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到演绎——记高二年级《My Sister’s Keeper》改编与表演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928 发布时间:2021-10-20 08:54:22
10月12日上午,改编于书籍《My Sister’s Keeper》的同名戏剧在体育馆二楼上演。高二年级的同学们从读者、剧作者、演员等多个角色角度出发,通过戏剧改编和演绎,做出了诠释《My Sister’s Keeper》的新尝试。通过道具、音效、灯光、服化等舞台效果渲染,搭配以导演和演员对书籍主旨、角色的透彻解析,以及各班编剧的精心编排与设计,才使得演出脱离了“小说”的文体限制,真正通过自身的代入和“演”来呈现。
《My Sister’s Keeper》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家庭伦理悲剧”。面对至亲骨肉的消散,母亲Sara选择剥夺一个健全人的自主权利和全家人的自由,来保全一条生命。当亲情的天平倒向一人时,由死亡、生存、爱、恨、偏见和尊重所纠缠而成的困境,遮盖了未来的明亮。Kate能够接受依附于Anna而活的现实并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吗?Anna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是否是一种自私的行为?Sara和Brian所做出的抉择和妥协到底是不是最佳答案?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作为小说文本所引发出的矛盾,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为了体现这种内在冲突的作用,编剧们紧紧抓住小说的主干,舍去分支的情节,运用插叙、独白、倒叙等手段,将原本松散的剧情片段整合成了完整的戏剧情节闭环。在六个剧幕中,当属高二(1)班的剧本设计最具匠心。他们创造性地使用Kate的第一视角,将观众引入情景当中。法庭上的结束陈词与Kate作为旁观者的独白相碰撞,让原本的高潮在紧凑的情绪渲染中再高上一个层次。同时,此处保留Kate的戏份,丰满了整部戏中Kate作为被拯救者、姐姐和救赎者的形象,对于角色的完整性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场地条件和设备的限制,舞台灯光的作用被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这就使得道具布置和搬运被“可视化”了。而高二(4)班对舞台和道具组的衔接处理,轻松化解了这个难题。通过让演员在舞台前侧的独白吸引观众目光,在舞台后部进行道具的搬运,紧凑而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和时间的编排。
“烟”的使用也是《My Sister’s Keeper》剧幕的亮点。不同的演员和“烟”这个道具间的互动,充分展现了Jesse这个角色在不同情景设计下的细微情绪变化。随性地向车窗外抛去,展现的是洒脱和少年的不羁;用手把烟垂直按皱,透露出陷入现实困境的焦躁和不安;将没抽完的烟头又从地上捡回来,又给这个角色添加了几分俏皮的色彩。
从排练、修改再到演绎,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于小说文本本身的熟悉,同样,在演绎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加深了对角色内心斗争、情感和小说的宏大主题的理解。
高二(2)班 张婧怡报道
附:获奖名单
集体奖:
The best directing team (最佳导演组):高二4班
The best script (最佳剧本):高二1班
个人奖:
The best actress(es) in a leading role (最佳女主角):高二6班 王宇乐
The best actor(s) in a leading role(最佳男主角):高二5班 朱俊瀚
The best actress(es) in a supporting role 最佳女配角):高二6班 陆美亦
The best actor(s) in a supporting role(最佳男配角):高二3班 方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