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底层逻辑正在重塑——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教授来校作报告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49 发布时间:2025-09-30 15:17:16
	
如何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善用技术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已成为当前教育转型的核心议题。为推进我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9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教授受邀来校指导工作,并作专题报告。
张教授指出,AI正从四个方面深刻冲击传统教育体系:一是记忆性知识价值重构。AI让知识获取变得空前便捷,教育的重心正从“记住知识”转向“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二是知识观的根本转变。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转化在AI驱动下加速演进,个体认知在海量信息面前愈发渺小。人机协同的智能形态将超越纯粹生物人的智能水平,成为教育范式重构的新起点。三是育人目标的拓展。未来社会更加看重的是人与AI协作的能力,包括创造力、联结力以及对复杂系统的深度理解。四是教育学的学科演进。教育学正从教学学说、实验教育学迈入“计算教育学”新阶段,教育行为、角色与效果均可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分析与优化。
	
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教学案例的研究,张教授描绘出未来教育的新图景:“师-生-机”互动教学:构建对话式、探究式、创新型课堂,实现人机深度互动;因材施教新实践:依托AI生成学生数字画像,记录学习路径,支撑个性化评价;课堂CT深度分析:通过多维度课堂数据分析与学生建模,提升教学精准度;人工智能教学助手: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检测全流程支持,实现精准教学与差异化管理;同侪共生机制:构建教师协作网络,推动教学能力共同成长;虚拟学校构建:打造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使泛在学习成为智能社会的基础服务;教育大脑驱动:依托大模型实现教育治理与服务的全面智能化。
张教授还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innoSpark教育大模型。该模型基于教育学规律,通过教育语料构建、模型训练与系统测评,已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效果。
AI对教育的重塑已不可逆转。面对这场深刻变革,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不仅以AI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更要构建更加个性化、公平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的人才。
	
报告最后,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对张智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张教授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梳理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图景,展望了大模型时代的未来前景,并结合多个具体应用场景,生动展示了智能教育的广阔空间,有效激发了大家积极拥抱教育智能化的热情。王书记还提到,我校初中教师已将可汗学院的人工智能教材进行本地化改造并成功应用于初中教学实践;同时,多位教师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前沿探索中取得显著成果,屡获嘉奖。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提升自身素养,保持开放心态,主动融入社会变革,携手推进智能教育的深入发展。最后,王书记再次表达了对张智教授的感谢,并期待未来双方能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张治教授简介:
张治,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电教馆馆长、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国家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信息化方向)等荣誉,著、合著、编著出版著作67部,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主持上海市科委《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和面向大规模智慧学习的教育大脑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跨场域数据协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研究)等重大课题,2018年、2022年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教学处、办公室报道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