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磨砺·追寻——我校2023年优秀学生暑期研学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424 发布时间:2023-10-13 15:08:27

·前言

为赓续红色血脉,探寻绿色示范发展之道,我校于7月3—4日组织优秀学生赴湖州开展“红色研学”活动。2023年正值“千万工程”实施20年之际,我们一行循着这张蓝图,看乡村巨变、听历史回响、探时代脉动,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

Part1.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研学的第一站来到了“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五彩水稻、特色白茶、文化礼堂……走在山清水秀的乡间路上,看着乐业安居的乡风乡民,听着余村从贫穷落后到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山”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关停矿山以来,余村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有利生态优势与5G、物联网等热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改善民生。

如今的余村不仅融智慧科技、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为一体,而且也不乏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村民优良传统的保留。村内文化场馆丰富,游人如织;老百姓亲切热情,农家菜质朴可口。余村经验带给我们的是新发展道路的成功示例和样本模范,我们也为余村的欣欣向荣感到触动和自豪。

Part2.长兴:重行长征路与旧址参观

当天下午,我们乘车前往长兴,在“江南小延安”——长兴仰峰村重走长征路,重温苦难与辉煌。天气闷热潮湿,山路崎岖泥泞,蚊虫不断叮咬,同学们只匆匆走了三四公里便汗流浃背,难以想象红军的翻山越岭、说走就走的顽强意志。

一路上同学们感慨万千,大家对于红军长征的钦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劳累之后,我们又前往沈家大院参观新四军司令部旧址,并在旧址外重返会师历史现场。雕像上粟裕将军的目光烁烁,身后那“苏浙人民,英勇会敌”八个大字铿锵有力。

我们为新四军官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动容,古朴的白墙,朴素的装饰,我们仿佛又置身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感受革命者胜利重逢的欣喜。


当天晚上,为了使同行的同学们更加深度地了解认识彼此,我们开展了破冰活动,同学们开火车自我介绍,玩了你画我猜、拼音首字母、故事接龙三个游戏。老师们也加入到破冰的行列中来,大家手舞足蹈、脑洞大开,白天紧凑行程的疲惫被欢声笑语替代。



Part3.缅怀:抗争精神永存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该馆坐落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这里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三面环山,是抗日战争后期我党我军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众多宝贵的抗战文物陈列于此。等身高的雕像栩栩如生,还原了先烈们的生活战斗情景,长长的展板,介绍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令人精神振发。文物越是简陋,越是反衬出新四军军民上下一心、铁一般的军魂和意志。

我们从苏浙一隅窥见历史的斑驳,那些血、汗与泪的交织形成的故事都仿佛历历在目。

通过讲解员老师的详细介绍,我们对粟裕将军率领的苏浙军区军民抗日斗争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馆中展示了新四军苏浙军在抗日战争中对日寇展开的战役,同时也还原了粟裕将军带领的军队在苏浙军区内学习、生活、操练、疗伤的日常状态。

军区的学生们将“遵守纪律、自动自治、团结互助”的学风,“学用一致,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人生信条中,更是在革命需要的时候无所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与知识。在“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声中,抗战期间长兴有14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新四军。

在敌人的胁迫下,更是有一批青年革命者献身事业,英勇就义,令人动容。这次参观,是对我们人生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也给予我们心灵的洗涤。

历时两天的研学活动,让我们将视角从今天转换至过去,又将思考方位从个体提升到整个社会。我们汲取万古江河的奋进力量,揆诸当下发展经验。“磨砺”是精神的塑造与传承,“探寻”是为了创新与进步,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共绘未来蓝图。

 

学员感想

“长征”有一种不屈不挠、敢于开拓的象征精神,播种下的火种在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余村”是新型发展方式在中国的成功样例,宝贵的经验在未来新的改革与进步大潮中具有借鉴性意义。研学活动于我而言,是精神的淬炼,是心灵的启迪,也是思想的提升:我在枪林弹雨的革命历史与瞬息万变的今夕今朝中看到了“人”的伟大潜能和强大力量,而唯有不断学习、实践对自身思想和行动上进行“武装”,才能拥有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勇气与素养。新时代的我们,应做一个理智和大胆的人,变革从未停止,追梦之路任重而道远。(孙钰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研学活动让我近距离接触了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新时代农村建设具有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感受余村绿水青山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在新四军纪念馆,我们重温了军民英勇抗战的辉煌岁月,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场景。缅怀过去,我们应铭记英烈们的牺牲,深知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展望未来,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躬身入局,脚踏实地,正如杭外校训所言“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做准备”。(蒋翌楠)

 

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最初的心情是有些忐忑的。而率先展开的小组合作迅速拉近了大家的关系,采访当地居民的方式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余村这座“红村”,以村民的视角回望余村锐意改革的发展历程。忆“重走长征路”,萦绕于脑海中的是不断滴落的汗水迷蒙双眼,崎岖的山路弯弯折折,空旷的山中只有一队人马穿梭在幽深的竹林。研学带着我了解湖州的红色历程,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与各位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的平台,受益匪浅。(张雅琪)

 

在红色研学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吉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蓬勃发展;我们重走红色古道,近距离接触山间小道上革命先辈曾留下的光辉足迹;我们参观仰峰村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阅读粟裕将军在指挥苏浙皖边和浙东的党政军工作时写下的不朽篇章,触摸战争年代军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留下的丰碑……红色研学不仅给我们一个机会揭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发生过的一桩桩历史事件的面纱,也激励我们以杭外学子的身份,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勇敢接过新时代的接力棒。(余妍乐)

 

(图文:蒋翌楠、孙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