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记高二年级 “我们都是追光者”演讲比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186 发布时间:2023-04-27 08:25:08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3月27日晚,高二年级全体同学相聚在体育馆二楼,参加校第十届文化节“我们都是追光者”演讲比赛。倪江、李芳、黄琼老师以及大预班学长张逸瑞担任现场评委。

从奥德修斯“如雪花般的言语”到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呐喊,演讲让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作为“操纵语言的艺术”,演讲在人们的思想生活中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与影响力。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我们都是追光者”。以“追光者”的姿态,让每一滴奋斗的汗水,照见我们奔跑的身影。成为“追光者”,梦想的道路永无止境。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各班已进行激烈的角逐,在一番番思维的碰撞之后,每班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年级决赛。本次比赛分为自选话题演讲、提问论辩和即兴演讲三部分。

在自选话题演讲环节,8位选手根据“我们都是追光者”这一话题,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演讲。首先上场的高二(7)班丁和同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分享了对年轻人过度使用“网络热梗”的看法,使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日常用语的反思。高二(4)班李赋龄从个人事例出发,阐述了“奋斗”的深刻内涵,以及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拥有健康思维和心态的必要性。高二(6)班蒋翌楠深入分析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问题,分享了自己应对“精神内耗”的方法。高二(3)班陈寄澜着眼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热点,深入分析了当今社会职业供求出现问题的原因。高二(8)班尹理乾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文科的美,向观众描绘了美好的诗和远方。高二(1)班贾雨涵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疫情之后人类世界的裂痕,以及伤口中的希望之光。高二(5)班韦美同学介绍了“赛博格”这一高科技研究成果,引发了大家对“人与科技如何和谐共存”这一时代话题的思考。最后登场的高二(2)班郁家桐同学与大家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回答了“艺术究竟身处何方”的问题,博得全场观众的掌声。


接下来进行的是提问论辩环节。每班派一名代表就指定班级选手的自选话题演讲进行提问,在有理有据的问答中,选手们和台下同学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思辨能力与卓越口才。

最后进行的是即兴演讲环节。选手们抽签的话题生动活泼又多元辩证。如“如果你捡到一个外星生物的蛋,你会精心培育它,还是把它毁掉?”“假如让全人类实现大脑共享,你支持吗?”“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把陌生人当成“树洞”去倾吐心声,而三年疫情加大了这种趋势,对此你怎么评价?” “你怎么评价今天围炉煮茶式的社交方式?”等等。选手们抽取题目,只有短短三分钟的准备时间,这个环节十分考验选手们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即兴演讲将选手们从容的台风、敏捷的才思、深厚的人文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兴演讲结束后,台下意犹未尽的的观众同学们主动请缨,纷纷阐述了自己对“我们都是追光者”这一话题的思考,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比赛临近尾声时,语文特级教师倪江老师对本次演讲比赛作了细致点评。在对每一位选手予以肯定、提出建议后,倪老师也对在场的所有同学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在不断阅读和积累中沉淀自我,提高表达能力。

演讲让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这个美好的夜晚是演讲者们才智的展现,也是所有同学思维碰撞的殿堂。杭外一直有着演讲的传统,提倡莘莘学子要心怀天下,同学们在语文老师们精心搭建的舞台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磨砺思想。相信这次活动能使大家体悟到演讲之美,在人生的征程上,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高二3班 李承展撰稿 高二4班 朱睿佳摄影)

 

获奖名单:

一等奖:高二1班 贾雨涵

二等奖:高二4班 李赋龄、高二2班 郁家桐、高二8班 尹理乾  

三等奖:高二5班 韦美、高二7班 丁和、高二6班 蒋翌楠、高二3班 陈寄澜

 

获奖感言:

感谢这次活动,一直觉得交谈是最美妙的人类活动之一。台上仅仅一瞬,台下的一切却更为难忘——感谢良师益友反复交流,分担压力。焦虑驱使下,读了点一直未启的论文,后人类、OOO、赛博格……短暂阅读中我大为受启。另一种独特体验来自,讲前陆续听到了其他人的选题,才惊觉当下牵动我心的还有什么:数字艺术(AI作画),身心问题(赛博格),倦怠社会(内卷躺平)。其他演讲者的灵思弥足珍贵。

也充满遗憾:从未习得讲故事的能力;并不如其他选手有趣或动人。最后,那些萦绕着的问题没能问出,但我愿意写在这里——人类中心的时代落幕后,又要如何跋涉?例外状态真的值得欣喜吗?自由更改自己的身体/器官意味着什么?人的自我同一性真的可以脱离物质身体延续吗?我想短暂的演讲不免武断,而每一条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背后,本值得无数次发问和争辩。希望这些简短的字句可以作出些补充。     

——高二1班 贾雨涵

 

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在我看来,演讲既是观点的表达,也是艺术化的表演。在本届校艺术节中,我十分荣幸能够和来自各班级的其他七位选手共同参与高二年级演讲比赛。在准备比赛的几天里,我经历了从构思、修改细节再到排练的全过程。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绝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形成的,而需要不断优化修改、锤炼打磨。作为演讲者,我十分感谢杭外给予我一个自我表达的窗口,而作为聆听者,我也在同学们个性鲜明、掷地有声的演讲中学到了很多。评委点评环节,老师中肯且专业的评价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以及学校的培养。

——高二4班 李赋龄

与作文不同,演讲者不再是全身隐藏于文字背后,手势、表情、目光、声音都成为表达的工具,成为演讲者的代表。演讲也如艺术一般,离不开观众,离不开与体验者的合作。演讲是舞台上近乎尽情的自我表达,而这表达的终极目的是走到台下的听众中去。5分钟,300秒,很短。当我选择艺术与科技碰撞的主题后,更短。这意味着抛弃一些浪漫的幻想、丰盈的逻辑、细致的推证、轻松的对答,留下精神和观念的骨干。在一个周末的苦思冥想下,我尽力吸收、创造、解构、割舍、重铸,得到一个青涩但真诚的果。但愿我不成熟的演说带大家走过了一次不至无趣、无意义的思想之旅,窥见了艺术在与科学的重逢中的现在和可能的未来。
       最充满不确定性的即兴演讲,则更像是八个战士在角斗场拼死一搏。即兴关于记起,在瞬间之中记起的人和事,词句与画面,灵思与言说。也关于忘却,忘却造就遗憾,遗憾书写真实与更高远的天空。

——高二2班 郁家桐

 

本次文化节的主题是“文明的曙光”,我选择了“文以载道”作为演讲题目,希望能从杭外和身边的事讲起,再拓展到当今社会“文科无用论”的问题。我的选材与同学们的生活切近,涉及到学业和工作的话题,很能引发共鸣。在演讲比赛中,我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临场反应和公众演说的能力,而且从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演讲中学到了看待事物的新角度,从而丰富了我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在倪江老师的点评环节中,我明白了即兴演讲中不能过度扁平化地思考问题,以及将社会现象与理论依据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次文化节演讲比赛既是观点的碰撞,又是高水平的交流,给了我很多启迪。

——高二8班 尹理乾

 

对我而言,演讲是呈现自己所认为的“正确”,即交出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听众心中留下思考的种子,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演讲绝非一人的独唱,唯有思想的碰撞交流,才能令观点更为深刻。因此,我感激每一位配合的同学,也感激每一位评委的提点。演讲结束之时,我从同学们的掌声中读到了尊重,并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同学将这种尊重延续到比赛的最后。这是身为一号选手的职责,也是我无关奖项的最大的收获。

——高二7班 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