景色之中,呼吸着大自然绿的气息。

作为高三最后一年的春游,我们感受乡村的气息,悠然,生机。

剑桥高三D

四月三日,我们参加了一次别有风格体验新农村春游活动。为了响应节俭环保精神,全校师生全程步行,登山郊游并最后到达新农村外桐坞,最后沿着绕城高速返回校园。

K:2013-04-03IMG_0339.JPG

三日一早,我们一路东行首先直达屏峰山脚。

K:2013-04-03IMG_0344.JPG

大家整理行囊后开始漫长的登山旅程

K:2013-04-03IMG_0347.JPG

山路虽然难走,但是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一点都不觉得累。春天的山被绿色包围着显得格外好看,平日居住在城市里的我们对新鲜的野花野草充满了好奇。

K:2013-04-03IMG_0352.JPG

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感谢一路春光明媚。

K:2013-04-03IMG_0356.JPG

快到山脚时,从山上望下去一片碧绿的茶田,特别好看。

终于要到达目的地了,大家心情不错!

K:2013-04-03IMG_0361.JPG

坐落在茶田中的亭子,一种江南之情油然而生。

K:2013-04-03IMG_0370.JPG

我们在外桐坞游走片刻后躲在一个楼梯上分享食物。虽然比较简陋,但是大家一起吃东西好开心。

K:2013-04-03IMG_0373.JPG

最后在一棵大树下拍了集体照留念,尽管半年后大家将各奔东西,但相信友谊的根基如树一般常青。

(谢密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