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立身 文化立校——2022年杭外学术周,博采众长,携手共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3732 发布时间:2022-12-07 10:13:01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杭外教育现代化,11月22—28日,杭外举行了“聚焦双新,推进课堂转型”学术周活动。来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临平区教育教学研究院以及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十四中学、杭二中钱江学校、浙江省富阳中学、浙江省泰顺中学、杭州之江实验中学、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余杭第一中学的数十位专家名师与杭外数学组、物理技术组、初中科学组、生化组、体艺组等老师开展了与名师同课异构、专家评课讲座等系列活动。这场专家云集的学术盛会,可谓精彩纷呈,干货十足。
数学组
11月23日上午,杭外初中数学组袁劲松老师与杭州之江实验中学的汪璐老师就一次函数和几何图形问题进行了同课异构,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
袁劲松老师从一道一次函数的基本题型入手,层层深入,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将数与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动手操作,动笔计算,参与分享,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自然的课堂生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快乐。
汪璐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又启发学生探究新问题,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动点生成的图形让学生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存在,代数方法的变化使得研究更深层次。整堂课低起点高落点,相信会在同学们的心中播种一颗数形结合思想的种子,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生根发芽。
杭外数学组李托老师对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关注素养导向,注重目标达成。两位老师不但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也特别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真正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等都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1月23日下午,杭外高中数学组卢东波老师与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费丽靓老师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同课异构,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卢东波老师以筒车模型和摩天轮的模型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周期现象,让同学体会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并总结简谐运动的基本特点,例举生活中其他的简谐运动。卢老师还展示了声波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傅里叶变换,知识不限于课堂,有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应用前景。
费丽靓老师首先让同学们例举生活中有关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弹簧振子的模拟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该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吴锋刃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他首先感谢两位老师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研讨课,对两节课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对于应用题的教学要关注逻辑推理、信息的获得与加工、数学阅读能力这三部分能力的培养。他还就数学应用题学科背景的把握、数学阅读问题、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体现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
11月24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战明为杭外全体数学教师作了题为“纯粹 融合 创新——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分享”的专题讲座。江老师引用了大量的高考试题,通过对试题深入透彻的分析,指出课堂教学的整体化和情境化已是大势所趋,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活动化,让学生由依赖走向独立,形成自主式学习模式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必经之路。江老师的讲座为数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
物理组
11月25日上午,杭外高中物理组何浩腾蛟老师与余杭第一中学的贺琳老师就《行星的运动》进行同课异构,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
何浩腾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定律内容本身,而是还原真实的探究历史。创设问题“为什么行星的运动是椭圆运动?”“为什么开普勒第三定律成立?”引发学生从运动探求之所以这样运动的原因——受力情况的思考,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贺琳老师从回看11月8号的月全食现象提出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绕着谁运动?通过设计一组历史人物托勒密和哥白尼辩论、第谷和开普勒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强调微元法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物理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梁旭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梁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设计都很有新意,在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上,两位老师都有很好的表现,都能先呈现数据让学生尝试发现规律,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并指出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课堂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
评课环节结束后,梁旭老师还开设了专题讲座。梁老师先从目前的浙江物理高考卷开始讲起。讲解了现在高考题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变化,试卷与课标之间的关系(体现核心素养)和试卷与教材的关系。梁老师提出了复习教学在了解学生、确定目标、选择例题、设计练习、试卷讲评等五个环节的具体规范。
技术组
11月22日上午,杭外高中通用技术张鹏峰老师与浙江省泰顺中学谢令时老师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张鹏峰老师上课的主题是《传感与控制》,教学主线是传感器的内部原理,将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模拟电路放大信号,并通过数字电路和算法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设计控制系统中遇到的问题驱动,从通用技术的模拟电路和信息技术的算法两个方面解决问题,实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融合。
谢令时老师上课的主题是《触发器》,他创造性地以穿越火线游戏引入,并将教具做成“HW”的字样,教学任务从观察具象的实物电路,到抽象的概念,从临摹电路到分析原理,从或非门触发器迁移到与非门触发器,难度层层推进,学生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电路的魅力。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通用技术教研员郎建华、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评价部主任林长春老师分别对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点评。郎建华老师从想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了吗?解决的效果如何?四个角度对谢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认为谢老师教具设计新颖有趣、注重概念落实,注重新教材的变化,以“真题”为背景设置任务,对触发器“刨根究底”,有利于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林长春老师认为张老师的课堂学生倾听、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时间比较多,教师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表现机智,耐心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运用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材处理方式很好,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科学组
11月24日,杭外初中科学组倪玲燕老师与杭州之江实验中学钟沈璐老师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倪玲燕老师带来了一堂题为“玉石鉴定”(巧用浮力测固体密度)精彩的展示课。这堂课以玉石鉴定作为主任务,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强大魅力。以小见大,化有限为无限,变已知为未知,引发学生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钟沈璐老师带来的《变阻器》的研讨课。她从“皮卡丘”引入,亲和力十足,整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同时熟练地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为课程服务也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杭州之江实验中学副校长齐星、杭外学术委员会伍秀丽老师分别对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精彩点评。齐校长认为两节课学生参与面广,思考度大,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得好,老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高,多媒体设备发挥到极致,创新的实验器材也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伍老师则指出钟老师的课贴近生活,满足学生的内省需求,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强化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倪老师对课堂的掌控恰到好处,始终在关注学生的需求,做到了有效关注学生的学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杨封友老师为杭外和杭州之江实验中学的全体科学老师做了专题讲座。杨老师通过大量案例解读了技术与工程视角下的初中科学学习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技巧,他主张关怀激发创造,通过创造实现关怀,融合单元学习、项目学习、深度学习,从个体走向群体、聚焦技术与工程,基于应用进行设计。
化学组
11月23日下午,杭外高中化学刘晶老师与杭州第十四中学陈琦老师以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整理与提升”为主题进行同课异构,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刘晶老师以新能源汽车为背景,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赋予实际意义。刘老师进行宏微结合、模型构建,做到情境分析、学以致用,整节课在探究活动中层层深入,充分落实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陈琦老师的教学则以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史为主线,利用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课堂的最后,展望未来,提出全氢电池,并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电动汽车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
刘晶、陈琦两位老师从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评价等角度进行了说课。杭外特级教师、正高教师陈贵新老师,浙江省富阳中学的邵传强老师对两节公开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认为执教的两位老师教态自然、脑中有纲、胸中有本,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电化学思维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建议。
浙江省富阳中学邵传强老师于11月23日作了《浅谈增进学科理解的教学实践路径》的专题讲座。邵老师结合新教材,以大量的试题为案例给老师们讲了选择性必修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重要观念,从学科理解的意义、增进学科理解的实践途径、选择性必修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重要观念等角度给我们作了内容丰富、很接地气的报告。
生物组
11月23日上午,杭外高中生物马哲宇老师与杭州学军中学吴谦老师以《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开设了两堂精彩的展示课。马哲宇老师以小麦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主题——光合作用,依托科学史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带领学生总结得到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然后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呈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吴谦老师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如果人类能够像植物一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该多好”谈起,以教材宏观内容为情境,引导学生细细梳理整本书的内在逻辑,并将光本节课的重难点一一拆解、分块攻破,带领学生体会光合作用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提出探索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埋下了伏笔。
课后,杭外生物学科负责人丁亮老师作了点评。他指出两位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核心概念的构建上各展所长,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在课堂设计方面富有创新,授课逻辑严谨而具有层次,课堂具有沉浸感而又不乏活跃的气氛。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理念。
在评课活动结束后,吴谦老师为全体生物组教师分享了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竞赛辅导与教师成长》的讲座。吴老师以自己参加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的经历为例,从单元情境设计、核心问题的提出、重难点的拆解和转化等方面,生动讲解了如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作为生物竞赛教练,吴老师在竞赛培养体系、教学内容侧重点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艺术组
11月28日上午,杭外艺术组刘江锋老师开设了题为《真善美——曲解达芬奇》的展示课。刘江锋老师从达芬奇的童年、出身、地位开始,细细解读达芬奇手稿,深入剖析了达芬奇极具天才和“怪异”的创作思维和作品形成的重要原因。通过其代表作赏析,从光线、构图、透视、人的肢体语言等多维度、多视角出发,带领同学们探索画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在作品中理解和感受到了达芬奇如何把科学技术成功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并不断地进行钻研探究、追求从科学的“真”到“美”的探索精神。
杭外艺术组聂光辉老师对研讨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聂老师指出,本堂课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课前准备充分。聂老师认为:作为老师,一切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
(图文:教科室、各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