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外文化节来了“大咖”!——郁建兴教授带你寻求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84 发布时间:2023-03-30 15:01:00
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都在不断刷新与重塑人类的认知。Midjourney、Chat GPT已经能够衍生出具有人文色彩的判断。人类该如何携手走过这段荆棘密布的黑暗隧道?科学与艺术又该如何在对抗中达成共识?如果说生物学定义了“what we are”,那么文化,则定义了更为重要的“who we are & where we are from”。
3月28日,我校第十届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寻求科学与艺术的重逢”主题讲座举行。本次活动主讲嘉宾是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教授。他带领杭外的同学们一起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让同学们感受到“文明之光”。
嘉宾介绍

郁建兴教授,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郁教授以近期的热门话题ChatGPT开场,将自己作为“媒人”,带大家用这项新科技与文学写作进行了一次“重逢”。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求是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等诸多方面。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已成为关键变量。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的变革,大家都是这一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而在座的同学们将会是未来破题、答题、解题的主力军。
而“艺术”又是什么呢?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郁教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但即使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它依旧是人工的产品,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生产出的精神产品。他引用了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的说法:艺术只有优劣,没有新旧。
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重逢。”郁教授认为,在现代文明中,科技可以为艺术赋能,以其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艺术家观念方法的革新;艺术思维也可以为科学创新带来灵感。他勉励在场的同学:“走在优秀乃至卓越的大路上,积极探索和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科学与艺术将是中国青年最为重要的营养,也将成就一个贡献国家、实现自我的美好人生。”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提问,郁教授耐心、专业地解答,与杭外的学生们来了一场思维的碰撞。最后,郁教授以希望达成的四个共识作为小结,结束了本次讲座。
杭外文化节,一向以最大的热忱与宽容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泰勒曾说,自我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建立。通过与“大咖”教授的对话交流,同学们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思辨能力,思考不止,探索不息,相信同学们会对新的时代命题给出全新的解答。
参会学生感言
初三年级 叶子卿
真,善,美,这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价值。科学,排万难冒百死,以求 “真”;艺术,以心灵的澄明和作品的深远追求“美”。两者之间便是“善”,便是人类的道德律。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值得我们仰望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不断追问。在人向天空、大地探求时,是“善”把人类结集起来,把灵与肉凝聚起来,这是 “人之为人”的根本。其摄人心魄的伟大力量,穿过时空。
而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历程中,科学、艺术与文明的关系更加引人深思。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源头处便取消了科学观察的对象,破解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前瞻性将中华文明的认知带入了无可比拟的深度。现在,世界在阅遍大千世界的广度基础上,在科学与艺术的多元担当中,追求更深一层的“重逢”与“相融”。相信中华文化会凭借独特的魅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拭去历史的浮尘,让“文明之光”再现,青年更是有这份责任,举起“生而为人”的文明之光。
高一年级 林清源
科学与艺术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维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重要观念来源的精神因素。艺术由人创造,运用技艺生产出精神产品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科学不是冰冷的。数学的崇高,如沙漠的广袤,大山的巍峨;力学的崇高,如雄鹰搏击长空的速度,暴风雨的气势。源于自然的科学,也是人的美好在心灵中的跳动,而被认定为不理性的艺术,同样能揭开现实的迷惘。当心灵中有理想主义时,作品中才会有现实主义,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开了眼中对现实的偏狭,对现实中瞬息的捕捉,铸造了永恒的精神。科学与艺术既不同,又相互关联。
“为变至微,其迁极渐”,文明的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那么遥不可及,然而万里长江中的滚滚浪涛,便是发源于青藏高原里的涓涓细流,我们不能左右文明的发展,可我们本身就是文明的一部分。以科学赋能艺术,又用艺术促成科学的进步,抛开对科学艺术的偏见,不拘泥于艺术的形式,才是我们的未来。
高二年级 陈果
这场精神盛宴仿佛在属于我的艺术画卷上添了点睛数笔。我惭于贫瘠的知识储备是我没有足够的器皿去容装教授之所倾授,但寥寥几点也能让人受益良多。郁教授引用的福楼拜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令我印象深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二者兴许曾经分手,因为它们的路径本质可能不同;但当聚光灯照向个体,二者却可能从未分开过。如今它们“再次重逢”,却仍不可避免也会有冲突和交锋。而就是在这种富有生活性的关系中,艺术与科技碰撞出的火花更加绚丽。正如讲座中所说的“科技赋能艺术,艺术点亮科技”。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但显然科学不足以面对整个人生,二者的合理结合,将会培育出当今时代的源动力与精神内核。
高二年级 徐乐祺
在这个科学与艺术正在逐渐被剥离开去的时代中,我们迫切地需要讨论科学与艺术何时得以重逢。科学与艺术被社会需要简单地划分为理科与文科,体现了充分的对立,而使我们忽略了“科学之美”以及“艺术之理性”。郁教授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的论述弥足精彩,但对于科学与艺术的深入挖掘更加令人耳目一新。艺术并不是抽象的对等,而是在科学的理性思考之外,人类所必需的精神产品,是个人化、个别化的情感表达,是去除科学所解释的现实去除一切掩饰,而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景象。艺术之无所谓进步,只所谓优劣,我们对于艺术的评价并不能建立于对于之前的模仿,而是应该不断建立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新高标准。艺术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展现效率的社会机器中逐渐被边缘化,而科学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终极真理,实则不然。科学是近代化的产物,是不断接受经验证伪挑战的理论,而艺术是人类的最高创造,是精神的盛宴。我们不应舍本逐末,而是坚持“科学赋能艺术,艺术点亮科技”。
图文:孔嘉萱、袁嘉仪、潮新闻客户端、浙江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