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与成长——初二年级演讲比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4 发布时间:2025-04-22 15:54:08

49日上午,我校初二年级演讲比赛在体育馆二楼隆重举行。本次比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与成长”为主题,来自各班的优秀演讲者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

参赛选手均是通过班级预选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演讲功底,更对比赛主题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比赛伊始,学生评委首先对演讲主题进行了深入解析。他们从人工智能对阅读方式的革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二者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等多个维度展开阐述,为选手和观众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评委们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揭开了人工智能时代下读书与成长的新图景。 

随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选手们依次登台,用激情洋溢的演讲展现了杭外学子的风采。他们的表现各具特色:有的选手语言幽默,用生动的故事和巧妙比喻将复杂观点娓娓道来;有的选手情感真挚,通过讲述自身阅读经历引发听众共鸣;还有的选手逻辑严谨,以详实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展现深刻见解。

学生评委们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仪表仪态、时间把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经过激烈角逐,比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多个单项奖。获奖选手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掌声中接受表彰。




本次比赛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对阅读与成长的深刻思考。未来,同学们将继续秉持“宽容大气,严谨笃学”的校风,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精彩篇章。

 

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初二7 常伊、初二1 金禄皓、初二7 刘骁航

二等奖

初二3 楼一苇、初二3 蒋宇阳、初二4 张雪珂

初二1 黄晓河、初二2 陈芊然

三等奖

初二5 应可佳、初二4 冯逸晨、初二6班  刘奕冉

初二5 吴绵蛮、初二2 郑语晨、初二8班  王一伊

初二8 方子扬、初二6 卢梓贤

优秀文稿奖

初二1 温庭婳、陈乐雯、丁亦欣、夏天瑜、王安安

初二2 郑语晨、陈芊然、程昊天、吴予涵 周子祺

初二3 徐博扬、黄浚杰、楼一苇、蒋宇阳、王梓骏

初二4 黄姝妍、徐欣悦、毛天逸、谢沁妍、明轩宇

初二5 熊伯翰、唐  瑭、李欣怡 、陆传奇、文彦博

初二6 孙嘉杭、万兰若、毛勖之 、卢梓贤、刘奕冉

初二7 董逸凡、徐浩帅、常  伊、陈雅萱、倪植洲

初二8 黄铭轩、王君岐、温崇博、王一伊、钟以晞

最佳观点奖

初二1 黄晓河、初二2班 郑语晨初二3班 楼一苇初二4班 冯逸晨

最佳风采奖

初二4班 张雪珂初二5班 应可佳

最具感染力奖

初二7班 常伊初二8班 方子扬

最具创意奖

初二7班 刘骁航

最美声音奖

初二1班 金禄皓初二5班 吴绵蛮

 

获比赛一等奖演讲稿:

常伊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初二7班的常伊。开始演讲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场诸位有谁能掌握整部论语的吗?我能。且看我怎么个掌握法。只需从左裤兜里掏出手机,轻轻一点搜索论语两个字,把它握在手里,这就是“掌握”了论语,小小论语,拿捏!

没错,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如论语一般的儒家经典,对我们而言是越来越陌生,是啊,用AI可以在十几秒内搜出需要引用的名人名言,也可以在十几分钟之内读完百万字巨著的精准梗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纸质书,阅读经典,花上几个月啃下一本巨著还有意义吗?

自然是有的。

因为AI可以告诉你史记的内容,却无法告诉你太史公受辱发愤著史时,如豆灯光,映月光寒凉;可以为你吟诵葬花吟,却无法描绘出黛玉点点泪渍中片片花瓣埋葬了整个春天;可以讲述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时的种种经历,却无法显示出她在火光跳跃的壁炉边眼里闪烁着的自尊;无法让托尔斯泰那犀利的目光,透过显示屏,落在你身上,直击你内心深处。因为AI的知识呈现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几分苍白的。这样的知识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却无法让你将书化为己用,从书中汲取养分。

然而,这种汲取是必须的,也是无可替代的

有人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那几卷真经,而是那条漫漫的西天取经路;而我也想说,使我们一步步成长的,不是AI显示屏中破碎的知识,而是阅读中理解逐渐地深入。所谓读书可以明理,书籍中自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塑造着我们。比如小时候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于是明白学习的重要;比如小学时背韩愈的《原毁》,于是明白其待己也严,其待人也宽;稍大些,读兰亭集序,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奥义;上初中后读史记,于是看见字里行间的沧桑,看见忍辱负重的太史公,看见日月变幻,沧海桑田,看见千年弹指,看见王侯将相土一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无论是从最小的志学,还是到稍大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到对生命,对时间的思考,这一路成长,书籍扮演了极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我们的。

人工智能是工具,是拓宽视野的工具,是纵横对比的工具,是旁征博引的工具,随着数据库和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必能越来越成为人类智慧的辅助者,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己去一门深入地思考,所以,人是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人用工具,而不是工具用人,其间的差别,便是人是否有定力去独立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更应该警醒,不要得少为足,停留在浮光掠影中,却自夸博学。

总有一本书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本书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竹简到kindle,再到如今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阅读的工具一直在变,可是阅读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有变。而人工智能是永远无法取代阅读的重要作用的。自古以来,阅读从来不仅仅是读书,而是人类是否愿意一直接触新的知识边界,打破自己固有思维的代称,用什么样的工具和形式,都是外在的表象。因此,在这个风云变幻、信息爆炸的人工智能时代,我恳请大家不要过度依赖于人工智能,放下电子产品,再一次捧起书籍。须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相信大家都能在书中获得成长,谢谢大家。

 

金禄皓

大家好,我叫金禄皓。金子的金,功名利禄的禄,皓月当空的皓。为何是这个名字呢?一来,算命先生认为这样可以迎好运,二来,AI认为“禄”表示钱财,皓表示洁白、明亮。但我认为这个名字赋予了我在勇创佳绩的同时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虽然人工智能的解释很周到,很全面,但我仍然保留着对自己姓名的解释权。

读书的时候,我们让情感自然流露,此时便更加应该保护这一份解释权。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小时候读过的那本书《夏洛的网》。相信同学们都读过这两只猪的故事吧,这是我一开始天真的想法,后来我才知道,夏洛是蜘蛛,是一只昆虫。而威尔伯呢,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猪。它们体力悬殊,却有着过命的交情,而且是小猪救大猪。威尔伯能免受屠宰之灾,多亏夏洛在自己的网上卖力地编织。阅读过程中,我曾经思考过,威尔伯为什么面对自由却选择在农场里被关押的生活?夏洛为什么毫不吝啬地帮助威尔伯?甚至是夏洛能编织出人类的文字,是不是某个小矮人假扮的?现在看过来,答案已了然于心,有一些想法的提出令人啼笑皆非,不过这也是幼年的我在书中获得成长,逐步理解这个世界的最珍贵的尝试。

然而最令我心生触动的,还是夏洛即将到达生命终点的时候。尽管威尔伯多次挽留,也无济于事。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对抗。也许是它们的羁绊令人动容,我在阅读的时候泪眼蒙眬。威尔伯和夏洛,短短的相处便迎来了分别。但是,这段友情又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似美梦般温暖内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也许,这便是友谊的力量。我想,夏洛的500多个孩子,或许是她为威尔伯留下的又一件礼物吧。以上是我对两只猪的友谊的诠释,是我在与书中的人物进行深刻的情感共鸣。

书籍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窗口,是我们情感的启蒙,是我们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情感和思维,是两个多么捉摸不透、多么自我的东西。你知道《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的三起三落,却无法领会在他为凑丧葬费而被迫卖车放弃梦想时的无奈与空虚;你知道《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在一艘潜艇里环游海洋世界,却无法将自己代入尼莫船长的视角,体会人性中阴险丑恶的一面;你知道《无人生还》中十个人相继被谋害,却没有办法体验到真相飘忽不定,大难临头却又无能为力的绝望。AI给予的从来是高效的结果,而让我们成为自我的这些情感的碎片与思维的火花还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拾掇。

所以,请大家翻开自己手中的纸质书籍吧,将自己对于书本的解释权发挥到极致,从中汲取独特的情感体验,编撰属于自己的那本哈姆雷特。

 

刘骁航

开始正题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书香家庭”的评选。当时一位同学说,“我家里有藏书两千本”。我回复,“确实挺厉害的”。另外一位同学不甘示弱,“我家藏书五千本”。我点头,“那你更有实力啊”。他们突然反问,“刘骁航,你家藏书多少本啊”。我摇摇头,“不多不多,也就区区两万本而已”。

可以看出,我们家确实是个爱藏书爱读书的家庭。我的外公爱读时政报纸,外婆爱看小说,妈妈喜欢读英文书籍,爸爸则是个传记爱好者。而我呢?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打游戏。确实,以前的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那时的我认为:读书就是老师布置的“苦差事”。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我觉得枯燥无味,给不了我读后的满足感;我甚至觉得阅读又对考试无用,给不了我学习的成就感。

但转折来得如此之快。那天,语文老师给了我一本《老人与海》,“少年该读书了”。于是我翻开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对这种剧情并不感冒。但当读到老人血肉模糊的手死死拽住钓线的时刻,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接下去,我又读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的勇气,读到了老人将那副巨大鱼骨拖上岸时的悲壮,读到了最后他又梦见狮子时的决心,我开始真正思考一个问题:读书真的比看电视打游戏差吗?于是,我又读了《鼠疫》《追风筝的人》,甚至重读了一遍《西游记》。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书籍才是最高级的VR设备。

但是,又有同学要问了,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时代了,DeepseekChatGTP都如此好用,我每次写随笔或者读书笔记,都是和它们深度探讨写出的。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这不得不提到我之前修改演讲稿时的情景了。当时我问Deepseek:“Deepseek大人,让我的演讲稿变得更幽默风趣些吧!”于是,它给我加上了“王者峡谷”,加上了“戒网瘾”,加上了“开挂”,甚至加上了“第五人格启动”。我赶紧说:“不不不,我不需要这些,还是让我的文章变得更高级深刻些吧!”于是,它将这篇演讲稿变成了甚至我都读不懂的样子。

原来AI只是我们人类的工具。当我们在写作之前,就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时,AI所给予的可能是更好的改进方案。但在写作前如果大脑是一片空白,AI 所给予的只会是零,甚至是负一。因为AI永远不懂,当我们真正读完一本书时,那种灵魂震颤的体验;它也不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静心阅读本身就是对抗浮躁的良药。

毕竟,代码可以复制粘贴,但通过阅读获得的成长,永远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