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团回访德国慕尼黑纽芬堡学校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50 发布时间:2024-10-22 16:12:41
在历经各种等待之后,我校师生团一行12人在高二年级组长潘俊老师和德语教师张菲菲老师带队前往德国慕尼黑纽芬堡中学的回访之旅终于在9月27日如愿成行。
落地慕尼黑,秋意正浓。前来迎接的Paulo老师和Barbara老师带领我们乘地铁、转公交前往学校。
在学校安置好行李,Paulo老师便带我们出门散步——前往学校附近的纽芬堡宫。一路沿运河前行,河水静谧,水中野鸭嬉戏、鱼儿畅游,路人或徒步、或骑行。行至尽头便是德国最大的巴洛克式皇宫——纽芬堡宫。
时至中午,Paolo老师领着大家前往学校食堂就餐。学校实行不同年级错时就餐,每天一荤一素两种主食供选,配以沙拉、饮料。每周由某一个年级的同学在食堂协助工作。同学们身系围裙,积极愉快地做着入口门禁、供应餐具、擦桌放椅、回收餐盘一应活计。
午餐结束,同学们与结对小伙伴见面,由住家爸妈接回,开启各自的周末行。
此时的慕尼黑正值一年一度的啤酒节盛会。挤进大帐篷,可以与朋友一起聊天畅饮。若要体验惊险刺激,则有各种娱乐设施可供选择。当然还有老少皆宜的魔鬼转盘这项逾百年历史的传统游戏。
既然身处巴伐利亚,作为德国象征的新天鹅堡亦是不容错过。
如果对汽车感兴趣,可以前往宝马博物馆参观一番。
而如果是拜仁慕尼黑的球迷,那当然要看一看就在此地的欧洲最现代化球场——安联球场。再买上一件拜仁慕尼黑的球衣,便是完美。
周一,自然得早起上学。有乘车上学的,有骑自行车上学的,家长开车送的相对较少。
见校长,赠礼品,拍合影。之后各自听课。英语、数学、物理 …… 老师们的课很朴实,耐心地引导着同学们或练习、或演算、或操作、或观察,如有疑惑,便引出更多思考,不疾不徐,一步一步自然地从过程走向结论。课堂上,师生人手一台ipad,既有传统的口语练习、笔头演算,也有ipad支持的软件演示和实操,教与学既不失传统,也有了更大的灵动性。
同学们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室,也常需要走班上课。课间,打乒乓球、骑独轮车 ……甚至陶艺坊也聚满了同学,尝试在陶艺转盘上铺纸作画。另外,啤酒节期间会有一天提供家庭入场优惠。学校会特地在这天的下午放假,以便让父母也有机会带着孩子们去感受啤酒节盛会。
此外, 校方专程为我们安排的巴伐利亚舞蹈课、陶艺课、慕尼黑市区导览以及前往阿尔卑斯山麓的徒步远足都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感谢学校给予的宝贵机会,感谢所有为此次出行而付出努力的人们!
部分同学们交流感想
国庆前夕,我跟随学校师生团开启了一场为期9天的与德国纽芬堡中学交流之行。
飞机刚于目的地慕尼黑落地,我们便乘上了邻近的轻轨,前往我们的姐妹学校——纽芬堡中学。一路上,能看到郊区的田野开阔又平整。透过车窗,我时不时能看见街头、隧道中随意却颜色绚烂的涂鸦,随着车驶远而一闪而过。街头涂鸦似乎是德国典型的街头文化,其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来到学校,当地的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附近的绿化公园与设施建筑。与我常见的街道大不相同的是,这里为自行车设立的措施非常细致。由于当地对绿色出行的呼吁,自行车成为了大街小巷几乎最常见的出行工具之一,为自行车铺设的道路便宽阔了起来。据当地老师介绍,“自行车高速”就是为了快速骑行的人们设立的骑行道,交错在机动车道间。而为了保障骑行者的安全,官方在“高速”和汽车道路的交错口的地面上,用大面积的红色来警示汽车司机:前方有自行车疾驰而过,请小心驾驶。而我看到的几位司机们每每经过这段路,即使周围看似没有自行车驶过,也都会配合着标识减速,严谨地左右观望来车。
享用完毕当地丰盛的午餐后,我们团队的队员们,包括我,都纷纷与自己的德国交流伙伴会面。我的伙伴是一名15岁的女孩,名叫Lucia,是在纽芬堡就读的中学生。在下午,她带我去往了慕尼黑的最中心,极为繁华的商业街参观。我来到街上的第一感受与我第一次站在上海的商业街头时一致:惊叹于它们的优雅精致、美轮美奂。Lucia带领我从远处观望了市政厅——虽说是市政厅,它的外观却像教堂一般华丽,被精雕细琢。
在Lucia家中度过一夜后,第二天白天,她的父亲就带着我们参与了德国一年一度的盛事——啤酒节。与我想象中的不同,欢庆啤酒节的人们不仅仅会在大大小小的帐篷里一杯接一杯地喝啤酒,在帐篷边上还有不胜枚举的游乐设施。包括过山车、大摆锤……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刺激的,和在外观、氛围上激动人心的设施。
除了加入啤酒节的盛会,Lucia与我在周末还参观了新天鹅堡——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建于1869年的新天鹅堡,自开放起就吸引无数人前来仰慕。它不仅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更是德国的象征性建筑物。城堡内几乎占据了每堵墙的壁画,是我最欣赏的部分。为国王而建的王位室的穹顶,其上的壁画是我最为喜爱的:深邃的星空,优雅的太阳……世界仿佛被宇宙的无垠笼罩。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日,我随着Lucia上下学,参与并听讲了他们的课堂。这里的课堂与我印象中不同的是,他们的老师把课堂的时间更多侧重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上。比如我参与的一节音乐课就是如此,老师把近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放在与学生的问答交流上,并且偶尔会持续聚焦于一名学生。我还参与了学校的经济学课。通过了解,这里的每名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也就是属于必修范畴。这也实在令我感到意外。
工作日期间,除了听讲课堂,我们的团队还由当地老师带领,去往了一处山地进行徒步旅行。我们虽然享受了一段上山时的缆车,可是去向山顶时,需要我们徒步的山路却险些让我累得倒下——然而我却没有停下过一刻上山的脚步。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我的双颊都在发麻,但是这一刻给予我的轻松却是无与伦比的。这次徒步带给我的是宝贵的信念——也许我只是做到了不放弃而已,而既然这次能做到,下次又未尝不可?
充满新鲜的旅途从来短暂,然而它所带来的,对于我的人生却是弥足珍贵。感谢Lucia和她的家人在这几天对我的精心照顾,你们的早餐真的很好吃!也感谢团队里的潘老师和张老师和其他负责与筹划的老师,因为你们,让我们的旅途更美好!
——高二1 寿溪晗
对于一个第一次去欧洲的人来说,本次旅行可谓是真正打开了我对欧洲文化生活直观认知的大门。住在我的host family的这段时间,我观察到了许多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习惯上和中国人的差异。在饮食方面,德国人更喜欢喝冷饮、吃冷食,而我们则更习惯于热的食物;虽然德国人早餐的分量比中国早餐分量少很多,但他们吃的肉类比我们更多,摄入的能量也多;面包更是德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食,几乎一日三餐吃面包,因此手作面包店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每天早上人们会去烘焙店买面包。德国碱水结也是巴伐利亚州的一大特色。
德国的节日气氛和国内也大相径庭。在中国,不管什么传统节日,往往都意味着家人团圆团聚,强调家庭内部的活动,而德国的啤酒节则更像是一个开放的、万众狂欢的节日。记得第二天我的小伙伴带我去啤酒节时,我完全被节日中人们的热情震惊了,当你和别人肩挨着肩坐在大帐篷里桌前聊天、吃饭时,一切隔阂似乎都可以被打破,在节日中人们是友好欢快的,就算是陌生人也可以随时聊天畅谈,不同于中国人在节日气氛中的含蓄,啤酒节中人们肆意流露自己的情感,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国人“开放”之处。
在一天的跟班上课之后,我发现德国的教育和中国也有很大的差异。德国学校课程更丰富、有更多的社团课和体育运动时间(他们一节体育课是两个小时),同时一个班、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也更少,电子设备是被允许带入教室用来学习的。不过中国学校和德国学校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有类似“文理分科”,只不过德国学校的学生是在理科和语言中选择一个。总而言之,相较于中国的集体教育模式,德国学校对学生的管束更松散,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两种教育体系各有优劣。
——高二3 林芯语
在经过签证问题的延期后,我们一行人顺利出发来到了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最繁华和最现代化的都市之一——慕尼黑。虽然已经来过这个城市两次,但是我依然期待着这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在慕尼黑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首先,这座城市十分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慕尼黑中心城区的玛丽亚广场,圣彼得教堂及其周边的市政厅,圣母教堂无不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再加上德国学校老师的讲解,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在本次行程中,跟partner一起在学校里上课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受限于自己的德语水平,在有些德语授课的课程中可能基本听不懂,但我会用词典尽可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融入课堂。同时,由于出访学校本身的特殊性,有两套不同的课程系统,所以我还参与了两堂用英语授课的历史课。所学的内容在平时历史课上也有被提到,但是基于不同的国家立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既使是学习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内容,同样能有新的收获。同时,我非常喜欢他们的课堂氛围。他们的课堂并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像是一个把所有人囊括进来的讨论,保证了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得到尊重。当然,这跟当地班级的人数也有关系,毕竟我partner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
在这一趟九天的旅途中,我对慕尼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出访活动的意义就是在于打破地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将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二5 陈郑衎
由于地处北纬48°08’(比哈尔滨还靠北),慕尼黑的气温较之于同时期的杭州明显寒冷许多,这段时间室外温度大约在十度上下,早上更是有三四度的低温。九月份的初秋,街道上的人们便大多穿着冲锋衣、轻羽绒和大衣。不过最多的外套还是冲锋衣和具有防水功能的轻羽绒,这主要是由于其多雨的天气。一直断断续续下雨是常态,防水的外套可以兼顾保暖和方便在毛毛细雨中出行,也许正因此,天气预报说可能有小雨时他们也不常带伞。另外,据住家伙伴说,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影响,他们的天气非常多变,有时夏季也会有极其寒冷的几天,冬季也会有非常温暖的一段时间。
他们的学校会提供两种考试体系下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只需要学习一种,其大致类似于我们走高考升学途径和出国自主申请的关系,但由于欧美国家间课程体系与要求相似度远大于我们国内与其的相似程度,所以相对容易兼习。尤为不同的是政治课,他们的政治课从十年级开始,每堂课有两个部分,学生新闻课前演讲和宪法研读。在课前演讲中最令人影响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可以跳出本国官方立场的框架局限,自由而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地不同意见,在交流碰撞中对国内外事件有更深理解。在宪法研读中,他们对着宪法原文进行学习,这无疑是难度更大也更具体的学习,令人反思到也许我们在讲宪法的课堂上可以试着多放一些原文,在宪法晨读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老师的指导,进行一个更好的结合。
德国的学校相较于我国的会更加注重学业上的指导教学与个人品行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个人生活不太关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们更自由的发展,生活,交流,表达个性,同时,这也是尊重学生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这现象背后的概念和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国家宣扬的尊重赞美不一样的独立个体息息相关。但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在不那么成熟的年纪对这些自由有时把控的不够好,可能会给自己与他人都带来一些伤害,如学校芭芭拉老师和住家小伙伴所说,校园霸凌虽然在他们学校不太有,但是普遍来讲是常见的,并且习惯于远离学生私人生活的老师们也对此无能为力。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给了孩子极大的社交与生活的自由。同时,也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个体进行对话,以引导为主,教导为辅。这使得孩子们相对更加信任父母,也更愿意与父母诉说一些烦恼与遇到的问题。
——高二5徐维乔
在德国慕尼黑访学的这段时间,我收获颇丰。慕尼黑的学术氛围浓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我印象深刻。住家周末带我参观新天鹅堡是一场如童话般的梦幻之旅,新天鹅堡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群山环绕之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座从童话中走出的城堡。白色的城墙、尖顶的塔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美得令人屏息。走进城堡,内部的装饰更是精致,每一个房间都充满了浪漫与艺术的气息,特别是对瓦格纳歌剧的致敬,让人感受到路德维希二世国王的独特审美和对艺术的热爱。站在城堡高处俯瞰周围的景色,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体会到了浪漫主义的魅力,以及路德维希二世对美与梦想的不懈追求。
——高二1 郑怡然
关于爬山和徒步,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徒步的线路,德国的山上基本上都是坡道。我的住宿家庭的父亲说,德国人普遍认为修台阶是对于自然的一种破坏。在中国却是台阶较多。这也许与德国人的空余时间多用于户外运动有关,而中国人一般都把空余时间放在网络上或家中。
德国人很喜欢骑自行车出行。无论是专门设置给自行车的汽车需要减速的红色“自行车高速”,还是斑马线上的单独的自行车道,都体现了德国人对自行车的重视。我觉得对于德国人来说,自行车不仅是一种运动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更加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热爱的一种态度。希望在杭州以后骑车出行也能变得越来越流行。
纽芬堡中学的课堂采用的是小班模式。每个班十几个学生,一个年级三四个班级。这样的课堂有利于每个学生更好地听课。每个学生使用pad上课。在高效的同时,也可能会引发上课玩游戏的问题。相对于我们的课堂,他们主要以和老师的互动为主,课业压力也较小。这是由教育系统的差异导致的。
——高二3 毛静妍
在本次的德国游学中,我经历了许多的文化差异,也增长了诸多见闻。其中最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社会差异。
当我坐在前往我住家家庭的城市火车中,我惊讶地发现如此一个'工业强国'的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诚然,德国的交通设施比中国要年长百年以上,但由于缺乏公共维护的手段以及费用,其已失去了往日的力量。更让我吃惊的是,当我的德国朋友指着一段路面维修工地对我说,这样的工程要持续两年以上。这在中国是骇人听闻的。一个又一个的基建奇迹,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德国,每逢双休及假日'强制休假',这种“强制下班”的文化不仅新鲜,还让我感到震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高速追求效率的同时,德国的“断电”政策或许启示着,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应该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高一4 周墨行
跟随partner进班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德国学生的学习模式。听了音乐、陶艺、政治、中文、经济等课程,感受到中国课堂与德国课堂的差异。
第一,他们没有班主任,实行走班制。第二,一节课大约为45分钟,但是艺术、体育类的课程长90分钟。第三,他们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主要是通过自己使用ipad、小组思考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依靠老师的讲述摘抄。第四,在放学后他们几乎没有回家作业,在放学后的时间里,学生通过训练足球、拳击、篮球、钢琴、绘画等丰富课余生活。
但是也有共同之处,第一,他们一样要求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上课前会要求课前演讲。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团队合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高一6王铭予
慕尼黑当地的环保意识很好,垃圾分类比较细。对于塑料瓶,超市也有专门收集塑料瓶的机器。超市里购买矿泉水是要收押金的,空瓶回收后可以退回押金。慕尼黑生活用品和食品类价格相对较低,但娱乐等消费则很贵。
October Fest这个节日是慕尼黑特有的,节日氛围很浓厚。除了慕尼黑当地居民,大量外地人会乘火车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来参加这个盛会。男女老少穿着特有的传统服饰,彰显着热情。
德国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会轻一些,一般的学校下午1点多就放学,我们回访的纽芬堡学校是私立学校,下午4:30放学。他们的回家作业很少(住家这几天,我几乎没看到Julian和他弟弟做作业),他们放学后的时间都可以自己安排。感觉德国的青少年比较独立,即使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有一个人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来上学的,当然这和当地良好的治安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高一1周启喆
从一直出不来签证,到后来能延期出行,我的神经一直紧绷。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付出。
德国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偏向于对概念的讲解和梳理,上课的氛围更加活跃,有更多的讨论。当然这与他们的班额小有很大的关系。相比而言我们的课堂更偏向于应试与题目的讲解。
这一次的德国回访出行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德两国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德国人吃面包比较多,一般不吃米饭。他们的用餐时间一般会比我们晚一些。周日所有商店都是不开门的等等。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环保的国家。在城市面貌上,整个慕尼黑都处于一种非常宁静和谐的状态。没有许多高大的建筑,基本都是比较矮小的自建房,所以在夜晚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我在德国交到了非常好的朋友,同时也领略到了德国的人文文化和地貌风光。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
——高一2 朱家聪
(图文:出访德国团师生、国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