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一课一研,“双新”背景下的高效课堂——记化学组公开课及教研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100 发布时间:2021-11-09 02:03:31

为落实大单元设计视域下的新课标学习、新教材实践以及新教师历练,化学组围绕“双新”,即“新课程、新教材”开展教研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新教师公开课的展示,以及对目前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0月15日上午,化学教研组开展主题为“双新”背景下高阶备课的教研活动。余泓遐老师指出,本学年教研组活动重点为“新教材研究、新课标学习、新课改实践”。全体老师从新旧教科书的内容、栏目对比入手,共同探讨了如何将新课标要求落实到新教材具体章节的实际教学中。教研组全体老师群策群力,以“元素周期律”一课为例,详细讨论了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以及作业的布置中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0月21日上午,化学组刘晶老师开设“元素周期律”公开课,副校长吴锋刃、教务处主任李惟峰及生化组教师参与听课。本节课通过“门捷列夫的预言”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明确元素周期律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首先,学生通过分析图表,归纳总结出“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根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预测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接着,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设计Na、Mg、Al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互评选出合适的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束后,刘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分组汇报,得出结论。对于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探究,刘老师巧妙设计了如何判断Si、S、Cl三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可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结论,且两次实验方案的原理不同。紧接着,通过回顾Al的两性和Si的特殊导电性(半导体),学生发现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从而自发构建元素周期律模型。学生自主总结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本质和表现形式,刘老师布置预测及查阅锗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作业。最后,刘老师介绍了“钔”元素的命名寓意和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元素周期表,学生再次感悟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化学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和魅力。

公开课结束后,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流连忘返,纷纷簇拥到讲台上进行Si、S、Cl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探究,并对实验现象表示震撼和赞叹。

化学组老师们对刘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和评价,高度肯定了刘晶老师的专业素养,讨论了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本节课内容丰富,活动高效,其中数据分析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逐步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前的预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导课和结语部分则落实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价值观方面的教学任务。老师们认为,通过学生课后的表现来看,Si、S、Cl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探究实验很有价值,建议在课堂上展示。此外,本节课课堂节奏有些紧张,部分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

本次教研活动以“一课一研”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有机结合,实现了“双新”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组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