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起又看小和山——初二年级春游体会文章汇编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460 发布时间:2013-04-11 02:46:53
路在脚下,人在旅途
——初二1班
沿着去年回来的那条路,那条承载着我们回忆的路,我们慢慢向山脚靠近,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渐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那样的亲切;又如同一个执着的探险家,走进了魔幻的仙境,那样的神秘。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我们慢慢向上前进。还早,天气不那么火爆,我们忘记了去年的艰苦,开始品味,品味那绿水青山,我们是自然的子女,只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回归本性。
几小时后,太阳光越来越强,同学们也感到一些疲惫。这山真是连绵不断,刚下一段就又要往上爬,大自然就是那么的鬼斧神工,当你觉得这山高不可攀时,向上爬几步,你会惊异地发现下坡就在不远处。这时,全校已经分成了不知道多少个梯队,我们班有几个梯队都不得而知,奋勇向前的先锋部队已经追上了初三。突然间,有人发现,陈某和叶某这两个应该是爬山好手,却不见了踪影,后来才发现,他们拿着垃圾袋跟着大部队,在收垃圾,多好的劳动委员,赞一个。
爬山毕竟是体力活,平时是好吃懒做还是勤于锻炼,这时候就有区别了。虽然有些累,但大家还是奋勇向前。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平时娇滴滴的女生里也不乏女中豪杰,爬起山来丝毫不逊色于男生。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在我们一心一意学习、奋斗时,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王天杭
春游一定会成为每年春天同学们吐槽的对象。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上上下下的阶梯上,你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旁边的同学亦如是。但是,你们却默契地继续向前行走,即使是嘴上抱怨着身体的劳累和对春游的吐槽,但你们从没有停下你们的脚步。为什么?要知道,
在路上,大家都纷纷展现自己“优美”的歌喉,或温柔动听,或粗犷豪迈,总之,在歌声中,同学们坚定了走到最后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仅仅是来源于歌声中,它存在于终极壹班每一个人的心中,更存在于每一个杭外人的心中。让我们所有的勇气和爱,都留在终极壹班这个大家庭一起度过的,最美好的春天。
——梁钰清
我用脚步丈量距离,眺望,无尽春色尽在脚下。眼里,绿,绿的彻底,一泻千里,跌宕起伏,无边无尽……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息!旗帜沐浴着春风,飘扬。
阳光依然热烈,随着队伍踏上了漫无止境的上坡。眼皮快撑不住了,气喘地越来越急,太阳浴下懒洋洋得都要醉了……跑得快的同学已看不到影子,想追,全身哪还有力气?半路,自以为踏上了最高的山巅,极目远眺,前方依旧人头攒动——可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条绿色的丝带蔓延着,伸展到更高点——依然大汗淋漓,可终点在何方?
总有一些人在记忆中留下了痕迹,而沈老师的笑或是这次最忘不掉的吧。无奈走在班级最前的我,总一次次不经意的发现,沈老师总精神饱满地走在班级前端,而时常被身边男同学逗笑,笑得开怀,笑得眯起了眼,笑得在阳光下更显灿烂!下了山已身心疲惫,难得的一个多小时休息时间后又得启程。回到寝室已累得趴下。纪念卡上的三个章,分量真沉。
——胡可欣
浓绿的山野间穿插着杭外人校服的颜色,我们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进着。一路上既有欢快愉悦的歌声,也有叫苦不迭的抱怨。但无论如何,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赶路?也许这是饥渴的,这是疲乏的。路边的风景,跟着这急促的脚步,一起跑了,不是吗。我们试着一直向前跑,可何曾发觉身边的一切再向后跑呢?有时候,放慢脚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静静地观赏,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发现美,静静地领悟,发现那种前所未有的感悟,人生意义。道旁的青春是如此富有生机,富有活力,静静走时,你会发现的。
林中时不时的传来几声鸟鸣,透出春的气息,甚是美好。路在脚下,这个道理永远不会变。小和山也好,外桐坞也好,我们都走了过来,静静地回想,纵然是脚底起泡,筋疲力竭,也都尘封到记忆里去了。但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次春游,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路,唱出自己的歌;我们也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所学校,让我们找寻自己的理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钟山
统稿:章佳琪、李尚仪
摄影:李尚仪、邢琳煜、章佳琪
毅起又看小和山
——初一2班
春光明媚,踏青之时。小和山上的花开得正好,天气微微回暖,在这么让人舒心的日子里,我们启程毅行小和山。
看着我们自己描绘的独特班旗,在空中高舞着,是否我们的心也在整齐的跳动着。虽说,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春游,不过是爬好几小时的山路而已。大家都知道最后都会累趴下,都会汗流不止。但是那张张可爱的脸上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快乐。
山路很陡,每一个台阶都是90度的角度,而且很高。同学们都手脚并用的攀爬着,但那节节楼梯像是永远都走不尽似的,一串串高峰不断出现在眼前。像是永远没有结束的战斗,大家都已经大汗淋漓,甚至连腿都走软了。
原本那一只只单独的手,都两两成对。每一个人的身旁都挽着一个伙伴,相互扶持,互相安慰,互相谈笑。即使是在这样艰难的路上,总能听到歌声。原本两个人唱的歌,大家都唱了起来,在这个小小的山谷里荡气回肠。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像光一样灼热。呼唤着我,呼唤着我们之中每一个人。
就这样,在这一段路上。大家有说有笑,42个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似乎心贴着心。大家分着大包的食物,而那个食物的主人却宽容的很,很快就笑眯眯的将一大包美味分的一点儿也不剩。
十二公里的山路上,尽管路崎岖不平、下山的路陡峭难行,尽管漫漫长路似乎没有尽头,同学们还是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关口,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头,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到了最后。欢笑声、歌声、相机的咔嚓声,是一路上最好的奏鸣曲。最终我们翻越险峰,抵达了艺术风情小镇外桐坞。
经历4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看着眼前那片片如同阳光般的油菜花,心也感到更温暖感温暖了。
早爬下山的同学在山脚静静地等待着。是的,他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团队。他们给下山的同学一个有力的拥抱,他们亲切的呼唤着,他们给伙伴一个灿烂的微笑。
坐在田野上,眼前就是一株金灿灿的小花。望着头上同学绘制的风筝高高的飞翔着,留下串串欢乐的足印。在往田埂上寻去,两个好朋友在互相偷拍对方的照片,调皮的嬉笑着。
嘴角早已上扬,留下一个浅浅的微笑。
我的世界,有了你们才会美。你们给我快乐,让我擦干眼泪。你们给我翅膀,让我翱翔。你们给我力量,让我变坚强。有你们在身旁,我不再怕受伤。你们的笑,你们的话,是我路上最美的太阳。
在金灿灿的油菜花边落坐,我们感受到了最朴实的春天。彩旗飘扬,我们的心情随风飘荡;脚步轻快,我们的路途未曾漫长。
最美小和山,最美杭外人。
这次依然是爬山,西山又高又陡,恶劣的山路并没有磨灭同学们高昂的兴致,一路上又是欢歌又是笑语。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还有学长学姐们为我们加油打气,high five!长达4个小时的山路着实难走,但每当我抬起盯着台阶的眼睛,向山下看去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是啊,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了山顶,回头望漫漫长路,任谁都会浮现出一抹笑容。
我们是HFLSer,不走寻常路!
吴玫
大家已经成为了一家人。给累了的同学借个肩膀依靠;给渴了的同学送上清凉的水;给抱怨的同学讲上一个笑话。有同学掉队了,大家一齐给她加油,大喊“我爱你。” 即使这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却又为何不是发自内心最真的友爱呢?
我的世界,有了你们才会美。你们给我快乐,让我擦干眼泪。你们给我翅膀,让我翱翔。你们给我力量,让我变坚强。有你们在身旁,我不再怕受伤。你们的笑,你们的话,是我路上最美的太阳。
王欣恬
这十二公里的路程,可以说锻炼了身体,让人在学习之余,放松了心情。但我觉得,这十二公里,这五个小时,更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每一步都沉重,每一步都要小心,因为前方山路,很危险。高兴的是,我们班40人,还有可爱的老师们,都完整地走下了全程。尽管累得躺在地上动不了,却依然能高兴地喊着:“我爬完了小和山!~”
我们不爬小和山,谁爬小和山?
周语嫣
整理:周语嫣
图片:吴玫
通讯稿:王欣恬、沈伊婷
春日游
——初二(3)班
正是人间四月天,值踏青的好时节,阳光暖暖地照着,枝头已满是绿意,花儿开得正好,偶尔还能听几声轻啭,流露出几许春的喜意。
在这阳春四月,杭州外国语学校开展了“走近新农村,拥抱大自然”的春游活动。
自留和路一路东行,不多久就踏上了小和山的山脚。攀过这小和山的人都知道,想要翻过这小和山,需得翻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起先同学们仍精神饱满,勇往直前,然而在翻越了一个山头后,部分同学仍冲在队伍的前头,而一些同学的体力明显地落了下风。又一座山头后,行进速度明显地慢了下来,小部分同学已显出明显的疲态。但是大家并没有放弃,而是说些话解闷,相互扶持着向目标前进。再走了三四个小时,意志已战胜了肉体的疲惫,挥洒的汗水是我们飞扬的青春。我们似乎已突破了极限,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约四个半小时的行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外桐坞村。外桐坞村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美院,已经启动了三个艺术公社及周边5家农户改建而成的艺术家工作室,总建筑面积约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果然,乡村四月,随处可见的便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在这里,我们仿佛和自然相依相偎,在这里,寻找独属于春天的魅力。
“走近新农村,拥抱大自然”,在这次春游中,我们不仅寻找了春天,拥抱了自然,同样也挥晒了汗水,锻炼了意志,播种了青春。这是少年们青春的舞蹈,是独属于少年们的一整个春天。
(李盈莹)
看着其他班写着自己班级名字的鲜亮班旗,而我们的旗子并没有一个“叁”或者“三”甚至“3”,而一个赫然的“汉”;听着队伍前面“我们都是汉子”的口号,只觉得可笑。
刚上山时走走停停,似乎闲得很。跑去抱着树干拍照留念,转着四阶魔方,傻笑,爬到树上去,或者无聊到在杂草丛中瞻仰甚么“戚家坟、“夏家坟”。开始批判“爬山不观景”。看粉色旗子上的“汉”在那里颤动。
走着走着竟然累了,山越来越陡了,可是队伍却不曾有停下来的意思,排在队伍最后面的我们一点一点往后落,看着初一的学弟学妹一个一个超过我们,看着他们一步三个台阶的往前跑,好像只能感叹一声“老了”。抬头——偏看见了这个粉色旗子上的“汉”字——偏想到“我们都是汉子”的可笑口号——偏神经质地开始往前跑了。
好像那面简陋的旗帜,真的是大汉的标志,我们都是士兵,跟着甚么周亚夫将军去歼灭站在山上的刘濞。我们要征服,征服这土地。我们疯了,我的我就要爆了。我们都是在神经上飞跑的天狗!
“我们都是汉子”!幼稚可笑的口号喊得很响。
我们跟上队伍了。
“我们都是汉子”!幼稚可笑的口号喊得很响。
(章玥)
俯仰观看,诗意村庄
——初二4班
早晨,山还枕在雾气织成的软烟罗纱帐里,枝头婉转的鸟儿不能唤醒它的沉睡,山间悠悠飘过的云彩是它一系列淡色的梦。恬静的梦中闯入了许多学生,他们的笑声如银铃,挂在山的帐钩上。
这是一群在春游的学生,目的地是外桐坞村,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坐落在山脚下的村庄, 初听“外桐坞”这个名字,让人瞬间有一种历史感和艺术感。我们一起问了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村里的奶奶,她说:这外桐坞村的名字,正如这个小山村给人的印象。它身处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只因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
当我看到村中那比比皆是的现代式建筑,我原以为,这儿也不过是个小型的城市而已,却不想,这儿又是个远离世嚣的清幽之地,悠着说不尽的传奇和神往。
走进这外桐坞,便看到了城市与乡村的完美结合,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村子的概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走进这小村庄,正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季节。出乎意料,并没有想象中的游人如织。这小村很小,在自由活动的1个小时中,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碰上同班的同学;可这小村虽小,却处处透着诗意,处处是艺术和生活在外桐坞村融合的痕迹。
小村三面都是茶山,在小路上走着,迎面总会碰到上山采茶的妇女,有的手臂上挽着篮子,有的肩上背着竹篓,说说笑笑在山路上走着。两旁,是一个个绿油油的茶树墩,在阳光下闪着光泽。采茶女的尖尖五指像白蝴蝶,又像凤点头,在茶墩上上下翻飞着,一会儿,手心里便是满满一把茶叶,她们熟练地向后面的茶篓里一扔,扬起一片绿色的风。
在山上俯看整个外桐坞,青砖灰瓦,悄然无息地在细雨中矗立。放眼望去,碧水连天,重脊高檐;临水楼阁,有农家女子在浣纱洗衣。放眼望去,每个乡村式的别墅散发着阵阵花木的幽然;古柳沿岸而行,一阵脂粉花香,飘扬而来。
最让我们惊奇的是路上的装饰,在平时最普通不过的鹅卵石在这儿却变成一道唯美的风景线。小道旁,围栏上,错落有致镶嵌在水泥墙上,甚至我看到了一间屋子的墙上嵌满了鹅卵石,五光十色的鹅卵石,缤纷却不显杂乱。路旁那栽在花坛里的,并不是富贵的洛阳牡丹,不是郁郁葱葱的娇贵盆景,而乡下随处可见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中夹杂着几片绿得极致,仿佛能掐出水来的叶片。可能对于我来说,油菜花的景致已经见怪不怪。油菜花儿朵儿不大,花蕊不香,然而集合在一处,可谓壮观。目所能及之处,到处都是阳光,到处都闪耀,看不到边际,这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住在这儿的人家的窗前,摆放的也是油菜花,有着阳光般温暖的色彩,开得自由,开得绚烂。金色的阳光下,黄澄澄的油菜花与太阳交相辉映,说不清哪个更闪耀一些。
回过头,已有许多学长学姐如孩子般冲锋陷阵般杀向油菜花地,沐浴在金色的琉璃中,罄尽所有内存奉献给随风摇曳的那一片金黄色。同学们或仰天大笑,或言笑晏晏,说不尽的快乐,舒不尽的情怀。春意,不仅仅是贵如油的雨露,还有阳光下的灿烂和生命的蓬勃,它用质朴醇厚的烂漫和别出心裁的奇趣诠释一季的春天,格外尽致,格外难忘。
踏着窄窄的小巷,感受江南之地茶香茶趣,唯有乡村小小的雨巷。
外桐坞,这个乡村中,又有许多艺术家。可是请你想象,颜料、画笔,外加一些零碎的原材料,艺术家的工作室总给人这样的印象,灵感、创意也总是会来源于这里;茶树、石榴树,外加几声村口传来的狗叫声,杭州的农村也总给人这样的印象,喝茶、吃饭,农家乐也就不外乎于此。
这样两种毫不相干的情景,如果出现在一幅画里,那该是多时尚的一种“混搭”。可是在这个村庄中,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听村中一位看上去很有艺术气息的阿姨说:前几年,外桐坞村“风情小镇,艺术村落”一期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村里许多集体产权的房屋都拿来改造成了艺术展示中心和艺术工作室,还有13幢农户变成了艺术名家的工作室。外桐坞村幽静的自然环境和艺术创作契合之外,她说,朴实的村风更让她愿意生活在这里。很幸运,她领着我去看了看她家里正在晾干的茶叶,绿油油,细细闻有一股淡淡的茶香。
江南水乡的小村落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红色的砖墙,落地的玻璃,绿草坪上还支着洋伞座椅,看起来很美。艺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子也同样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和生活在外桐坞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合。
"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走进外桐坞,亲近大自然。愿我们有着这么一点儿私心,将这美丽的情景映入眼底,放入心中带走。让我与尘世之中,能时时梦回外桐坞,时时能回顾这美好的时光。
(周越)
俯仰观看,诗意村庄
——初二4班
早晨,山还枕在雾气织成的软烟罗纱帐里,枝头婉转的鸟儿不能唤醒它的沉睡,山间悠悠飘过的云彩是它一系列淡色的梦。恬静的梦中闯入了许多学生,他们的笑声如银铃,挂在山的帐钩上。
这是一群在春游的学生,目的地是外桐坞村,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坐落在山脚下的村庄, 初听“外桐坞”这个名字,让人瞬间有一种历史感和艺术感。我们一起问了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村里的奶奶,她说:这外桐坞村的名字,正如这个小山村给人的印象。它身处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只因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
当我看到村中那比比皆是的现代式建筑,我原以为,这儿也不过是个小型的城市而已,却不想,这儿又是个远离世嚣的清幽之地,悠着说不尽的传奇和神往。
走进这外桐坞,便看到了城市与乡村的完美结合,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村子的概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走进这小村庄,正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季节。出乎意料,并没有想象中的游人如织。这小村很小,在自由活动的1个小时中,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碰上同班的同学;可这小村虽小,却处处透着诗意,处处是艺术和生活在外桐坞村融合的痕迹。
小村三面都是茶山,在小路上走着,迎面总会碰到上山采茶的妇女,有的手臂上挽着篮子,有的肩上背着竹篓,说说笑笑在山路上走着。两旁,是一个个绿油油的茶树墩,在阳光下闪着光泽。采茶女的尖尖五指像白蝴蝶,又像凤点头,在茶墩上上下翻飞着,一会儿,手心里便是满满一把茶叶,她们熟练地向后面的茶篓里一扔,扬起一片绿色的风。
在山上俯看整个外桐坞,青砖灰瓦,悄然无息地在细雨中矗立。放眼望去,碧水连天,重脊高檐;临水楼阁,有农家女子在浣纱洗衣。放眼望去,每个乡村式的别墅散发着阵阵花木的幽然;古柳沿岸而行,一阵脂粉花香,飘扬而来。
最让我们惊奇的是路上的装饰,在平时最普通不过的鹅卵石在这儿却变成一道唯美的风景线。小道旁,围栏上,错落有致镶嵌在水泥墙上,甚至我看到了一间屋子的墙上嵌满了鹅卵石,五光十色的鹅卵石,缤纷却不显杂乱。路旁那栽在花坛里的,并不是富贵的洛阳牡丹,不是郁郁葱葱的娇贵盆景,而乡下随处可见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中夹杂着几片绿得极致,仿佛能掐出水来的叶片。可能对于我来说,油菜花的景致已经见怪不怪。油菜花儿朵儿不大,花蕊不香,然而集合在一处,可谓壮观。目所能及之处,到处都是阳光,到处都闪耀,看不到边际,这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住在这儿的人家的窗前,摆放的也是油菜花,有着阳光般温暖的色彩,开得自由,开得绚烂。金色的阳光下,黄澄澄的油菜花与太阳交相辉映,说不清哪个更闪耀一些。
回过头,已有许多学长学姐如孩子般冲锋陷阵般杀向油菜花地,沐浴在金色的琉璃中,罄尽所有内存奉献给随风摇曳的那一片金黄色。同学们或仰天大笑,或言笑晏晏,说不尽的快乐,舒不尽的情怀。春意,不仅仅是贵如油的雨露,还有阳光下的灿烂和生命的蓬勃,它用质朴醇厚的烂漫和别出心裁的奇趣诠释一季的春天,格外尽致,格外难忘。
踏着窄窄的小巷,感受江南之地茶香茶趣,唯有乡村小小的雨巷。
外桐坞,这个乡村中,又有许多艺术家。可是请你想象,颜料、画笔,外加一些零碎的原材料,艺术家的工作室总给人这样的印象,灵感、创意也总是会来源于这里;茶树、石榴树,外加几声村口传来的狗叫声,杭州的农村也总给人这样的印象,喝茶、吃饭,农家乐也就不外乎于此。
这样两种毫不相干的情景,如果出现在一幅画里,那该是多时尚的一种“混搭”。可是在这个村庄中,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听村中一位看上去很有艺术气息的阿姨说:前几年,外桐坞村“风情小镇,艺术村落”一期改建工程基本完成,村里许多集体产权的房屋都拿来改造成了艺术展示中心和艺术工作室,还有13幢农户变成了艺术名家的工作室。外桐坞村幽静的自然环境和艺术创作契合之外,她说,朴实的村风更让她愿意生活在这里。很幸运,她领着我去看了看她家里正在晾干的茶叶,绿油油,细细闻有一股淡淡的茶香。
江南水乡的小村落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红色的砖墙,落地的玻璃,绿草坪上还支着洋伞座椅,看起来很美。艺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子也同样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和生活在外桐坞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合。
"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走进外桐坞,亲近大自然。愿我们有着这么一点儿私心,将这美丽的情景映入眼底,放入心中带走。让我与尘世之中,能时时梦回外桐坞,时时能回顾这美好的时光。
(周越)
新农村,新文化——外桐坞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但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着重在经济上,而忽视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近日,我校同学在春游途中进入了小和山下的外桐坞村参观,外桐坞村风景优美,环境良好,村中居民采茶劳作,生活也较为富庶。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绕城高速下的这么个村庄中,不仅有朱德纪念馆,还有中韩饮食文化交流中心,家具体验馆以及美术名家工作室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中心,可谓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们一行人下山到达外桐坞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茶田中的石亭与石碑,古色古香。茶田后面,竟然还有一家咖啡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还有这样小资情调的地方,多少让我们有些意外——不过这也说明了小村的现代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新农村。
进入村内,村中的建筑大多是现代风格的排屋,不少还有玻璃幕墙,总觉得与记忆中黑瓦白墙的乡村有所不同。走到村中,发现在现代排屋之中还有一区木墙石门的院子,走进才发现那是朱德纪念堂。虽不大,但其中兰草清香,环境整洁,一看就得到了良好的护理。
另外,中国美院的二十几位教授也已经在外桐坞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使外桐坞村增加了几分艺术色彩。许多工作室就错落在村中,依山傍水,使小村又添几分文化风情。
外桐坞村可以说是“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一体化的综合。从经济上它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当然,从文化上它体现了良好的地方特色。虽说很多建设的意义归根在于“带动经济发展”。但这个坐落在小和山下的新农村与她的新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魅力,还有其超越经济的意义。
(杨宇豪)
村外小景
村民居舍
朱德纪念堂
法国家居体验馆
中韩饮食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