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且行,且思,且成长——“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工作研讨会参会后记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764 发布时间:2012-10-30 10:40:43

20121025~27日,围绕着“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这一主题,一场德育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工作者,会聚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全程三天,一共十场讲座,虽然日程非常之紧,虽然体育馆的座椅对于记录者来说并不太方便,却丝毫不影响每一位与会者的全心投入,全场但见笔尖匆匆,录下专家的精到之语;思维的火花时不时地迸发而满心收获之感。讲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于高校教授关于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对接”;二是经历了多年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德育专家、前辈们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反思、提炼;三是正“战斗”在班主任工作战线上的老师的经验分享。

高校教授的讲座可谓“兵书相授”。浙江大学曹立人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将学生心理与数学函数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提出了“学习效率函数”。北师大钱志亮教授从“人道、天道、世道”三个角度演绎德育的内涵与真谛。南京师大赵凯教授给出了“班主任工作的六脉神剑”。

德育线的前辈们探讨的多为德育“战略”。钟志农老师是全国首批心理学科特级教师,带领了一批班主任、心理学老师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从而总结出一条“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指出每一个阶段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以及相应的班主任工作的重心、班会课的要点,非常有操作性和指导性。马兰霞老师从“教育生态观”来探讨问题学生的转化。高金英老师以她多年来带领“宏志班”的经历让我们感受了“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郑杰校长以非常幽默的方式对于何为“职业态度”“专业能力”“道德与品德”等听似熟悉的概念的一一解读,对于何为德,如何育的阐释让我们在辛勤的德育行程中有了登高远望之感。

一线班主任则慷慨分享“实战经验”。王立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表格,让我们真心佩服王老师是位非常善于总结、思考与梳理的的班主任。王老师梳理了不同利益人群: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等等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梳理了如何对学生考试后进行分析指导,梳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分析表》等等。北京的全艺老师则向我们展示了处理一系列班级管理问题的“十八班武艺”。

每一个讲座都从不同角度启发着参会老师对于德育工作的新的思考。就让我们,在德育之路上,且行,且思,且成长。

(林莉)

有感于“六六工程”

102527日我们杭外5位老师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工作研讨会。在三天会期的10个报告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浙江省心理学科特级教师钟志农先生的《探寻学生成长路线图,引领学生幸福人生》,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马兰霞女士的《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新视角》,来自北京的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女士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和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郑杰先生的《德育为何无效?》,从中获益良多。

最感兴趣的是钟志农先生推出的“六六工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有效指导班主任开展不同阶段的德育活动的模板和参考。诚然,当下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各年段班主任德育工作缺少一种明确的分工和方向性的引领,工作中常常存在着重复性太多、层次性不强的问题。在每学期开学初提交班主任工作计划时,总会觉得缺少一些有效的依托,只是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设计。而到每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时,感觉达成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还存在诸多的困惑无法解决,转变成“历史遗留问题”。当看到钟志农先生展示的这个关于班级心育活动的“六六工程”时,感觉像找到了救星。这是一个德育活动的系列,也是一个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不同的年段,每个阶段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六堂课,指向不同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其中和我们初中阶段相关的六大模块依次是:“学而有道”、“和谐相处”、“豆蔻年华”、“学海冲浪”、“突破自我”和“迎接挑战”,每个学期一个模块六堂课,达成一个核心目标。比如初一上“学而有道”的核心目标是如何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六堂课分别围绕尊师善相处、课堂勤参与、阅读和预习、听课和笔记、记忆和复习、质疑和解疑展开,以养成学生主动、会读、善听、巧记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加快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缩短磨合期。而初三上“突破自我”的关键是如何设目标,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审视、增强信心;初三下“迎接挑战”的核心是学会调节情绪,学会积极思维、学习放松技巧,缓解焦虑等。细细揣摩下来,这些活动主题的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尊重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不同阶段的需求。虽然六个模块各自安排在六个学期中不一定完全合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做一定的取舍和调整,还是很好的借鉴。

正如钟志农先生在他的著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后记中所言,这些成果是他依据当代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的研究心得,结合我们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描画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便为广大班主任进一步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新视窗”。的确,这一场报告也为我们这些经验尚不够丰富,急需引领的年轻班主任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子,在这条“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路上,我们或许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顺利。

(许海萍)

心中有“爱”

1025-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浙江大学理学部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工作研讨会。会议虽然短暂,但是主办方的安排非常紧凑丰富,共有钟志农,高金英等10位专家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场精彩而又有意义的讲座,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也对班主任这个工作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觉得,班主任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看心中是否有“爱”。

一、对班主任“爱”的理解。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所以要做到心中有爱,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徐国君)

拓展人生的宽度

坦率地讲,班主任工作的琐碎让我有时会感到似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变得机械。带着在工作中遇到的无奈、矛盾和困惑,我参加了2012102527日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工作研讨会。三天下来,我们聆听了来自诸多高校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多场讲座和报告。虽然正如其中一位老师所说,班主任工作更多是一种经验积累,几天的培训并不能如灵丹妙药一般让我们的工作突飞猛进。但是,这次培训带给我很多关于班主任工作角色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此次最大的收获。

班主任面对孩子,一切由爱出发。“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的讲座以对教师辛酸工作的幽默调侃与自嘲开始,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是自己几十年辛劳工作的积淀。高老师的讲座自始至终、由表及里都透出浓浓的人情味;字字句句都透出她对学生的爱。正是因为由爱出发,教师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正是因为由爱出发,教师才能自然而然地将“管”转变成“导”。正是因为由爱出发,教师才能坦然理解和面对学生的种种错误,学生才成了我们眼中那一群“可爱的孩子”。由此,我们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人情味”的学校生态。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中,教师自身才能体会到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共同支撑。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关心、心理健康辅导、学法指导和德育教育等等。中国有超过千万的老师,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当过或者正在当班主任。但是,很遗憾,这个群体当中没有一位是“班主任”这个专业毕业的。钟志农老师关于中小学班队课的讲座直击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困惑和不足。他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轨迹,并在大量一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一书。该书想学生之所想,急班主任之所急,针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编制了具体、详细、系统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心育活动课教案.。这对于广大非“班主任”专业毕业的班主任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来自山东临沂的王立华老师则以山东人实干家的态度、从日常成长质量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如何积累班主任工作经验。无论是每两周一评的《学生学习习惯量表》,还是对每日工作具体事务的安排,都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其实就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气场。

培训期间,我们也多次听到因为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发生在教师群体中的一些令人痛心的案例。是的,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责任重大。教师工作也只是世间千万种工作中的一种,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人生中的一部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不断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当站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位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深刻的老师时,学生自然会被这种气场所吸引和征服。我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单纯枯燥的说教都来得有效。

(王雪)

做一个有阳光味道的老师

2012102527日,我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举办的“千课万人”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生命视野与现代教育观”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不仅有班主任工作理论学习,让我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有一线班主任们的案例剖析交流,让我从中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繁琐、细腻与艰辛。虽然这个周末没有休息,但是我们感到非常充实,大大打开了眼界,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们认真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全国优秀班主任的10场精彩讲座,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这几点谈谈几位专家老师提到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钟志家老师在“探寻学生成长路线图”中提到,好的习惯养成:两周上路、两周巩固、两周到四周的维持。两个月培养好一个习惯。

二、马兰霞老师在问题教育转化新视角中给“问题学生”界定了概念——“问题学生”包括后进生和特殊学生,并结合故事和案例讲到了学生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些“心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自己人效应、进门槛效应等。另外,马老师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态因子”,孩子有问题往往是“家庭生态系统”或者“班级生态系统”出了问题。马老师提出成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需要教师拥有博大的胸怀,需要“爱”与“智慧”的结合,是教育者自身魅力的综合体现。作为班主任要改变心态、改变方法、改变策略成为一个研究者的角色。

三、曹立人博导在怎样学得更好--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中让我们知道了影响学习的三大心理因素是:能不能学、想不想学、会不会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的责任。

四,高金英老师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为题,畅谈自己的人生哲学与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传授了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宝贵经验。高老师从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度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品性等四个方面,以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提出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要有阳光的味道,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做好事情。

五、全艺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爱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源泉,爱心是成功的基础。

总之,三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但却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班主任除了要管理好班级,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今后我会以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去教导学生,相信学生,倾听学生,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把握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好,体会的教育的幸福,体验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一个有阳光味道的老师。

(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