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维的边界——记叶笑凡老师辩论专题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01 发布时间:2025-03-18 10:16:00
3月10日,叶笑凡老师受邀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辩论的专题讲座。作为杭外文化节辩论赛的出题者与评委,叶笑凡老师从辩论的本质、意义、实战技巧等方面展开系统讲解,为参赛学子和辩论爱好者们提供深度指导。
讲座开篇,叶笑凡老师明确了游说、谈判与辩论的核心差异:“权力在谁手上,决定了表达的逻辑。”他分析称,游说的权力在对方,需围绕对方需求展开;谈判的权力在双方,重在利益交换;而辩论的权力在第三方(评委),胜负取决于说服评委的能力。“辩论的目标不是压倒对手,而是让评委认同你的逻辑框架。”
针对“为何在AI时代仍需辩论”的命题,叶笑凡老师提出两个维度:
其一,辩论通过极致的思维与表达训练提升个人能力。他以电影《精武门》台词举例:“击倒对手的最好方式是用手枪。而练武是把人的体能推至极致。”类比指出,辩论正是一种将逻辑构建、语言组织与临场反应推向极致的训练。其二,辩论揭示真理的条件性。他以“中国的最高智慧是不书写的”为例,强调任何观点的成立都依赖具体语境。
在技巧层面,叶笑凡老师重点剖析四个关键环节:
1.立论:定义需抓住本质区别。以“为桌子下定义”互动为抓手,叶笑凡老师逐个破解同学给出的“桌子”定义,以说明辩论场上的定义与破定义如何进行。在定义的基础上,通常会区分两到三个论点,俗称“战场”。辩论场一般正反双方共6个战场。叶笑凡老师提出,不一定要在所有战场取胜,可以丢部分战场,胜大部分战场,让评委的注意力集中在己方优势战场上。
2.论证责任:应当遵循“谁主张,谁得利,谁举证”原则,不得擅自推卸论证责任。
3.团队配合:叶笑凡老师提出“倾听优先级”——倾听队友大于倾听对手,倾听对手又大于发言,并直言“耳朵比嘴巴重要”。
4.拆解对方:叶笑凡老师给出三种路径:反驳、削弱、“认下来”。叶老师指出,第三种方式最为高明,也希望能看到同学在文化节辩论场上使用这一技巧。
讲座尾声,叶笑凡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针对辩题理解、备赛方法等问题作出解答。随着杭外文化节辩论赛的临近,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讲座,为参赛者提供了清晰的备赛方向。
(大预班 戴昕豫供稿)
附:部分学生感想
高一4班 郭慕萱
本次讲座主要由辩论的定义与辩论的技巧两方面组成,叶老师聚焦辩论的思维本质与实战方法,揭示了逻辑训练的双重路径。
在定义层面,他提出了“厚薄转化”理论在辩论场上的应用,强调一个成熟的辩手需具备双向思维能力:既要从庞杂信息中提炼核心命题,又要围绕核心构建多维度论证体系。这种思维转换能力,本质是批判性思考的具象化呈现,也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应当提升的。
同样,在辩论技巧方面,叶老师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三个步骤转化倾听——先完整理解对方观点,再快速找出逻辑漏洞,最后用对方的薄弱点组织反击。就像打乒乓球时预判对手球路,这种边听边思考的方式,让辩论不再是各说各话,而是真正的思维碰撞。这也印证了“防守即最佳进攻”的辩论哲学。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方法显得格外实用。它们不仅能让文化节辩论赛的准备更有章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两个受益终身的能力:面对海量信息时快速抓住重点的本领,以及倾听不同观点时的耐心与洞察力。这些思维训练,正在帮助同学们搭建起应对未来挑战的坚实基础。
高一3班 项可瑞
我曾听到过无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说“人工智能不行”,但是在叶笑凡老师的讲座里,我听到的不是人类急迫地证明自己不会被AI取代,而是作为一个狂热的辩论爱好者期待或者说渴望看到、听到、感受到新鲜的思想交锋和一次次交叉比对、转移化解,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无疑是难的。
但在这次讲座之后,我会开始想象自己从答不上“辩论可以带给我什么?”到真正地提升倾听、概括、表达能力后四月十一日的赛场,在接下来的1个月时间里,我和我的队友们都将把握好这次机会,沉浸式地领悟“真相”,为大家献上精彩的思维碰撞过程。
高二2班 黄若禹
叶笑凡老师的讲座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文化节辩论比赛的意义在于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从比赛角度来理解文化节辩论,这仅仅是我们六年中学生涯中的短暂一瞬,但如果从提升自己思考方式的角度来理解,这场辩论是一个成长的契机。
叶老师所说的“厚薄转化”理论让我切实感受到辩论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正如辩论时我们需要说服评委,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应有听众意识。发言不只是自我满足,更是倾听与交流。感谢叶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能不断匡正自己。
高二5班 严皓
有同学提问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辩论队员,叶老师如何看待用人工智能写辩稿。叶老师的回答是:辩论就如同练武术,武者锻炼的是内力修为,感受的是万物苍生,为的是突破人体的极限,而不是打打杀杀,如果要夺人性命,最好的办法是手枪;辩论场也是如此,辩论最大的价值不是辩赢对手,更重要的是拓宽自己思维的边界,而从思考的角度出发,用人工智能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至少现在,人工智能还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听完叶老师的讲座,我感觉收获颇丰,不但增加了关于辩论的知识,更收获了关于人生的哲理。叶老师说,他所教授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只作用于辩论的,更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起到帮助。这次的讲座中,我充分地认识到了辩论的魅力,心中也暗暗期许,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加入辩论队。
高二6班 刘雨萱
叶笑凡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辩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辩论的意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思维的竞技场,更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
叶老师指出,辩论是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反应推向极致的训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辩论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而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质疑、思考、重构,这种思维训练远比记忆知识更为重要。
更让我触动的是,辩论教会我们真理的条件性。任何观点都建立在特定语境之上,这种认知让我们学会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叶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辩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战胜对手,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帮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初三1班 张亲雪
聆听叶老师的讲座对我而言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我在其中受益匪浅。叶老师使我对辩论有了更全面、合理、深刻的认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叶老师说练习辩论应是提升修为,真正的辩论应是深度思维的碰撞与交锋,而不是得理不饶人地将对方逼到无话可说,辩论不仅考验口才和思维,更需要认真倾听与团队协作。
叶老师说“辩论是需要想象力的”,我们在练习辩论时要一次次突破自己思维的边界和语言的边界,要把厚的书读薄,再把薄的书读厚,在其中一遍遍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我选择参加辩论赛,聆听讲座是因为我热爱辩论,而这场出乎我意料的讲座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对辩论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