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引航,成长相伴——我校举行新学期导师工作培训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841 发布时间:2023-09-21 10:21:5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指引者,他们善于体察学生的欢笑与忧愁,在学子前行的路上执一盏明灯。我校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仁而爱人”教育原则,注重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关怀、指导和支持。
我校高度重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通过建立具有杭外特色的导师制,促进“三全育人”,即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关怀和支持。在导师工作中,老师们与学生建立了亲密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挑战,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潜力,引导发展兴趣爱好,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导师以言传身教的独特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关怀式的教育环境,被美国教育家、普林斯顿大学原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誉为“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我校自2015年推行导师制,已经深入人心,深受学生欢迎,导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成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为让新导师更快胜任导师工作,我校于9月12日在1530会议室举行了导师工作培训会。通过优秀导师工作经验分享和大家对导师工作的交流,进一步明确导师工作的要求。
林莉老师结合教学事例,分享了导师工作的心得感悟。以自身作为家长的感受出发,林老师总结道,导师是教育过程的“介入者”,在学生的教育中同时扮演着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关注他们的个人成长。她强调了建立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现实应对能力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以自身的“心得盲盒”活动为例,她提出导师可以通过集体辅导活动,结合同伴互助和个别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成长为自信和有准备应对挑战的人。此外,林老师明确了导师工作对于家校联系的积极意义:家长通过导师的指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得到专业建议,为孩子的教育发展共同努力。
金芳老师分享了她对导师工作的理解,即“四导”,包括即思想和习惯引导,学业辅导,研究性学习、生涯规划和生活指导,心理与情感疏导。为了有效促进交流,金老师提出导师工作可以注重艺术性,在团体、小组和个体等范围内开展“偶遇浅谈”和“促膝长谈”,为学生答疑解惑、倾听陪伴、相伴成长。同时,金老师提到导师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问卷调查等工具收集有关导师工作交流频率、效果、专题、满意度和建议的反馈信息,在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同时,评估导师工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这种“以评促导”的做法有助于不断提升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朱伟杰老师对新学期的导师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要充分认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新教师要尽快熟悉导师工作五个“1”要求,做到规范、有序开展导师工作,三是要通过日常分享交流等方式,不断探索“四导”工作好的经验和方法,提升导师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本次培训会,老师们对导师制提升了认识,对即将开始的导师工作充满期盼、信心满满。
王思雅报道 余义红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