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潺潺伦理,乡土泱泱——记高一年级《乡土中国》暑期专题作业交流展示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996 发布时间:2021-09-27 10:25:20




新高一的暑假,语文组给我们布置下了《乡土中国》的阅读任务。作业纸初启,14*5=70篇读书笔记映入眼帘,然后是项目制的学习任务。初三学子送别初中的最后一场考试,转身就迎上了高一的极富挑战性的语文学习。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乡土中国》仅有短短十四篇文章。其内容精炼,且专业性很高。《乡土中国》剖析的是中国基层社会。中国作为人口第一的农业大国,民众数量之大,农村范围之广,不言而喻。同学们也许从未想过“乡土性”可以用作“社会”一词的前缀。提到乡村,总想到黄土高原,想到纤夫,想到绿水青山里并不发达的地带,想到些城里人不会穿的花布衣裳。

但是时代变迁了。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与土地的羁绊也恰好说明了人类对水土有怎样“先天”的倾向。读这本书,我们看到了曾经的乡土社会,朴实安稳的本色,体现出“差序”的社会格局,和它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特点。




其中,“差序格局”作为全书的第四章,也是费老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本次暑假作业中思维导图(于3号楼三楼张贴展示)的主题。“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以己为中心层层向外推出,每个人都是他圈子的中心——绝妙的比喻。一颗石子投入社会关系的江湖;单个概念由标题开始,生发到白纸上的各个角落。大家对“差序格局”这一专业名词,以及它包含的中西方社会对比,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和价值观在其中的体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给高一新生打开了社会学的大门。从书本中给出的概念(比如格局、长老统治、事业组织等等)和社会学常见的主题(生育、婚姻、购房、就业等)出发,全年级的同学选择自己有感触的部分进行了研究。对家庭成员的采访是调查的第一步,在分享交流时我们也感受到,父母、长辈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在论文中,有时我们通过几个人的选择,去归总一个较短年代里的洪流如何奔过;有时那条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河与我们相对静止,俯下身去,顺着一纸家族记忆的船,走到我们的未来去。这是一个将理论与当下实际结合的作业,也是一个广泛运用今昔对比的实践。同学们对婚姻、购房、升学等大话题进行拆分,并提出了独一无二的观点。研究报告格式其实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模糊的东西,但是大家也摸索着,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优秀作业在3号楼四楼展出。

开学第一周,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专题阅读作业的交流和评比。这是一本我们曾觉得很遥远的书,社会学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此次作业是一个挑战,我们站立于当下,我们感受,土地与人,曾经的回响。像差序格局中的波纹那样,由己及人,由家族及社会,由个体及时代。

高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这里开始。

(高一3 傅芷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