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四月踏青——高二年级春游体会文章汇编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946 发布时间:2013-04-11 02:48:47

     四月三日,清明节前夕,我校开展“走进新农村”远足活动。时值初春,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高二同学扛着旗子,扛着背包,带着兴奋,参加了新班级的第一次也是高中生涯的最后一次春游活动。

少年游

——高二(1)班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外桐坞村坐落在西湖区转塘道东北,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这座由此起彼伏的梯形茶田所环抱的现代型村镇,将成为我校此行春游的目的地。四月三日,趁着谷雨还未落下,同学们兴致盎然地步行向“新农村”进发了——没有什么邀请比一杯近在眼前的明前茶更让人难以拒绝的了。

想要拨林见桃园,先要费一番工夫翻山越岭。起初的水泥路段开阔而平缓,众人还能气定神闲地互相打趣,女生们撑起的阳伞汇拢成一个个据点,通过时不时传来的点数叫喊声能够判断有人已玩开了扑克。竹林飒飒,颇具摩登气质的太阳能路灯一直延续到半山的停车场。于是接下来,才是见证能耐的时刻——抬头望,足有半截小腿高的石阶在树荫掩映中延伸至令人肝颤的高度。Gib Gas!

漫漫的山路的确令人难以招架,所幸一路上有大预班的志愿者们举着励志标语以及带着纱布和绷带的保安护航。走出树林,山坡下外桐坞的一切都在泰然自若地驳斥着我们对于村庄的陈规旧说。村口是一间风情招摇的咖啡馆,往里走,开阔的路边浮动着令人惊艳的绿化。几户民居甚至大胆地采用了落地窗代替墙面,门口相互打量的优雅盆栽像是有着各自的姓名。而倘若撇开现代元素不谈,村民们也将古迹保留得完好。小餐馆的对面是朱德纪念堂,青色屋檐底下一片鹅卵石铺就的花坛。得到了自由活动的指令,大家纷纷结队开始自由观光。村庄的内部有一间低调的美术馆,画作诱人,参观者像循着饵料般走入小楼深处。一部分人逛遍了小村淘遍了美食,而更文艺的选择则是坐在村口咖啡厅的露台上嗅嗅闲风。

一个时辰的休闲娱乐接近了尾声。一面面班旗再次集结起来准备回程,而此时仍能看到恋恋不舍的班级执拗地要求拍完最后一张合照。悲伤的情绪极为不合时宜地探出头来,对高二学生强调着这最后一次春游的特殊意义。油菜花在绕着蜜蜂飞舞,茶树摘下了顶芽致以告别礼,而我的确无法想象出一个能够超越句点的更完美的收尾。就像这世上不会再有比头上的柳枝圈更美的花环,更不会再有比这片笑声之上更平静的晴天。

春游小记

——高二(2)班

远足式的春游一直是杭外的一大特色,虽然每次春游的长途步行结束后我们都会累得腰酸背疼、手脚无力,但丝毫不减我们对这一年一次的与大批同学一同踏青的难得机会的期待。每次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一段精彩而丰富的记忆,今年的春游也不例外。

爬山是杭外学子拥抱大自然的特色方式,今年我们以“走进新农村”为主题,翻越屏峰山,走进外桐坞村,感受茶乡的魅力。这一天天气出奇的好,柔和的春光、清新的春风、新嫩的绿叶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春的气息。出于多次翻山越岭的经历,大家对之显得有些习以为常了,山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使疲劳削减了不少。当我们爬到相对较高的地方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确实令人心神荡漾,颇有一种成就感。向远处看去,在微微的薄雾朦胧中,我们将景色尽收眼底,但我们并没有过多地流连于此,而是更带劲儿地向高处进发。眺望远处的峰峦和近在咫尺的山峰,同学们开始唱起:“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窗外的风景……”之后无论是老哥还是新歌,只要是会唱的大家都哼哼了几句。我们就像精力无限一样,把我们的歌声永远地留在山间。

中途我们碰到了“海绵宝宝”,童心未泯的同学依次与之拍照。“海绵宝宝”作为我们高二二班的标志,加之那充满活力的黄色,更将激励我们竭尽全力向目的地前进。

一路上也难免会有一些同学累得走不动了,但大家互相之间搀扶、鼓励。走的快的同学主动停下来等走不动的同学喘过几口气,又接着加紧步伐跟上大部队,谁也不丢下谁,谁也不拖谁的后腿。

翻过了屏峰山,我们看到了一片茶园,看到山脚下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更是加快了步伐。进入村庄后我们找到一处圆形平台,大家迫不及待地放下书包,一手搭在其他同学的身上,有一种解脱的快感。这时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脚已经开始有些打颤了,也有些站不稳了,也不管地上脏不脏,大家都一屁股坐了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围坐在圆形平台上开始我们期待已久的游戏。

爬了一个上午的山大家也都饿了,不管手上干不干净都忙着拆开零食,一大把一大把地往嘴里塞。我们就这样边吃边喝、边聊边玩,其乐融融。这些集体参与的游戏不仅让我们忘记了爬山的疲劳,更是增进了同学之间的默契,也让我们彼此之间对对方有了更多了解。游戏输了的同学也按规定受到了惩罚,虽然有些惩罚形式颇有些丢脸也有些令人尴尬,但却也乐趣无限。其他同学看着被“捉弄”的同学也颇有一种欣喜和满足。

除了游戏以外,一些同学也到周边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参观了一圈,向路上的茶农们询问了一些关于茶叶的知识。外桐坞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但是我们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居民的朴实与安逸。

春游过后为了获取整个活动后同学们的真实反馈,我们对班里一部分的同学进行了采访,收集了他们对于本次春游活动的感悟和收获,从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本次春游对我们的非凡意义。

爬山篇:

问:这是我们第二次春游爬山了,针对爬山这种形式,你有什么看法?你喜欢这种爬山的形式吗?

答:爬的山与去年有同样的部分。路线也有相重合的部分,原本以为会没有什么挑战,甚至有些无聊,但事实却是截然相反的。山路的阶级设计得台阶略低,导致如果不是两级并作一步走就要频繁地抬腿,上山没多久腿就出现了酸痛。这样的爬山过程,其锻炼意义并不比耐力跑来的弱,在撒谎南山最接近尾声的那一段,鼻腔中有血腥气充斥,但还是咬牙切齿坚持了下来。由于台阶低,下山时几乎是小碎步,身体像刹不住车一般顺势往下,到了平地慢下来后,腿部肌肉还应兴奋不停地抖动,这是我体会最深的。

问:爬了一个上午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一点小小的骄傲?

答:登山,是一项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那天一时的劳累与疲惫,经过时间的过滤,留下的或许就是永不磨灭的回忆。我已经记不清翻越屏峰山之后的精疲力竭,但未曾忘记在攀登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虽然很累,却依旧笑着,并不畏惧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彼端。据说有人曾经数过途中走过的总台阶数,一共有五千八百多个。现在一回想,那是居然能够登上那么多台阶,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不过,只要一阶阶地向上走,并且不放弃的话,再高的山峰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那么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

问:爬完山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虽然很累,但还是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好像再春游两天!”

友谊篇: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学,尤其是高中的朋友会成为你一生的朋友。春游在让我们锻炼身心,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是一次非常不错的机会让我们与身边的同学增进感情。大家在阳光下一同游戏,也不禁让我们感受到尽管大家已身处高二,但却仍是一群童心未泯的孩子。

正所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得无花空折枚。”阳春三月,卸下沉重的包袱,真正地如孩子般,我们一头扎进屏峰山。自然的天性流露出来,一路上唱不停,叫不停,笑不停,一丝一毫都能引起我们的惊诧,仿佛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相应的也遇到了崭新的人。曾经在学校里熟悉非常的同学,在这里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问:你看到我们同学中午休息的时候都在玩些什么游戏呢?你当时又在做什么呢?

答:有玩高智游戏“狼人”的,有玩真心话大冒险的,也有参观这个人文化气息的小乡村的,我便开始了最喜欢的游戏——双扣。

问:你觉得游戏的过程中有没有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答:我觉得打扑克,特别是“双扣”需要二人配合才能百战不殆,它能培养集体的默契感。对家无法交流牌中内容,但凭着直觉和理性分析,当然再加上所谓的手气,将我们班双扣党的驻扎地浸染了浓浓的笑容和沁人心脾的甜味。兴到酣处,双方击掌贺胜,甚至连两位老师也加入了我们的阵营,打成一片。

参观篇:

参观艺术馆:

问:听说你们去参观了当地的一些艺术馆,能和我们说说艺术馆里面都有些什么吗?

答:展馆分为两层,从正门走入第一眼见到的画就足够吸引眼球。灯光从画面上方照射下来,而画面本身就在玩一种光线游戏。墙上是“血淋淋”的一列组画,日光停留在上面不由地有窒息感。后门走出的走廊上是一组抽象化。在下楼梯时也没有忽略偶然抬头几乎融入灰墙的一双苍老的手。地下一层才是展馆隐秘的腹地。黑色地板上用白色圆石拼起五个字:指尖十五年。氛围就足够奇异,加之耳边似有似无的乐声。正中央的墙上以各种角度挂着无数画作。近看,每一幅都看似随意之作,色彩随意地在画质上铺开,再根据形成形状联想实际物体,用笔尖勾勒出来。另一面墙上的画则以黑白为主调,现在我记忆中唯一清晰的一幅是用黑白两色展现了这样的画面:拨开一颗心的表面竟发现里面是无法穿越的荆棘。

问:你是怎么理解画家采用黑白色来进行绘画的呢?

答:黑白在这当中并非色彩上的缺乏,反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表达方式。沉默和虚无只有黑白才能营造。鲜血、头骨、灰烬;柠檬黄,晨光;拉伸的人影,身形的断片;明快、血腥、燥热、柔和、调侃、沉默,不大的展区中的画作呈现出多变的风格,很难想象这些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

问:那些画都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我无权对这些画作评价,仅仅是欣赏而已,相比其他人也是以这种态度长时间凝视着墙上某一幅心宜的画的。画家的确在挑选欣赏者,但这些欣赏者并非专业审美训练的人,而只存在于普普通通同我一样的人中。画家尝试用画面震撼欣赏者的身体而不是大脑。

参观朱德纪念馆:

问:既然你们去参观了朱德纪念馆,那能和我们说说纪念馆内部是怎样的吗?

答:朱德纪念馆是这个农庄的一大风景,很难想象在这种小地方竟然还会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文化遗址。进门便是一个庭院,然后便是中国传统的门槛与高高挂着的红灯笼。走进大厅,首先是“朱毛”的画像,旁边两根柱子上写着一副对联。厅堂的左边是一个老办公桌,上面放着一个旧时代特有的搪瓷杯子,似乎是朱德办公时的场景。再走进去,几盆兰花映入眼帘,传说朱德在这一带教人种植兰花,培育新的兰花种子,颇受当地农民的爱戴。上楼的楼梯显然已经年代久远,走上去会有嘎吱嘎吱的声响。楼上又别有一番感受,大体是后人所建的一个纪念堂,里面展出了许多朱德生前用过的物品与器具,并且介绍了朱德的生平事迹。

问:参观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答:令人印象颇深的是一双草鞋,据说是朱德与农民一起种田的时候穿的,可见朱德亲近百姓,亲近贫苦人家。

我们也借参观的机会对这个平凡而又不简单的农村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本次春游中除爬山外的额外收获。

录像篇:

在整个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两位非常热心的同学在各个爬山阶段、游戏阶段进行了录像,真实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春游过程。我们也采访了其中的一位热心同学。

问:一边爬山一边录像有没有很辛苦?

答:其实我们自己爬着爬着都已经累到不想说话了,但是感觉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同学们的经历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所以还是坚持在各个阶段进行了摄像。

问:你们是从哪里开始录像的呢?同学们有没有很配合你们的工作?

答:从校园出发,我们就开始录像实况报道,没有做主持或是记者的经验,每一篇报道都不长。刚开始采访各个同学,他们都非常激动,走到后来,山路大概上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再次采访同学们,他们已经各个汗流浃背,但当我们问他们累不累时,大家都说不累,我们听到了也感觉很欣慰。这样的行走时有意义的,尽管会有汗水,但只要不停下,汗水终会被战胜在脚下!

作为高二的学生,这是我们高中时期的最后一次春游,途中我们借爬山挑战了自己的意志,也增进了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借参观的机会对我们生活了五年的小和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论是爬山过程中的点滴还是游戏过程中的嬉笑,它们都将成为我们在杭外、小和山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

  

美丽外桐坞,魅力新农村

——高二(3)班

【在路上】

美丽的杭外校园已经给我们带来春的气息,但似乎真正的春天只在山林和乡村展示她迷人的色彩。远足活动更让我们领略到人间之春,山林野趣。

春游最累的地方莫过于手上一包,背上一包,包里还有一个包。而不论怎么努力,人似乎永远还耽搁在上坡。爬山尽管比较艰辛,我们仍然无法抗拒山路两边扑面而来的花香,夹竹桃开得尤其烂漫。至于“山寺桃花始盛开。”校园里的桃花已有凋谢的迹象,小和山真正的山区里桃花却正到灼灼其华的境界。呼吸着新鲜的山风,仿佛一切汗水和劳累都蒸发到空气中了。

(王云祎组)

“正宗红罐凉茶——高二三”独树一格的旗帜让我们的队伍吸引了。笔直垂落的红色旗帜彰显着我们独具的复古风格。虽然大气的旗帜为我们撑足了面子,但是我们也被这霸气外漏的一面重伤了。经过加横梁与底座的旗帜重量上重增加了一半,走在山路上被树丛留恋牵挂,几番波折之下才将恋恋不舍的树枝分开,不经意间在手上留下一道道清晰可见的血痕……

(李思组)

我们组一开始就少了丁卜凡,男生比例迅速下滑,所以剩余的男生就肩负起帮助组内女生的义务。爬山的时候,黄豪同学担任起导盲犬的工作,雨停会帮助同学拿衣服。度过最陡峭的一段山路之后,气氛变得轻快起来。组内进行黑白配,最后输的同学要和大预班的学长和他们可爱的牌子合照。于是就有了两张卖萌又丧失的照片,上面的牌子是“不要对ME不理不睬”和“其实我很可爱”。

(俞霆晖组)

【初见外桐坞】

行进在漫漫山路上,大概大家内心唯一的信念就在那山脚下从未谋面的村庄了。然而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真正到达这个想象了很久的“农村”时,还是为它惊叹了一番——穿过一片茶园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农村。

这里很干净,一幢幢精心装潢的小洋楼整齐地排列着,甚至在村口还有一家咖啡馆。有同学不禁大呼:“我也要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次的体验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来心目中的农村形象。我们本以为在农村找不到一条干净整洁的道路,草堆乱摆,水洼遍布。恰恰相反,村中的环境简直如公园一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公告栏中的卫生保洁责任公示,其制度化毫不逊色于城市中的居委会。

(张天鹄组)

途经一片美丽的茶园。我们进入了外桐坞村。

外桐坞村是个优美得十分有中国特色的村庄。那种优美与我们平日里从农村新区的道路旁经过时看到的整齐划一的新农村气象有极大的不同。在外桐坞村的建筑风格和规划并没有新农村工程中过分明显的匠气,相反的,那种温润恬静的文化美感令人感到愉悦。出乎意料的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产生怎样的不同。在和煦的阳光下,同学们缓缓地走进这座村庄,感受它的假山,凉亭,星罗棋布的水池,纪念馆和风味地方菜馆里蕴含的人文气息。我们在白色的塑料桌椅下安顿下来,享受春日的阳光与乡村的鸟鸣。这个号称“中国枫丹白露”的小村庄,倒确实让我们感到了难得的安详与愉快。

(王云祎组)

到了外桐坞村后,我们立马冲进村里抢占了农家乐的有利地形,虽然该家农家乐上菜速度慢,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乐的本鸡煲内不仅有鸡肉,还有鸭肉和猪肉!!!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组内同学参观了村内的种种美术馆和纪念馆。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们发现农村已经不是灰尘满天、猪狗横行,外桐坞村可以作为材料变成一道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常识进行辨析的政治大题,也让人有几分联想到《桃花源记》,只不过他们并不在隐世中。

(俞霆晖组)

【小村庄里的艺术】

村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沾染过历史风尘的朱德纪念馆,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美术展馆,都无不显示着村里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吸引着我们驻足欣赏。

也许是突然有这么多人的到访,原本并不大的村子一下被填的满满的,夸张一点说,连个落脚之地也没有。大概村子里是闲惯了,对于热情洋溢似洪流般的我们有些应接不暇。

我们一直谈论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但在此处我们看到了农村未来的面貌。最使人担心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跟不上”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在村中我们见到了一个图书室,里面的图书虽不能称得上多,但绝对本本实用,有质量。相信村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益于它们。

(张天鹄组)

到达之前我们就对这艺术村感到好奇,而外桐坞村确实展现出一派新农村的气象。一栋栋房屋大气而整齐地依山列着,村子一隅分布着四五个艺术展馆。其中一位段艺术家为我们讲解了他的画展。展品有的唯美而意境深远有的则富有视觉冲击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桂花树,画家把树的形状画成倒置的心,寓意是只有我们的品德为人散发出如桂花般沁人心脾的芳香,他人才愿意来到树下乘凉。

(李思组)

【归途】

春游本身的意义并不是看看山上的风景——我们在去年已经看得差不多了,所谓的意义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不同的人交流和玩乐的过程。

很多故事有的时候在不知不觉的时候会发生也会消失,所以会需要活动或物件去留念。小和山的记忆,高中的记忆,汗水的记忆,欢笑的记忆一切看似平凡无奇的东西会因为身边的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魅力。

如果你有一架可以照出过去和现在的相机,你会选择哪个镜头?

(李思组)

春游一行,我们享受和风,享受阳光,享受自然。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新农村的新面貌。

小村整洁而又美丽,在春光的衬托下更摇曳生姿。

同时这个村也富有文化气息,我们在这里深受艺术的熏陶。

多么愉快的旅行啊!

(郎想组)

 

四月三日的日记

——高二(4)班

晚自习教室为何惊现神秘笑颜?爬山道上为何佛光乍现?欢乐多儿童引来路人侧目。陈彬老师为何对着喇叭大笑,钱卫江老师为何愁眉苦脸?是怎样的故事,造就了这惊人一跃?这与假山上的四名神秘男子,又有何关联?这一切的背后,是外星人密谋侵入地球?还是有阴谋在背后酝酿?一切答案,敬请关注高二四班倾力打造史诗级灾难大片——春游之走进新农村。

持喇叭大笑的彬哥

愁眉苦脸的老师

外星人大队

我们的春游

——高二(5)班

春色正好,阳光垂爱。春游前一天还听说,明天要下雨的,望着晴空边走边感叹,不知新农村里的贴近自然会不会比我们这些用铁疙瘩来预知未来的所谓的城镇居民来得更有感知力。

山路是去年走过的老路了,只是我们边走边拾起去年的脚印。故地重游,路上依稀遇见上回记忆里的青松,还是一样的刻痕,那位过客的到此一游。总之是拥有了一个熟悉的影像,不知不觉也更加亲切起来。山路,无疑是难走的,以至于每走过一个盖章点都是一阵莫名的欣喜感,歌声是断断续续,不过总是在最乏力的时候,鼓舞着最深处的动力。徒步而行也可以怀揣执着,像是只为了迎接下一刻斑驳树影间隙的暖阳。

抵达以后,便开始寻觅,寻觅一种不属于城市的气息,说实话,桐坞村已经发展得非常得体,文艺气息和乡土情结完美契合,脱离大俗大雅的牢笼,独树一帜。反正笔者是觉得不虚此行,虽然山路冲刷了很多同学的积极性,但毕竟是阳光下的少年们,不多时便又雀跃起来,各个美术馆、工作室挤满了攒动的人头,风筝积起的天空也是绝伦。原本单调的海蓝色也不再寂寞无味,遍地的是惬意的氛阵。

暖阳悄悄爬上头顶,最后的回忆交织在一张集体照里,与这自然的神韵一直拥抱这一片旷野。

写给年少回不去的六班

——高二(6)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又开始了!同学们轻装上阵,准备迎接下面的考验。虽然知道这次路程比以往要长,但同学们依旧信心满满,表示自己没有问题。

身为高二的学生,同学们很珍惜这次春游,准备了许多东西,比如,统一的帽子。这些帽子虽然略有差别,但正应为多样所以多彩,体现了六班同学各自的亮点和特色。

小路弯弯曲曲,台阶高高低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跨上一层层台阶。路边的小树抽着嫩芽,展露春天的气息。

这山顶的美景让大多数同学大呼过瘾,真是上山方知山下美。路上还有学长学姐帮我们加油鼓劲,有标语加油的,有亲自鼓劲的,还有各种方法。这就是一位带着孙悟空面具的学姐和同学的合影。

山路有些崎岖,在这种有危险的地方,也有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提前做好了安全工作,帮助同学们下山。终于到了目的地,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放下包,有些累的一下就坐在地上了,有的却兴致勃勃地拿出玩具开始玩耍。

营地上,蜜蜂也在一旁扎下营来,同学偷偷地留下照片。

吃饱喝足,补充了之前消耗的体力,同学们开始了喜爱的跳大绳运动,还开发了诸如“大翻身”、“影子跳”等新玩法。

回到学校,大家感觉这次春游有些累,但春游的乐趣却因此更加明显,记忆也更加深刻,这一次春游,对得起年少的高二(6)班!

我们“上山下乡”去!

——高二(7)班

改革春风吹满地,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杭外的千千学子踏上了“走进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一路上,我们沿着小和山温柔的背脊,向那愈发蔚蓝的天空行进,四周浓密又茂盛的树木,在和煦的阳光的照射下,投射出无数浓郁的绿光。那一缕缕清亮的光照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顿时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原本肺中的闷热也烟消云散了。小和山的风也如同小和山脚下的村民一样好客,始终陪伴着我们,带走那同样步步紧跟的暑热。山顶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一下子就将脚下原本的麻木与酸痛化为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仰。

很快,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外桐坞村。在那里,我们第一次,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新农村的气息:充斥着时代感的艺术工作室和饱含着大自然魅力的茶山相互交融。在这里,我们既能体会到时代前沿的创新与发展,也能见识到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更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当地村民们朴素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活着。田里那几位心灵手巧的大妈们,在卸下大大的肚皮后又急急地背上采茶的竹篮。她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她们将自己辛勤的汗水化作绿茶的那一缕清香,她们牺牲的她们本应该轰轰烈烈的青春年华,她们虽然平凡,却又无比的伟大。或许她们有一天也会老无所依,静静地坐在自己门前的院子里,回忆着自己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也许,也会安然一笑吧?

几亭老师的难忘之旅

——高二(8)班

这次春游我们徒步翻山越岭来到了外桐坞村,一个“艺术村落”。

新农村的建设的确是十分好的。村口的咖啡厅似乎是这座以艺术为名的小村的一个标牌。与其他的村庄不同,这个村虽然小,但是排布这各式各样新式的民房,大都一两层高。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里还有一个艺术馆。从外边看有着非常现代的设计,里面也展示着丰富的艺术作品。整个外桐坞村都给人一种小康的感觉的同时,也洋溢着艺术的气息。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农家乐。虽然餐馆都只有一丁点大,但是有很多露天的座位。很多同学坐在雅致的农家小院内,一边游戏、聊天,一边等着热腾腾的农家菜上桌。

    尽管是新农村,它似乎还保留着农村的特点。村民们的衣着十分朴实,与周围的小洋房不那么般配。

许多班级选择在村头的小楼群中间休息。而我们却挑了一块休耕的野地,上面有杂草,有干结的粪便,还有久违的泥土。当钢筋混凝土占据了新农村的大部,我们感激这一片野地的存在,让我们嗅到自然的灵气。

但是这里却还有一些不足存在。村边的土地杂草丛生还随意地放置着垃圾,显得不整洁。可能农家乐从来没有那么好的生意,承诺我们上完菜的时间却还没开始烧我们的菜导致中午饿着肚子。

    并不是说一个垃圾都处理不好的村子不能有咖啡厅,而是说作为一个新农村,应该与现代城市接轨,拥有现代居民的意识,履行现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新农村,不仅要向城市靠拢,也要避免重蹈重污染城市的覆辙,以第三产业为重头绿色发展,而不是为了发展而不顾一切。

    当然,几亭老师玩得很开心……

走进外桐坞,走进新农村

——高二(9)班

当寒冷卷去了冰雪,当阳光消融了困倦;当春雨送走了雾霾,当春风吹来了流感:我们一起迎来了这次特殊的春游,又一起迎来了这次班会。“走进外桐坞,走进新农村。”在教育意义的路途上我们前进了。

坐在教室里,欣赏幻灯片上种种,大家回味无穷。

照片中,记忆里,一路上的欢笑打趣,一路上的随心所欲,我们其乐融融。

屏峰山下是个平和的小村,名为外桐坞村。傍山而坐,毗邻公路,山麓村边修有一片阶梯型的茶地。在新农村,我们作为游客,游戏娱乐之余,我们用自己的视角,参观他们的生息,体验他们的生活,寻找他们的亮点。

小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朱德元帅下乡考察,曾四次驻足,采茶炒茶,品茶评茶。茶因此成为村里主打品牌之一。这里不仅留下了元帅开辟的茶园,还有元帅古老的工作室。如今作为景区开放,凭借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吸引着各方游客。同学们在班会上各有见解地介绍了朱德纪念馆的各种特色,并互相分享了参观工作室的心得感想,

打造中国的枫丹白露,是外桐坞村的金名片。小村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依托美院的支持和艺术家的青睐,走上了“艺术村落——风情小镇”之路。村里启动了各具特色的画廊、美术馆。同学们在参观日见美术馆与漆器博物馆后,将大家所中意的艺术作品对同学们做了展示。这些内容作为外桐坞村主打艺术牌的一部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又一次激发了大家对艺术的欣赏力。

如今回忆起来,曾经,知识分子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落后,常常被城里人鄙视。现在,这个鲜活的新农村,用人文,用艺术,完美地结合与包装,走上了新时代的致富之路。这种形象、面貌,让置身其中的我们,颇有感想。

叶子菁同学在最后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了自己的春游感悟,向大家指出我们应该学习小村,在平时生活中也取长补短,多多自我发展。而孙文灏、吴泽人、赵峙艮等同学也都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大家都认识到,我们应该对所有眼前事物多加深入了解,也都深刻意识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正确性和生活优越性。大家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