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学子在第17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再获佳绩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784 发布时间:2023-01-03 12:34:01

2022年10月,“恒源祥文学之星”第十七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21—2022)全国总决赛在线举行。杭外李佳妍同学荣获初中组“恒源祥文学之星”称号,段欣喆、肖子希两位同学分别获得初、高中组文学之星提名奖。

(左:肖子希 中:李佳妍 右:段欣喆)

本届大赛以“追寻那一束光”为总主题,经过大半年的层层选拔,150多名优秀中学生从全国两岸三地、15个赛区的近3000多万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入围总决赛。总决赛为期两天,设置笔试作文、口试、即兴演讲三个考查项目,综合评选全面的文学素养及语文能力。


“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不收取中学生任何费用的全国性公益大赛,由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担任大赛组委会名誉主席,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顾之川担任命题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张之路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40多家中学报刊承办,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一项纯公益赛事。该赛事已成为目前在全国教育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作文大赛。

(李佳妍 报道)

 

获奖感言

得知自己拿到了“恒源祥文学之星”的最高奖项时,我的心情自然是雀跃的。雀跃之余,从新初三写下那篇让我获得决赛资格的小说,到中途等待决赛一波三折的经历,再到比赛当天的紧张和纠结,这些回忆一一浮上脑海,虽然其中不乏崩溃瞬间,但付出的努力总算是在此刻得到了完满的回报,可以说是无憾了。

很喜欢这次大赛的主题“追寻那一束光”。如果让我概括我对“光”的理解,我会如何诠释它呢?在让我得到决赛资格的那篇小说里,三位主角追寻着他们各自的光:对画家来说,他的光是坚守自己的初心,描绘他所爱的世界,是对热爱的执着;对物理学家来说,她的光是抛开世俗的纷争,在内心最纯真的角落窥见宇宙的真理;而对医生来说,他的光是他心中“让世间少一点遗憾,多一点美好的结局”的愿望,是他为疫情中的苍生夺回光明的梦想,是一份心系天下的情怀。而在我决赛时写下的那篇小说里,光又成了主角们对乐队中的、校园里的青春岁月的爱,以及在疫情紧张的时期用音乐把希望带回每个人心头的勇气。好像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离不开疫情,它给人以仿佛置身于黑暗中的仓惶,而黑暗恰是光的反面。而现在正亲身经历着疫情的我们,挣扎着不被接踵而来的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打垮——正好这次大赛也因为疫情一拖再拖,从线下到线上再从夏天到秋天。这时我便叩问自己的内心,对我来说,“光”是什么呢?

也许是热爱吧。我平时很喜欢把文学创作作为一个消遣式的爱好,喜欢用自己的笔构筑出一个个属于理想、爱与美的世界,抒写我对于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也喜欢和我身边爱好文学的朋友交换讨论各自的作品。现在看来我的一切对创作的坚守是源于那一份纯粹的热爱。而在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摇摇欲坠时,我害怕自己被一切现实中痛苦的磨难击垮时,文学变成了我的一个依托。这不是一种逃避,文学是可以反映现实的,而它也可以刺破现实中浓郁坚实的黑暗,让光透进来,让我们看到更多诗意的美的存在,也让我们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更加热爱生活。而热爱也就这样让我所存在的世界更加缤纷多彩。

我愿把这个奖项视为对我的创作的一个认可,它鼓励着我更加坚定的在创作之路上走下去。我愿用我笔写我心,用我的文字歌颂世界上一切值得歌颂的美好。感谢我生命中一切与我相遇,给予我帮助、关怀、鼓励和爱的家人、老师和朋友,感谢我所拥有的一切做梦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爱这个世界的能力,感谢照亮我前路的光。

——高一7班(原初三3班) 李佳妍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此次比赛文学之星的提名奖。在我最初看到征文主题“追寻那一束光”时,脑海里立刻便浮现出了自己和同学们每日坐在书桌前,日夜苦读,背书、刷题,只为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那梦想便如一束光,指引着、激励着大家去努力。由于我十分喜欢花滑运动,便塑造了一位曾因追求梦想而踏上运动员道路的一个女孩。在追求更高的成绩的路上,她也曾迷失过方向,感到无助与迷茫,而再一次因为热爱,因为曾经的梦想而重新开始,最终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就。

最初我写这篇文章,一是想尝试一下这一从未参加的比赛,二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来表达自己对于梦想的见解,没想到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进入了全国总决赛。

总决赛期间距离期中考试已不足一周时间,这时,我有些犹豫了。究竟是弃赛复习,还是鼓起勇气抓住这次机会?仍是出于对写作的喜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选择了后者。即使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去尝试一次总是好的。本着这样的心态,我认真地比完了第一天的赛。而令我再一次欢喜的是,我走到了最后的演讲比赛。

  经此一役,我对自己曾经的文章又多了一份理解。也许我们不能事事都取得成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不断尝试、不断突破。如果“梦想”是一直照亮我们远方的那一束光,那“尝试”便是通向那束光的必由之路。

——高一1班(原初三6班) 段欣喆

 

文学生长在自留地。白日发呆是必要条件,博闻强记为基本要求,自由思考是核心要义。

有关初赛投稿《影子的联想》的想法最初诞生于一次大堵车。在清冷的夜晚,由红车车灯排起的长龙定格了时间,困住了一车车人。偶有行人在其间穿梭,他们的影子在路灯的注视下,渐长,交织,渐短。突如其来的堵车将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同时也划开了一道裂隙,为漫无边际的思索与幻想撑开了空间与时间。于是,路灯下的影子仿佛逐渐有了不同的质地,被赋予更多内涵。随着车流开始移动,影子继续生长,最终构造出一个影子的世界,它也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我也有幸借助它参与到下一轮的角逐。

复赛因为疫情原因,从初夏几经推延到深秋,“营服”红色短袖已不再合适,比赛也被迫改为线上。居家作文虽然使我失去了与另一座城市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旅人们相遇的机会,却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手边熟悉的读物所激发出的灵感下,尝试创作出一篇小小说。在口试环节,需要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出自己的阐释,从个人旅行经历与人生路,到《雾中风景》里断指象征的一代代人对前路的迷惘,面对不苟言笑的评委先生们,如此大言不惭地谈三分钟里的仓促构思,实在是一大挑战。

这些便是我这次比赛的全部经历。但文字的流动不会随比赛的结束而停滞,文学的积累也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语文课上的思想交锋,课间流转的作文稿纸,老师精心铺开的广博视野,宽松环境下的阅读氛围,无不滋养了一片片小小的自留地。文学也是一群人的使命,我时常感到我在同伴的簇拥下向前探索。我尤其感谢杭外的语文老师们,他们鼓励我们看见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持以好奇耐心倾听,而非简单地泯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平台,让彼此相互看见。

——高二1班 肖子希

 

获奖名单:

全国奖项

选手姓名

指导老师

初中组文学之星奖

李佳妍

黄越欧

初中组文学之星提名奖

段欣喆

郑燕明

高中组文学之星提名奖

肖子希

楼佳钰

初中-入围全国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参赛资格)

郑钰琳

屠美玲

李佳妍

黄越欧

段欣喆

郑燕明

王心怡

黄越欧

初中-全国二等奖

王晨昕

郑燕明

武涵语

屠美玲

邹恒玥

屠美玲

初中-全国三等奖

王子璐

黄越欧

董芯汝

孔黎娜

张琤阳

郑燕明

柳言声

孔黎娜

石俊义

郑燕明

李思涵

郑燕明

陈奕丞

孔黎娜

戴昕豫

王春晓

程宇颢

郑燕明

高中-入围全国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参赛资格)

梅宇洋

江晨曦

肖子希

楼佳钰

张洛源

苏云生

高中-全国二等奖

许左

李芳

张可优

苏云生

郁家桐

楼佳钰

高中-全国三等奖

滕昱

楼佳钰

孙涵

田畦耘

余子萱

田畦耘

张逸瑞

黄昊

袁嘉仪

楼佳钰

金顺喜

田畦耘

谭嫣然

黄昊

陆美亦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