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友情链接/LINK

 

全球视野下的追光者 ——记高二年级“从这里认识中国/世界”主题演讲比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09 发布时间:2024-04-07 14:32:46


 

主持人工作现场

穿越时空经纬,洞察世态万象;胸怀世界脉动,踏寻光明足迹。3月17日傍晚,高二年级全体师生汇聚在一号楼六楼报告厅,共同参与了杭外语文传统活动之“从这里认识中国/世界”演讲大赛。本次活动由杭外语文教研组组长李芳老师、资深语文高级教师江晨曦老师及2024届大预班郁家桐、俞楷文同学担任评委嘉宾。高二(3)班房绍仪同学和高二(4)班陈彦呈担任主持。

 

评委聚精会神

从孔子“仁爱天下”的智慧教诲到曼德拉“自由平等”的宏伟愿景,演讲作为跨越国界的沟通桥梁,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光辉相互交融。此次演讲比赛围绕“从这里认识中国/世界”的主题,鼓励每位参赛者化身为“追光者”,探寻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感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发展。筹备期间,各班级通过激烈选拔,遴选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选手参加年级总决赛。本次比赛分为自选话题演讲、提问答辩和即兴演讲三部分。

 

选手精彩演绎

在自选话题展示阶段,8位晋级选手分别立足于“从这里认识中国/世界”的广阔视角,进行了不超过6分钟的精彩演讲。

提问答辩环节,各班派出学术代表针对他班选手的自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应答者逻辑严密、言辞犀利,充分体现了高二学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即兴演讲环节更是高潮迭起,选手们随机抽取涵盖全球热点、文化差异、未来展望等话题,仅在有限的1分钟准备后,便给出了富有创意且深思熟虑的回答。

 各班学术代表犀利问辩

  

         后台志愿者紧张工作中

比赛接近尾声,李芳老师对整场演讲进行了专业而深刻的点评,赞扬了各位选手见解独到和勇气可嘉,并表达了对同学们面对高难度“压力测试”的赞赏。这场“从这里认识中国/世界”的演讲盛会不仅是学子们才情横溢的舞台,更是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全球意识的良好平台。秉承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子的宗旨,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借助这一契机,用声音的力量照亮彼此对中国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以“追光者”的身份,矢志不渝地探索和照亮未知的边界。

 


 

李芳老师精彩点评

 

最终高二5班戴昕豫同学夺得桂冠。戴昕豫、邵玮琪、周子航、朱子越四位同学荣获四项最佳单项奖。(王子熙、倪江摄影) 

附一:获奖名单

班级

姓名

奖项

高二5

戴昕豫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一等奖

高二3

邵玮琪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二等奖

高二4

朱子越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二等奖

高二2

孔安哲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

高二6

周子航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

高二1

鲍馨仪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

高二7

何玥琳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

高二8

胡一鑫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

高二5

戴昕豫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最佳即兴演讲奖”

高二3

邵玮琪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最佳现场答辩奖”

高二6

周子航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最佳人气奖”

高二4

朱子越

高二年级演讲比赛“最佳风度奖”

 

附二:自选话题演讲稿

从悲剧,认识世界

高二5  戴昕豫

什么是悲剧?可能我今天早上刚考了一场地理竞赛,晚上又到这里来做演讲,整天脚不沾地,着实是一场悲剧。可能历史上像屈原持身之察察自沉于汨罗江是一场悲剧。可能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宣称:“生命是什么?一场悲剧。向前冲吧!”但我今天想讲的,只限于文学体裁上的悲剧,比如雷雨,就是这样一场悲剧。认识世界有很多手段,但今天我想介绍一种认识的态度,就是从悲剧,认识世界。

我相信对于在座的每一个同学来说,雷雨都是我们高中最珍贵的一次记忆。我记得,我们班在选角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来找我,说她想演繁漪。我问她为什么想演繁漪,她说她觉得繁漪很爽。我特别喜欢这个回答。我们自己看雷雨,谁会老想着什么这部剧反映了“封建势力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我们喜欢雷雨这样的悲剧,在朱光潜看来,是因为它带来一种悲剧快感。虽然写欢乐颂的席勒宣称,剧院是作为道德机关在审判。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对悲剧的亲身体验认识到,所谓的道德激励不过是第二手的情感。我们第一手的情感,譬如看蘩漪在台上控诉,说:“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说这种话是不道德的,但我们偏偏非常热切地盼她说出来,盼她撞碎周朴园的桎梏,盼她击破周萍的虚伪。千千万万的观众都把自己投射到她身上。她是代表所有痛苦的人在控诉。悲剧不站道德的立场,不站审判者的立场,不站好人的立场,悲剧站的是生命的立场。我们爱悲剧,是因为我们爱生命。

但你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当然爱我的生命,我不希望轻易地死掉,也不希望空虚地度过一生。我要寻找我自己的意义,“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是的,然而悲剧,在这方面,比我们更加坚定。我们所谓的热爱生命常常被划等为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学业有成,各种表象的成功,但是悲剧不会为这个成功学的时代推波助澜。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凭什么认为成功学会使我们迷失?不妨我们就看看最近的国民电视剧繁花。我其实很喜欢繁花,但又觉得很讽刺。因为我只在里面看到了两种成功,一种赚得盆满钵满,另一种就像剧里那首《再回首》唱的:“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男主人公宝总最大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赚了多少钱,更在于他赚了钱还全身而退,退到他在浦东买的地去种种花。这就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爽文,这就是我们看繁花的快感来源。但这个“爽”绝不是我们评价繁漪时说的那个“爽”,这种快感也绝不是雷雨带来的快感。不过,繁花毕竟是虚构。然而面对更多真实的人物,像乔布斯,马斯克,面对他们的辉煌,我们还能坚定自己吗?

扪心自问,凭什么我们要艳羡宝总的成功呢?因为我们自己过得很苦,是吗?因为我们不是像他那样的成功者,我们是失败者,是吗?这就是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时代面临最大的问题。失败与成功太容易被定义,被别人左右。仔细想想,即便事业没有宝总成功,即便生活没有宝总宽裕,但我好像并不讨厌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里有几个坦诚相向的朋友,有几件珍爱的记忆,也有很多令我痛苦,令我不堪回首的的时刻。我的生活完全够不上成功学的标准,完全比不上宝总,但假若我把我的生活跟雷雨中的周冲、周萍比较一下,我发现我找到了我的位置。我发现我像周冲一样怀有天真的爱情,我发现我像周萍一样充满软弱与冲动,我更惊讶于他们甚于我的悲惨,他们生命的毁灭——我感到他们活着,在真正地活一次,像繁漪说的那样:“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便算是够了。”我感到我活着,我从未那么渴望活着。在悲剧的大雨滂沱下,我们流着泪站稳生命的立场。悲剧比电影更直白,比小说更锋利。悲剧帮我们撕开世界的包装,让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慌忙,让我们把颤抖的手贴近世界脉动的心脏。

                         

在这里,读懂中国

高二3   邵玮琪

黄河路的老板娘跑到夜东京找玲子。

【上海话】宝总只要来我们黄河路,对吧。喔唷,每家饭店吃吃玩玩。从来不管餐厅的事情。哎,现在,他自己出手了,出场了。帮至真园解决问题去了。这样下去么,哝,不光我们几家饭店,包括你夜东京,恐怕以后,也没宝总生意做了。

是的,怎么办呀!

玲子不响。

这是电视剧《繁花》里的一段台词,大概能够听懂一二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一个特别“繁花”的词。“不响”。在原著里边,金宇澄用到了1300多处不响;导演王家卫更是在电视剧中紧紧抓牢了这个情绪符号。那么,什么是“不响”?不响是一种波涛汹涌的空白。

实际上,中国的文人学者思想家对于“不响”的论说很有一段历史了。孔子说,君子不鸣不响;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些都是不响。中国人的精神是辽阔的,容得下天与地。天是不响的,宇宙是沉默的,因此个体也是不响的,如大海承接激流一样,个体的短暂的“不响”融入了永恒的“不响”之中。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不声张”是中国的美。《项脊轩志》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是鸥鹭忘机的物我一体;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这是留白与待书写,是不响。“不响”也是中式爱情绕不开的话题。“吾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是只有你我知晓的暗语,是极为含蓄的情浓意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时间的情感化和情感的不声张。“不响”是戛然而止,而后顺其自然,这是一种待完成的极美的生命姿态。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不响”体现在中国人的表达与思想上。

寒假过去没多久,春节走亲戚的景象应该还热乎着吧?倘若你是学生,“我们家伢儿成绩可好了,你呢?”倘若你工作了,“哎小姑娘这么多年了都不找个对象带回来看看,再不找嫁不掉叻!”好了,现在阁下应该如何应对?据我所知,大多数人的反应通常是已读不回,沉默是你的武器。在面对价值的冲击时,我们通常是“不响”的那一方。但你没有想过“反客为主”?倘若这个时候你反问一句:叔叔阿姨,结了婚以后到底幸不幸福呀?好了,他们也是“不响”的一方。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开头演的那一段,众老板娘的响和玲子的不响赫然相对,但究竟谁是“不响者”?都是。“讲”和“不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繁花》书评里有这样一段话。“‘不响’首先是物理性的沉默,是‘讲’的停顿,声音的空白。其次是精神性的沉默,是价值判断的搁置,意义中心的模糊。”“讲”是反对严肃的目的论的“讲”。是对生命各种终极价值的绕行,对存在的根本困境的不应。阻碍“讲”无限延续的,是严肃的价值问题。亲戚们喜欢谈论家里长短,结婚生子,但是婚姻幸福,精神自由却是不继续往下谈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座有多少同学每节课都主动发言,还是说大家都是当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之后,面面相觑,脑海里的千言万语与波涛汹涌最终幻化成了尴尬的微笑和躲闪的眼神?沉默是中国课堂中的一种独有“教育事实”。塞高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种基于文化的学习”。从文化的场域讲,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对言辞是持怀疑态度的,“行胜于言”是最高自然智慧。但我更愿意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中国人的“沉默事实”。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文化是人类在面临生命困境时的解释系统”,“沉默”文化的习得,正是我们在社会的场域中克服一个个“困境”后所不断构建的意义系统。在这里我要引用福柯先生的一句话,话语即权力。面对父权,我们保持沉默;面对族权,我们保持沉默;当然大家不知道的是,面对自我,我们也保持沉默。社会赋予我们价值体系,于是我们开始自我构建一个巨大的形象将我们自己围困在一座座冰雕当中无法动弹。就好比在穿衣打扮时,我们常常被主流审美所塑造,压的喘不过气。于是我们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然而沉默不意味着不思考。“响”与“不响”不应是抽象的对立,而应是一种平衡和选择。不响是美的,却也是痛的。

“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在“不响”的静谧里,藏着数不尽的鹭鸶与鹦鹉,不响是空白,是波涛汹涌的空白,其中可以解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讲有时,不响有时。从不响,我们窥见中国。谢谢大家!

  

从汉字里认识中国

高二4  朱子越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春节期间,大家是不是收到“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的祝福语呢?我看到这些字,感觉又回到了小学跟同学们一起唱生僻字歌的时候了。“我们中华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今天请大家跟和我一起,从汉字里认识中国。

仓颉造字的故事相信大家对它耳熟能详吧。“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诗意的神话故事给了汉字一个浪漫的起源。

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汉字的故事。

我在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毛笔字,从一些横竖撇捺的笔画开始学,依样画葫芦。着墨为黑,无墨为白,有墨与无墨间,勾画出黑与白、虚与实,在笔墨渲染间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正在读幼儿园时通过一款叫做悟空识字的软件来学习汉字的。相信这款软件很多同学都用过,有沉浸式的闯关游戏来帮助你学习汉字,同时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山字下面的一横是我们生活的土地,从土地中冒出三座高高的岩石就是山。山连着山,中间是座高山,远处有三座大山。”具象的动画潜移默化的构建我对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基本概念。

再后来,上了小学,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对甲骨文颇有研究的老师,他带着我认一些甲骨文来帮助我理解文言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即”“既”这对“搭档”,其实这两个字左边的部分是一样的,叫”簋”,就是吃饭的容器,而右边则是一个人跪坐着,而两个字的区别在于这个人脸的朝向不同,“即”字中的小人脸面对着饭碗,正“打算”吃饭;而“既”中的小人把头扭开,“已经”吃饱了。是不是很形象?我们回到这两个字的左边,也就是“簋”字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的饮食器皿多用青铜器。商代时期,以黄河流域的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其实逐渐形成了。假如你有机会你穿越到那个时期,你可以品尝到最为原始的四川火锅。

你看,汉字中保留着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汉字,你和我可以了解厚重的中国文化。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体现了我们中华“和合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通过汉字你可以认识到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包容的”中国。

当下,汉字发展有两种推动力,一种是挖掘其“极富魅力的古老核心”,另一种则是通过网络“出圈”。

汉字的二创带来了许多生机活力,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汉字。末代皇帝傅仪创造艺术字,现代艺术家徐冰书写“天书”,北京冬奥会的标识与“冬”的书法相结合……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程序,名为“伪中国语翻译机”。它是由一个程序员,将一些汉字喂给计算机学习,由计算机模拟生成一些新的汉字。比如,他把一个提手旁加上一个田野的田字,赋予iPhone的含义。四横一竖,也就是比王字多一横的这个字成为Elon Musk。有点荒诞,却又有些道理。通过这些科技手段,我们赋予了汉字在新时代的新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到汉字。

我们对于汉字的二创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基于汉字的创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助力“汉字”走出去。也许未来某天,考古学家考古时能通过这些“新汉字”了解到我们当下的一个“精神状态”。

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世界,它盘根错节,又井然有序。相比于真实的天下,文字建立的世界,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更为深远,广阔与恒常。汉字的博大精深,不仅有独特的形态美,更有着深远的内涵和意蕴。一撇一捺写成大写的中国人,一点一横描绘万里河山,一勾一折蕴意气象万千,一笔一划成就文化传承。

认识中国,从汉字开始!

 

3:即兴演讲学术代表命题:

高二1班杨云哲:今日,韩国医生因对医学系扩招政策不满而集体辞职,弃患者于不顾,当下社会,固然需要为个人利益抗争的“利己”主义,可这似乎挤压了“利他”的生存空间,对此,你有什么倡议与思考。

 

高二2班沈昕楠:如何看待“垮掉的一代”这一对“00后”常见的评价,从中看出了怎样的中国。

 

高二3班郑希萌:你认为未知的未来和已知的未来哪个更令人恐惧?

 

高二4班赵敏杉:你认为在当今的世界,有哪些事物或概念会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高二7班何奕诚: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抽象思想大都像“治国平天下”一样“目的功利”,而不是为了建立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高二8班金辰宇:技(科研),工(生产),贸(流通)是决定一家制造业企业生死存亡的三个关键因素。中国电脑制造业巨头联想内部曾有著名的”技工贸与贸工技”的路线之争(即科研和销售何者更重要),最终联想选择了贸工技。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今天,这三者又当如何排序?请阐述你的观点。

 

4:部分选手赛后感言

戴昕豫:之所以选择演讲台而不是手持话筒,是希望有个支撑,掩盖一下双腿发抖的事实。不过到了答辩,批判叔本华的时候,我就开始享受舞台了,仿佛回到了戏剧舞台上。

其实我自己常常把演讲跟演戏放在一起。从初中到现在,我的演讲众目共睹的问题,就是说话打结。一激动,话就互相绊住了。一直到上次文化节辩论赛,还是话说不灵清。倪老师曾经有一次问我:“是否给你一个现成的文本,你就能克服说话打结的问题了?”这么说来,背稿演讲和演戏,都有现成的文本。但即便是背稿,我的演讲也远不比演戏来的流畅。我想其实关键不在于有现成的文本,而在于有流畅的内在情感。如果情感是一条顺畅的河流,就像在戏剧舞台上那样,语言表达也就自然松弛了。于是关键就来到了情感。我一共换过三次演讲主题,因为我一直问一个问题:“讲这个东西,你自己真的相信吗?”人们说演讲要呼吁行动。那些我自己都不敢的事情,凭什么要鼓动别人去做呢?最后我决定讲悲剧。我信服它,信服那些我曾在舞台上亲身体验过的激动。更重要的是,我是对杭外的同学做这个演讲。我无法想象这个话题搬到任何其他学校,到一群从未体验过,或只有极少的人体验过悲剧的心灵颤动的地方,去呼吁他们在生活中推行真实而强烈的自我感觉。

至于即兴演讲,看我上次辩论赛的表现就知道,我的底子不比任何人强。能在即兴演讲上拿到最高奖,一部分是运气,抽到了一个我能有感而发的好题目。另一部分的确是练习。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即兴演讲教练,杭外辩论队四辩何哲浩同学。记得第一次训练时我甚至讲不到两分半,这两周的特训确实是受益匪浅。

另外,事后反思,我发现答辩时讲错了一个点。那个刚开始推行仁义礼智,后来又大谈合纵缔交的是苏秦,不是李斯。在此勘误。

 

邵玮琪:犹记得高一语文课上杨老师说的演讲要给听者带来“新东西”。这可以是新知识,新见解,新视角。在准备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演习,斟酌修改、讨论,最终我选择将自己投射在这个宏大的演讲语境中,不作“局外人”,而作一个亲历者,思考者。诚挚的思考态度与平等的交流姿态能更好地将观众拉入我的演讲中。然而,真正站在舞台上,却又是另一种体验了。与我的演讲主题“不响”相对,站在台上,我是一个“讲者”,一个“响”者。在“响”的呼吁与感染和“不响”的力量和张力中找到平衡是一个挑战。总而言之,演讲的经历使我从不同主体的视界重新认识一个话题,叙述本身和内容同样重要,“讲”本身便是一种经历,一次思考。

 

朱子越:这场演讲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珍贵而深刻的历练。透过“一站到底”的形式,涵盖演讲、答辩和即兴问答,我深切领略到演讲的神奇魅力与挑战性。

我的演讲主题是“从汉字里认识中国”,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在短暂时间内搜罗了大量资料,深入探寻汉字的源起、演变和文化底蕴,而且在备战即兴演讲时,我还涉猎了一些陌生领域。这种拓展视野的历程唤醒我对世界之广、知识之深的认知,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尽管奖项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我深知自身仍有许多未曾涉足之处需要学习。如何直截了当地分析问题并解决,如何更具逻辑和说服力地表达观点,如何在即兴问答中游刃有余,这些都需要我未来多加练习。总的来说,这场比赛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契机,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成长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