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山顶那片云——记2021届大预班语文项目制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978 发布时间:2021-06-25 04:12:02
当被问到“杭外给予我们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时,答案纷然,从多彩的校园活动到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宽容大气的校训到严谨笃学的学习生活氛围,但其中被最多杭外学生不约而同提及的,必然是在和山脚下的年月里广袤而富饶的阅读经验。
在社会载浮载沉的杂音和噪音里,杭外是一片难得的静地,一座可以让人拨开现实的光陆怪离走进文字的万紫千红中的花园。在杭外,我们拥有开展阅读的很多条件:丰富的校园图书馆馆藏,知识面广博而谦逊热情的同学同伴,以及老师们从不吝啬的温暖鼓励与专业指导。作为2021届的毕业生,回望过去的三年、六年,我们由衷地眷恋与感恩。因此,在楼佳钰老师的倡议下,在语文组老师们的鼓励下,我们决定在毕业之际,完成“阅读的杭外人”这样一个特殊而富有意义的项目,既为记录我们个人发展的轨迹,也为杭外,保留下她这一个优雅而明媚的侧面。
让一个有趣的想法落地,需要所有人的勤恳耕耘和默契配合。项目由2021届毕业生薛越和江俊言同学总负责,分割为几条线索,其中包括由本届同学们的个人书单分享、书籍推荐语汇编,以及在“小和山顶那片云”公众号上陆续更新的一些对杭外历届毕业生的采访实录和优秀的读书笔记欣赏,后续还将会有更多的模块推出。
明确了任务方向后,主创们便如火如荼地投入了各项工作:编辑组的同学们开始设计调查问卷,跟年级里的同学一一敲定稿件内容,并陆续投入后续的审稿工作;公众号运营组的同学们则主动学习排版工具,推送文章的布局越来越合理美观;美工组的同学亲自操刀设计了绝美的“阅读海报”,张贴在校园各宣传栏板;负责采访的同学们则高效地列好提纲,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了有质量的交流,从历代“HFLSer”身上看见了阅读的文本对他们性格和成长轨迹的影响,学习了更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更提前了解了很多大学校园里的焦虑与抉择。我们还采访了语文老师们,聆听他们对推动阅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的思考。
当采访者问及郑惠文学姐(2020届毕业生,目前就读于北大英语系)杭外是否有令她印象深刻的阅读活动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月的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真的很有用。”她补充说,“多读、多练习自然有利于你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在大学的阅读中同样适用。”——是的,在杭外,根据张贴在教室后方展板上的、语文组精心挑选的“书单”,完成每月读书报告是我们共同的校园经验。在体裁多样、颇有难度的丰富书目前,月初,我们踌躇而兴奋,月底,我们满载而归;我们在每一趟阅读历程中得到了思维的挑战和审美的教育,获得了理解水平的提升与观看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每一次写作中学会厘清思路、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与写作并进的教育中,我们扎实而坚定地向内自省、向外张看。
因此,在“小和山顶那片云”公众号里,主创们着重开辟打造了阅读笔记欣赏版块。透过文字,公众号读者们将看见2021届学生们于高中三年在阅读世界里涉足的广阔天地,将看见个人生活与阅读体验的深度融合,将看见我们究竟曾“看见”过什么:热爱法国文学的陈开在《巴黎圣母院》中听见了百年前钟摆传来的回音杳杳而雀跃地起舞;“芥川迷”梁盼颖在《罗生门》中对于人性之恶的深刻思索和对文学语言的高度敏感;看到林达对于萨特的一往情深,和临于“存在主义”困境的反复思量;看到陈心远因由热爱而涉足中世纪文学,徜徉于漫山遍野的盛宴。三年来,我们大胆而严谨地书写原创的阅读感受,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我们更愿意把这样的点滴思考与无限热爱分享给更多的人,像缓缓荡开的涟漪般,温柔而有力地影响到更大的空间,期待在整个“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环境里,依然有人愿意在阅读里找到自己的光彩和力量,大家依然葆有从容的步调、熠熠闪烁的好奇心、同理心与求知欲。
而公众号的另一个亮点,则是学生与老师们展开的对话。采访屠美玲老师时,我们切换视角,从语文老师的立场出发,洞察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屠老师表示,杭外的老师们都愿意鼓励学生们立足文本,展开自己的思考,而老师们则通过提供更多样的材料,帮助学生们拓展思路、挖掘思维深度,从而将我们引向更高的台阶;而采访楼佳钰老师时,我们了解到楼老师开创“创意写作和插图绘制课”的初衷、激发灵感的跨媒介设计以及她印象里最深刻的学生创作等等。
此外,公众号后续还将推出由应林琪同学历时良久完成的《杭外阅读调查报告》,他将以详实的数据和缜密的分析向我们展示杭外阅读情况的全览。崔安笛和陈开也将她们数年对于戏剧饱满的热情荟萃,为我们呈现一个完整的长达上万字的舞台剧推荐与评论,以照亮更多戏剧爱好者们的热爱。
“阅读的杭外人”项目以文字作为载体,记录、传递、分享,我们凭此凝视自我的构成,凝实校园文化,在五光十色的个性里面寻觅小和山黛绿的底色,并目送这抹绿色消融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探索中学时期的阅读是怎样深深浅浅地影响着我们更长轴的生活。最终,我们将把这份收获的厚礼赠与我们身后更生动而澎湃的“后浪”们,希望这能成为每一届大预班可以传承的项目,让阅读的炬火在杭外校园永续光热。
云是流动的,自在的;是静谧的,永恒的。一如我们有书籍陪伴的和山青春,绵密而悠长,恣意而自由;也如每一个阅读的、热爱阅读的杭外人,在时代铿锵的沉重里,我们相信我们会成为那一种轻盈的可能性。
(郏一苇 撰稿)
附部分工作人员心得感想:
作为一个总是有很多“大胆的想法”的人,我很荣幸参与了项目的初期设计——至于这些设计真正变成现实,则完全要归功于我们兢兢业业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审稿员、排版员、投稿者江俊言同学,和其他许许多多参与投稿、审稿、采访、对接和美工设计等各种工作的同学们,以及对此项目寄予厚望、持续关注工作进度的楼佳钰老师。而特别遗憾也惭愧的,是我一开始说好要写的许多投稿并没能完成,使我特别想做的“记录杭外语文课堂”的板块未能赶在第一次的成果展示前成形。
我并非一个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很有“阅历”的人,但我切实明白读、写、思、辩与创作之于杭外人灵魂的意义,也比很多尚未毕业的同学更切身地体会过,相较于外部杭外给人怎样的一种滋润。我希望通过收集杭外人的探寻与叙述,我们能够让自己和他人都更多地看到,在时光中语文老师是怎样牵起我们的手,带我们细抚现象界的纹理;我们又是如何在彼此的争辩与呼应中走向宽广,拥抱和坠入那片无言而大美的天地,投下一个个曾经令我们仰头叹赞的背影。
为了能让此项目长期持续运转,我们会做一些对接和战略上的调整。希望能给后来者也给我们自己带去一些启发。
再次向母校致敬。
——薛越(项目统筹)
我一开始是作为供稿人和审稿员的角色加入,到后来做读书报告公众号的排版工作,也兼顾审稿。
先谈我作为审稿和排版时的感想。实际上排版和审稿有时是一件重复性强而且乏味的事,但其中的乐趣盖过了这些带来的烦躁。这种乐趣首先是文字带来的,这些写自同学们的文字独特而有深度,无论是从修辞还是从知识的输入而言,都有很高的水准。作为排版者,有所共鸣时,也会按捺不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所以有的时候我会选一些看起来并不直接相关的图片,或是在图片和文本注解中留下痕迹,甚至会直接跳出来叨叨几句。总而言之,这次审稿和排版是一次非常充实和圆满的体验。
再谈一些我作为《学术与政治》篇撰稿的一些想法吧。选择这本书不只是因为他的扩展外延,更重要的原因实则是其中由现代性而起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不止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的共同命题。在当前稍显纷乱的背景下,就更加凸显出这个命题的意义所在。我也希望能够将我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江俊言(项目统筹、审稿、排版,《学术与政治》篇作者)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有一个让海弗拉斯精神发扬光大的机会,你会拼尽一切去抓住它吗?这张书单,不仅仅是一张书单,它所承载着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得多,深刻得多。就像是一个在山谷中迷路的幽魂,却突然被一束光所吸引,从而奔向自己的救赎。当加缪伸手将石头停在山脚下时,当萨特用他笔下失去了硫磺和火焰的地狱试图拯救了二战后的法兰西时,他们已经成为那束光了。
塔里克曾经说过:“我曾踏入山巅,也曾跌落低谷,两者都让我受益良多。”无论在什么时期,我们都应保有海弗拉斯的精神,在为之自豪的同时,也为之添砖加瓦。我们已经写下了我们的故事,也衷心的希望这束光能够洒满海弗拉斯的土地。
告诉桃花,明年还要继续开啊。
——林达(访谈采稿、审稿,萨特戏剧》篇作者)
我是这次语文读书项目的撰稿人之一,主要写的推荐都是关于骑士文学,简单谈一谈做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感受。
平常大家都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读着自己的书,而这个项目(我之所以称它为项目,是因为我坚信它会继续下去)把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召集起来。当我们或站或坐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中世纪,看到了来自奥克尼,来自布立吞,来自高卢,甚至是来自湖上的骑士们,他们之间或是陌生的,或是有深厚私交的,或是带着些许敌意和谨慎的……但他们都秉持着同样的信念和精神来到此处,围绕着厚重的圆桌。我不能武断地说我在我的同僚身上看到了圆桌骑士团的影子,但这个小团体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让我可以断言,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次展示,它也策动着我们向前进发。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并不缺乏有能力有天赋的写手,我们缺少的往往是向前的决心和动力。所以此处就不得不提到项目的发起者楼佳钰老师,她在这个项目中起到了类似于亚瑟王的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重铸杭外荣光,吾辈义不容辞。”这是每次我们被问到“你们这个项目到底是想做什么”的时候,都会以戏谑的口吻说出的话。现在,项目的雏形已经形成,回首想想这句话,或许,真的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而已。或许是吧。我们只是一群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人,想要尽力报答这土地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初创者,这句话大概真的只是镜中月,水中花,我们拼尽全力也无法企及。但你们是有机会将这梦想变成现实的。
——林啸(访谈采稿、审稿,《夺牛记》《骑士文学》《永恒之王》篇作者)
对于这个项目其实有很多想说的,一时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我觉得它仿佛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打动了我。对我而言书籍是奇妙的,仿佛活着的生命,游走在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书和不同的人产生联系。这个项目或多或少展示了这些联系,以及与这些联系有关的种种经验,于其中我们或许能够对“阅读”这个鲜少有人关注的动词本身做出些许阐释。
当然,实际写稿的过程并非如此理想。想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对我来说并非易事,对书籍相当浅薄的理解和有限的阅读量也让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它毕竟是一种过程,一种期待和可能。我觉得有相当多的事物可以概括类似的经历,在此我想用史蒂文斯的“读者变成书,而夏夜/犹如书的有意识的生命”,有的时候,我觉得我这几个月来和这个项目有关的全部经历都是在为这句诗作注解。
——陈心远(审稿,《中世纪文学》《桃花扇》篇作者)
作为一个辛勤的打工人,我参与了本项目中的学长学姐访谈环节,负责一些审核稿件的工作。我共采访了3个学姐,她们在阅读上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思考的角度交错不一,在她们身上,我看见了杭外人共有的钻研精神和求索心理,也感受到了杭外教育“和而不同”的理念——每个人都秉持着自我的个性,在和谐的交流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本人在与学姐们的交流中受益良多,相信学弟学妹们也一定能从中汲取营养。
至于审稿工作,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统筹的小伙伴们分配好一二三审的人员,然后三个小伙伴依次审稿,逐渐完善,其中有一人掉链子都不行。在这样的工作中,我才更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魅力。
——厉杰霞(访谈采稿、审稿)
2
(二维码由岑笑儒同学设计,她已被录取芝加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