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参加哈佛J. Lieberman教授西湖大学交流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671 发布时间:2024-04-09 14:00:33
3月30日,哈佛大学分子医学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udy Lieberman在西湖大学医学院举办了题为“感染、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细胞焦亡”的交流讲座。杭外高中学生受邀参加。
J. Lieberman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由炎症风暴这一免疫现象引入讲座主题——“细胞焦亡”。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形式,由gasdermin蛋白介导,会释放多种细胞内容物并激活强烈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可能导致脓毒症(一种免疫调节失衡导致的病症)。教授以自己的研究轨迹为线索,辅以翔实的模型、实验数据和图表,讲述了她的团队如何从新冠重症和脓毒症之间的相似性得到启发从而推进了细胞焦亡的研究,并打开了诱导细胞焦亡用于癌症治疗的新前景。她表示,细胞焦亡“是一把双刃剑”,广泛存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过程中,对机体具有复杂的效应。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研究的作用,并对中国科研的发展表示赞叹。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在场的研究者们开展了积极活跃的探讨。J. Lieberman教授直言,细胞焦亡研究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沿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杭外两名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展现了杭外学子良好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教授的欣赏与悉心解答。
参会同学表示,虽然此次讲座对语言能力和生物学知识提出了双重挑战,但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的学科素养,更能体验专业研讨会学术氛围。希望此次参会能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培养更加勤奋踏实的学习品质。
参会学生感想
今天我们去西湖大学聆听了哈佛大学生物分子学系J.Lieberman 教授关于细胞焦亡在感染、炎症等中起的作用。全英文授课与陌生的生物学名词确实让身为高中生的我有些迷惑,但众多科学家致力于揭示细胞焦亡作用真相的热情与执着,研究细胞行为对拯救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无数不断试错、取得新发现,逐步靠近真相的对照实验,以及更多的未解之谜,都深深地感染与吸引了我。
——高二1 周霁
J.Lieberman教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幸领略到分子生物界前沿研究的魅力。其内容于我而言略显生涩难懂,但在J.Lieberman教授富有条理逻辑的讲解下,我得以窥见其中的一隅。生物学领域浩渺深邃,其中蕴含的未知远比已知要多得多:关于gasdermins和细胞焦亡的激活与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哪些疾病中起关键作用,人类的认知仍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推动着科研人员不断前行。讲座中提到,通过减少或激活炎症的治疗策略,我们可能能够有效应对一些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如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这次科研成果分享不仅拓宽了我对分子生物世界的认识,更让我感受到人类健康福祉将拥有的无限希望。
——高二7 张嘉倩
J.Lieberman教授的讲座以细胞焦亡对感染、癌症和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为题。在J.Lieberman教授的讲授中,研究团队对炎症分子机制的理解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令我们激动不已。教授提及调节炎症的治疗策略可以为一系列疾病提供有前景的治疗选择,包括败血症、自身免疫和癌症。这些方法可能有助于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并改善这些使人衰弱的疾病患者的预后,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对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健康的影响。J.Lieberman教授在实验中展现的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令我敬佩,坚定了我以更坚定的姿态投入我所热爱的事业的决心。
——高三6 邵晓玲
我在周末有幸前往西湖大学参加J.Lieberman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是一种在治疗细菌感染及癌症中的新机制,全程为英文讲授,对还处在高一学习阶段的我来说有不小的挑战。在此次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生活中严谨又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里,教授与提问的学生们友好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高一6 徐子谦
授课的J.Lieberman教授面带微笑,衣着简洁体面,声音徐缓清晰,眼神炯炯而慈和。课件背景纯白,字体单一,却层次分明,论证全面,图文精炼。提问环节,众人踊跃,她始终慢条斯理地为琐碎的知识,模糊的设想解惑答疑,修正观念,总是给予肯定,凡遇到答案未知或不明确的,便直陈研究的空缺。我在J.Lieberman教授身上感受到了一样高于“专业水平”的特质——智慧,以朴素简纯的形式,平和谦逊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灵魂存在,并发光。
——剑高一C 唐恬儿
在这个分子生物学爆发的时代,基因编程技术、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可能再过一些年, 这些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甚至过时了, 但是分子生物学本身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相信人类对于这方面的探索远不止几十年。因此, 对于我们来说, 多去听cutting-edge技术或是学科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前沿科学发展走势, 我们这代人如何选择未来发展的道路。其实, 分子生物学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大同小异的, 当我去听J.Lieberman教授讲座时, 一方面我可以收集信息, 验证我对于分子生物学思维的构想, 另一方面, 当我以后读科研论文的时候, 我会对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常用技术手段有一定的基础。
——剑高二A 王蔚梵
(图文:高三6班 刘宸聿、刘雅珞)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