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那一声惊雷——记黄岳杰教授《雷雨》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693 发布时间:2021-09-27 10:00:46
9月12日晚,高二年级全体学生齐聚2号楼报告厅,聆听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黄岳杰教授关于《雷雨》的精彩讲座。巧合的是,当晚杭州也受台风影响,雷声与暴雨重奏,在这样神奇的氛围中,黄教授带着我们一起深度解读《雷雨》。
想要了解一部作品,就要知人论世。曹禺本名万家宝,而他的笔名则是来自于“万”的繁体字“萬”。曹禺的母亲在他出生三天后去世,造成了他多思多感的性格;父亲的脾气乖张暴戾,又十分宠爱这个儿子,导致他产生复杂的情感;继母有蘩漪的气质——有反抗精神;从小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身边鲜少有同龄人;小时候就接触文学,喜欢鲁迅,喜欢创造社作家,喜欢西方戏剧学,喜欢想象……所有一切家庭、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共同赋予了曹禺创作的灵感。
《雷雨》的主题无疑是具有复杂性的。首先是曹禺本人在《雷雨·序》中点明的“暴露天地间的残忍”,还有曹禺追认的“暴露大家族的罪恶”、“反封建,反家长制”和“揭示人与人理解的障碍”,但它所富有的不确定性,让不同的读者与观众拥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在讲座中,黄教授还示范演绎了一段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雷雨》片段,片段主要内容是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见,是极具试探性的一幕,同样的对话,黄教授使用不同的语气、情感、体态,惟妙惟肖地向同学们分别展示了年轻、中年和老年重逢的感觉。现场掌声雷动。
最后,黄教授还将《雷雨》讲述为是由两个时态交错形成的故事。过去时——老一辈的情爱,现在时——不齿的乱伦和困惑的爱恋。双时态形成的势能,让整个戏剧充满了张力。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曾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作品能够跟《雷雨》相比。因为它有说不尽的繁复人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现实的影子。它的本质,是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达。
这次讲座,黄教授循循善诱,带我们深入理解《雷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和精湛的表演,让现场师生为之惊叹!作为多次莅临杭外的专家,黄教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雷雨》之精彩,更让我们对话剧表演产生了强烈渴望,期待九月末高二年级的《雷雨》精彩上演。
(许冰钰 陈星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