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绽放处 青春激荡时——记高二年级“我们这代人”语文演讲比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40 发布时间:2025-04-25 15:46:59
初夏是万物滋养的节气,也是青年生长的时节,薄暮的蛙鸣和秾艳的晚霞宣告着高二年级语文演讲比赛的开始。4月13日晚,校体育馆内掌声如潮,高二年级“我们这代人”语文演讲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经过班级初赛选拔的6名选手同台竞技,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我们发出叩问,通过“既定演讲”“即兴演讲”“提问论辩”三大环节,完成了一次对时代命题的研讨,展现了当代青少年敏锐的思辨能力与昂扬的精神风貌,用思想碰撞的火花照亮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图谱。
第一环节为“既定演讲”。选手们从科技伦理、文化传承、自我成长等维度立意并展开论述。有的选手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度剖析当下时代所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寻觅AI时代的价值传承;有的选手从家庭出发,探讨家庭和个人在新背景下的逃离与和解。选手们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剖析时代,以自身经历引发共鸣,聚光灯之下,人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星辰,以自己的智慧照亮这代人的前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选手们能将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巧妙结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格局视野。
第二环节“即兴演讲”将赛事推向高潮。选手随机抽取包含社会热点的演讲题展开3分钟演讲。“如何理解青春疼痛感?”“如果能创造一个节日,你会创造什么?”“如果可以时间倒流,你最想改变的一件事是什么?如何理解‘你自己就是惯性的一部分’?”等议题引发激烈思辨。此环节充分考验选手的临场反应能力,不仅考察知识储备,更体现选手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深度。选手们在台上落落大方,纷纷表达了自己各有亮点的思考,有观众不禁感慨:“这些未经修饰的即时反应,恰恰映射出他们最本真的探寻与思考。”
最富创意的第三环节“提问论辩”由观众席同学提问。同学的犀利发问成为检验思想成色的试金石。“女性困境与你所谈到所要改变的东西有什么联系?”“当你们谈论社会惯性时,自身又该以何种姿态生长?”面对追问,选手们或援引社会现象和例子构建论据,或以哲思名句支撑观点。他们随机应变的灵活表现更是良好地体现出他们的文思底蕴和敏捷才思。
经过两小时激烈角逐,比赛结果终于揭晓。孔黎娜老师对所有选手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肯定选手们“将宏大叙事落地为生活史诗”的表达张力,也期待选手们更兼顾情感共鸣和缜密逻辑,并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演讲道路上更好地表现。
我们在选手身上看到了Z世代特有的敏锐与担当,他们既能用显微镜观察生活细节,又善用望远镜眺望时代浪潮。赛事虽已落幕,但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瞬间,必将长久镌刻在参与者的青春记忆中。正如话筒传递的不仅是声音,更是年轻一代对世界的思考与回应。
这场融合理性与激情的语言盛宴,不仅搭建起代际对话的桥梁,更印证了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当年轻一代在表达中学会逻辑自洽、价值自省,便为时代命题的解答注入了新鲜血液。
杭外的初夏星河烂漫,星穹之下,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仍将继续由我们书写。
(撰稿:赵怡可、牟子墨 摄影:陈晴)
附1: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二(3)班 纪楷涵
二等奖
高二(2)班 金思妤
高二(6)班 刘雨萱
三等奖
高二(4)班 张彤萱
高二(5)班 严皓
高二(1)班 姚梓馨
附2:获得一、二等奖学生参赛感言
当得知自己获得年级演讲比赛一等奖时,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激。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与同学。记得刚开始,我甚至不在候选名单上。当杨文玫老师询问我是否愿意参赛时,我就莫名其妙、懵懵懂懂地答应了。其实那时我还完全不了解比赛细则。直到后来得知要面对全年级进行即兴演讲,恐惧几乎将我吞噬。整整一天,我都在盘算着如何推辞。然而命运似乎早有安排,就在我准备放弃时,杨老师已在班级宣布由我代表班级参赛。正是这种“半强迫”的安排,加上同学们的鼓励,让我最终鼓起勇气迎接挑战。演讲稿的创作过程堪称一场蜕变。前前后后写了六七稿,重写了三版,还有一次颠覆性的大改。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演讲稿与议论文的本质区别——前者需要在保持语言精致的同时,更要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在此,我要感谢杨老师发来的修改稿,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层层递进的逻辑与缜密思维;感谢朱涵书同学帮助调整演讲风格,使之更贴合“我们这代人”的主题,既幽默风趣又不失深度;感谢董芯汝同学的专业指导,从专有名词的推敲到潜在提问点的预判,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智慧。这段修改历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字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师生情谊、同学情谊的深刻体会。即兴演讲环节对我而言完全是全新的挑战。赛前一周,董芯汝同学化身“演讲教练”,陪我反复练习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表达观点。我们探讨了各种天马行空的话题:从超能力的伦理困境到四大发明的现代意义,再到人性的本质思考。这些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即兴反应能力,更让我有机会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将那些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清晰的观点。这段经历意外地成为了我重新认识自我、思考社会的珍贵契机。最后,我特别想说,这份荣誉属于“我们”。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人生最珍贵的往往不是天赋,而是敢于尝试的勇气;不是完美的表现,而是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这段从备选到绽放的旅程,必定会成为我高中生活中最闪亮的记忆之一。(一等奖获得者:高二3班 纪楷涵)
拿到演讲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非常多属于“这代人”的细节,关于“自我”“自爱”,也关于“自由”和“爱人”,在诸多抽象概念里最终敲定“后真相时代”作主题,是因为我觉得它将这代人全部囊括在内,且大家感知到的形式都高度一致。但起初它于我而言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名词。查资料的过程中我才触及李普曼的《舆论学》,阅读了相关论文,重新回顾了福柯的规训和尼采的视角主义,也尝试以尽可能清晰的方式将我的所读和所想,通过演讲传递给同学们。为此这篇演讲经历反复修改到赛前的中午才真正定稿背诵,希望它最后的呈现完成了使命。赛场上其余五位选手的表现也都非常精彩。从你们的思考和表达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本次即兴演讲环节,大家的分享和各自抽到的主题也很有价值,至今仍不断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灵感和经验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因此感谢高二(2)班全体同学给予我这个思辨的机会,感谢李宁暄同学提供这么优秀的选题灵感;感谢沈雨琦、张许悦同学的阅读建议;感谢侯欣妤同学听我朗读了半个小时并不断向我提出修改建议;感谢董明好同学,你的课前演讲、资料、讨论和思考也为我的即兴问答提供了帮助。非常感谢戴韵宸和叶子卿同学,周末你们不厌其烦地为我提供极具建设性的改稿意见,让这篇演讲脱胎换骨。特别隆重感谢黄老师,您开阔的思维、高屋建瓴的建构和一针见血的指正一再让我惊艳。您陪着我从方向、内容到细节等全方位进行调整,您辛苦了。再次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最后感谢杭外这片思考的沃土,感谢每个给予过我鼓励的温暖的伙伴和每一位认真倾听的你。在永不停息的思考和交流中,我们这代人得以自知自觉,畅然地栖息于世间。(二等奖获得者:高二2班 金思妤)
尽管高二下学业压力繁重,反复犹豫后,我还是出于对语文演讲的热爱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整个准备过程中,为了了解“荒诞主义”,我参考了很多本文学作品,诸如:《等待戈多》《西西弗神话》;“垮掉的一代”,我又去借阅了《裸体午餐》《在路上》《达摩流浪者》等,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更多的文学和哲学素养,算是意外的收获。这是一次突破自我的经历。从反复修改稿件的焦灼,到无数次练习与调整的坚持,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但每一次打磨都让我更接近心中的“最好”。我还记得某个晚上在李芳老师办公室里破防,深感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不足,懊悔同时报名了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感觉自己要在群众面前社死两次了。但不管怎样,我还是顺利结束了这两件事情。幸运的是,我把最好的表现呈现在了正式比赛。我抛开了紧张,将自如的表达和真实的思考献给听众。比赛前几天,我每晚都会在隔壁寝室浪费她们6分钟时间帮我练习即兴演讲,可结果每一次练习要么立意平平、中规中矩,要么逻辑不通、口齿不清,让我不禁用“能说话就不错了”来安慰自己。殊不知,就在这样的自我否定中,更好的自己在悄悄生长,更奇怪的是,正式比赛那天,我居然灵光乍现,将“你最想改变的一件事实是什么”这个演讲题目讲出了一些新意,以“改变性别”为引,引出对“女性主义”的思考,获得了很多人的夸赞。尽管还是犯了头脑不清的老毛病,但也是拿下了二等奖。我想,这和我同学的帮助密不可分,所以请允许我在此特别感谢李芳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帮助,感谢我的朋友们:吴雨桐、严忻悦、李宁暄、胡佳姿。最后我想说,或许我真的如同我在定题演讲中讲的那样,践行着“人生是旷野”的观念,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赛虽有遗憾,却让我更坚定:成长不在于绝对的完美,而在于每一次的全力以赴。未来,我会继续用文字和声音,为值得被听见的故事呐喊。(二等奖获得者:高二6班 刘雨萱)
(高二语文备课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