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在2025不可思议的任务——青少年寒假公益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26 发布时间:2025-06-20 15:08:49
寒假期间,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在之江汇平台开展了2025年“不可思议的任务——青少年寒假公益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初中科学组积极组织师生参与,通过之江汇互联网学校(浙江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杭外科学学科积累的优秀实践教育经验辐射全省,深受好评。本次活动,杭州外国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刘昕老师指导的三份学生作品入选优秀作品,科学组刘昕、侯晋豫、李学海、谢垂河、刘勇、林洪等老师合作完成的五份活动案例获评优秀成果案例。
获奖学生感言:
这次参与“不可思议的任务”寒假公益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魅力。我们团队以“探究不同材料对于污水净化的利与弊”为主题,从查阅资料到动手实验,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起初,面对污水净化这一庞大课题,大家既兴奋又忐忑。污水样本的复杂成分、净化材料的筛选、装置设计的可行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推敲。
实验手册里的“过滤装置示意图”整洁得像乐高说明书,可现实总爱撕碎我们的幻想。蒋宇阳拿着烧杯蹲在楼下花坛取泥土时,程梦涵的校服已被竹炭染出斑马纹,课本里两行“密封防漏”的原理,需要沾满胶水的双手才能真正破译。当陈欣然拿着抹布清理满地的活性炭,王嘉妍正趴在量杯前记录不知道第几次失败的数据:那些被我们戏称为“地沟油”的污水,教会我们科学容不下纸上谈兵。
现在翻看实验记录本,除了严谨的数据曲线,还粘着奶茶渍与胶带残痕——就像科学本身,光鲜的理论总需要沾着泥点的实践来支撑。当我们终于举着勉强澄澈的水样合影时,没人欢呼。三十七天的试错,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这瓶水远不够“安全”。但它映出了比成果更重要的东西——对不完美世界的敬畏,以及为改变它甘愿弄脏手的勇气。正如被竹炭染黑的校服,有些成长,本就该带着洗不掉的印记。
初二3班 陈欣然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不可思议的任务”寒假公益实践活动中,我校初二年级有六支队伍参与活动。队员们通过模型制作、论文报告、宣传片剪辑等任务充分调动着想象力与创造力,取得了佳绩。
同学们从生活洞察出发,致力于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让科创始于生活痛点,而非空想。从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中捕捉灵感——或许是校园里的资源浪费,或是社区中的管理难题,这些现象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带着疑问,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收集数据,逐步锁定研究方向。随后,大家分工合作,一头扎进资料海洋:从图书馆翻阅专业书籍,到在线平台查找资料,向老师请教技术难点,一点点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有了理论支撑,同学们就开始动手实践了,用简易材料制作出第一版原型,尽管粗糙,却承载着解决问题的初心。测试过程中,装置故障、数据偏差、意见分歧接踵而至,但团队并没有退缩。正是这些碰撞与坚持,让最初的构想逐渐蜕变为成熟的作品。而比这个成果更加珍贵的则是过程中锤炼出的创新思维与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这或许就是科创最美的意义:让少年们相信,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未来的密码,而答案,永远藏在探索的脚步里。
初二4班 张雪珂
我们小组做的是探究暖宝宝发热原理的实验,源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个小袋子为什么能持续发热?能否通过自制材料模拟这一现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最初我们按照暖宝宝的成分购买了铁粉,活性炭,蛭石等材料,但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是在炎热的暑假中进行这个实验,本身室温较高,导致材料的发热情况和温度变化都不是很明显;我们使用的额温枪因为灵敏度不够,测不出温度;材料调配比例不当导致发热温度不够高或反应持续时间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查资料,反复调整配方,改进实验工具。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们终于成功模拟出暖宝宝发热原理,并记录每一次实验的温度变化。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铁粉反应的相关化学原理,更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科学不是简单的照搬书本,而是在实践中验证、在失败中改进的过程。未来,我们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继续保持好奇心,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因为科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中,更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初二4班 丁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