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文明之光”——我校举行第十届文化节辩论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056 发布时间:2023-04-12 08:44:19
3月31日下午,作为杭外文化节的压轴大戏,同学们翘首以盼的辩论赛在学校体育馆二楼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初三、高一、高二以及高三大预班的四支辩论队分别围绕“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ChatGPT的使用是否能促进创造力”两个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初三年级辩论队
“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作为刚刚结束的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反响巨大。第一场辩论的主题为“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正方初三年级辩论队,反方高一年级辩论队。辩手们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在舞台上展开激烈辩论。双方在立论环节就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火药味逐渐弥漫开来。辩手们紧紧抓住“不确定性”这一关键词,结合俄乌冲突等时事热点,引用文献资料等多方面论据进行阐述。辩论过程中双方既展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充分运用声音、口才的优势,将一场势均力敌的精彩较量呈现给在场的所有听众。
高一年级辩论队
高二年级辩论队
第一场辩论赛的硝烟还未散去,高二和高三大预班的较量已经剑拔弩张地开始了。双方围绕时下信息技术热点,“ChatGPT的使用是否能促进创造力”进行了唇枪舌战。正方从创造力的定义、“ChatGPT”的场景运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入手引出了比赛的辩论重点。反方毫不示弱,迅速予以正面回应。双方围绕主要论点展开语言与逻辑的交锋,将各自观点、论据充分展现在听众和评委面前,让人大饱耳福。
高三大预班辩论队
在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中,不时有精彩的火花在赛场上迸发,引来台下观战同学的阵阵掌声。究竟谁能最终胜出呢?最后的裁判权交到了评委组叶笑凡老师、肖晟老师和阮小蕾老师手里。叶笑凡老师对两场比赛辩手们的精彩表现进行了复盘、点评,并揭晓了两场辩论赛结果。第一场反方高一年级辩论队胜出,第二场正方高二年级辩论队胜出。初三年级辩手金允文和高三大预班辩手张逸瑞分获最佳辩手。
评委:叶笑凡
现场观众提问
优胜队:高一年级辩论队
优胜队:高二年级辩论队
最佳辩手:张逸瑞(左一)、金允文(左二)
辩论赛上唇枪舌剑擦出的火花在点燃着观众们激情的同时,也让科学的态度、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思考在大家的心中埋下了火种。期待每一届文化节都能点燃杭外人心中的那束“文明之光”。
学生辩手代表感言
高二年级 段盛堃
在辩论中,绝对的正误都被抹去,辩手们回归到了一种纯粹的“论证+辩驳”的世界,哪怕是最基本的论断,都要经历严谨细致的论证,承受尖锐反复的质疑。两年一度的辩论赛是同学们发挥洞察力、分析力,讨论事物价值的好平台。
今年的辩题“ChatGPT的使用是否能促进创造力”触发了富有时代意义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元素让这场辩论充满了未来感,但同时“创造力”也让比赛不失对人性的发掘,对人文的关怀。与实力超群的大预班同场辩论具有先发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迫使自己一次次精进,挖掘思维的深度,拓宽认识的广度,大到全局策略,小到问辩次序,都经历了紧张而周到的准备。最后的险胜虽不能证明太多,但已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高二年级 骆芷欣
回望准备此次辩论的近一个月,我们都是焦虑与欣喜并存,立场与心态接连反转。但最终站在场上,无论是对现在的我还是对两年前初三的我,都是莫大的满足。对我们来说,辩论场上的内容永远是大于形式的。因此对于在辩论场上用到的材料,我们查找过每个数据的来源,评判过每个研究的权威性,我想这是辩论所带给我的严谨的学术态度,而这将在我的未来生活中继续延续。实际上,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论点的拆分可以更到位,进攻与防守的衔接可以更精准等等,但这些依旧是我在辩论赛中得到的收获。
现在想来,最可贵的仍是我们不断深入理解探索辩题的过程,以及与队员老师们的讨论和切磋。当所有人都以一种求索的热情投入其中时,这就是辩论给人最大的畅快。
高三大预班 张逸瑞
文化节辩论赛是杭外的老传统,它不仅是不同思想观点寓合于分的盛宴,更是一场杭外人文精神的传承仪式。从赛前的准备到赛场上的机变,再到赛后的沉淀与反思,我深深领悟到了辩论的魅力所在。有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辩论队取得了很深入的进展,但也出现若干分歧。面对困局,老师们及时教诲我们,分歧是必然更是应然,并最终将论点定调的自由充分交给我们,有了充分的自主空间后我们更好地跳出思维死角。这种宽容大气的指导方式,不仅展现了老师们的风范,更蕴含着杭外独特的教育气质。第二,我在备赛过程中屡屡受挫,一度认为自己并不能胜任,甚至萌生退意。队友们温暖地鼓励我,帮助我理清杂乱的思路,更以他们的实力和充分准备给了我信心,让我体会到了团队之为团队的温度和向心力。第三,在得知我获得最佳辩手荣誉时,我的内心其实很意外,尤其是我们在年级队惜败的情况下。我认为双方的每一位辩手都表现很出彩,高三的队友们也是如此,没有大家的配合,就不会有这样精彩的辩论。而大家的许多长处更是我所不及的,值得我继续学习。
高三大预班 王喆炜
辩论赛在每一位杭外人的中学生活中都会留下令人念念不忘的回响,于我也不例外。初一那场辩论回荡的思想余波和高一为同学鼓掌喝彩的热情一直陪伴我到了大预班。可当这样的机会真实地垂青于我,我却深感自己作为一名辩手的青涩。个人的表达模式和辩论经验的缺乏让我比起其他三位有经验的辩手逊色不少,在准备陷入瓶颈时也曾动过放弃的念头,不希望自己成为辩论队的累赘。所幸身边有一群一同奋斗的队友和老师,三位队友时常深夜连麦讨论,还不辞辛苦为我单独辅导;四位陪练同学参与了数场模辩,与我们一再磨炼观点,推敲词句;两位指导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提供帮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颖的观点,力求完美。黄琼老师在我灰心时说,要让大家看到“你上场了”,的确,从模辩到最终上台,我的表现显然不算杰出,但我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切实收获了作为一名辩手的成就感。真理,在深夜的线上会议室,在午后的语文办公室,越辩越明了。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也感谢杭外文化节这样一片文化的桃花源。希望这场辩论能像文化节的主题一般,在大家的心中点亮“文明之光”。
初三年级 金允文
最佳辩手,这份殊荣即便现在回想起来,实不敢当。我要感谢队友们和指导老师对我的帮助,无论是最初的立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还是后来的框架整理、写稿,我都必须说,我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契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沉浸在辩论的世界中,过得很舒服;一些我想象过可能发生的矛盾全部被避免或快速解决,一切井井有条、蓬勃发展。事后仔细思考,若说我这所谓的成功是100%,那么我个人的功劳只能占5%;剩下的51%归功于我的模辩搭档,44%依靠我所在的团队与指导老师。如果没有遇到如此完美的搭档,如此团结的队伍,如此负责的指导老师,那么我这一个月又会怎样度过呢?我们上台的表现又会怎样呢?我实在不敢想象。
初三年级 周子涵
这次辩论赛整体上带给我的体验是很不错的。场下的准备与讨论都很好地锻炼了沟通与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大家一起从更多元化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逻辑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不单是自身逻辑思维素养的提升,更多的是如何脱离纯粹数学的语言,尝试用更鲜明生动的语言向台下的观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场上临时性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如何控制自己的声音、语音语调等其实在场上短短四十多分钟内也有很大的提升。公开性辩论赛的目的或许不只是向评委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多的是引发台下观众对于话题的思考,如果我们这次辩论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我想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比赛都会是有意义的。
高一年级 戴昕豫
拿到辩题,我们所有队员的反应如出一辙:不确定性怎么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呢?不确定的世界,一百分的危险,一千分的有趣。我们不渴望按部就班的人生,我们渴望在不确定的原野上自由地哭,自由地笑。在不知不觉间,“不确定性”在我们心里已经被自由、创新、希望等充盈了内涵。该怎么破题呢?出现了两种破法,而对这两种思路的探索正是这一个月来最深刻的收获:其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其二是“利于”与“不利于”的辩证关系。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不确定性,人的发展也必须要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但并不只指向人的发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人在不确定性中沦落,有人在不确定性中成长。在辩论之外,这对我们的生存发展也是有启示的。
高一年级 何哲浩
进入辩论队以后,我除了对辩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外,在团队中享受一次有广度、有深度的完整的辩论准备更是无比宝贵的经历。在准备过程中,一大难处仍是对于“辩论”本身的定位。听过叶笑凡老师的讲座以后,大家普遍认为专业的辩论与先前准备的方向有不小的偏差,于是都开始有意识地与思维习惯作斗争,每位辩手都在心理挣扎中不断修改辩稿,总结论点,整理材料……另一个难处是,长达一个月的准备中,出现了不少或大或小的分歧,无论辩友,队友,甚至是指导老师。论点、思路等碰撞中,辩论队“撕裂”般地成长起来。正式比赛前两天,我的稿子几乎回炉重造,然而并未影响我对每一天充满希望。只是觉得,一切压力最终只会导向成长。说到最后,还是鼓励大家多多拥抱不确定性。永远相信自己,总会有收获的!
(图文:办公室、教务处、来健栗、宋善楚、蒋诣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