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别把文化给丢了——文化节初二“民间采风”活动报道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123 发布时间:2012-04-05 04:02:08
撑起文化之伞,结起千古文明
我班的结艺研究作为打头阵的节目,为本次活动取得了夺人眼球的开场。主持人从“源”、“承”、“艺”、“祈”、“寓”等方面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结艺自人类出现便随之发明的古老起源、结艺由基本生存的工具到装饰点缀的物品的变化、结艺复杂而又精炼的制作手法、结艺展现出的深刻的中华古文化内涵以及各种结的美好寓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结艺图片,活色生香、惟妙惟肖的经典视频,详尽细致、形象生动的文字配上主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娴熟细巧的示范,将结艺这一飘逸雅致而又错综复杂、古朴优雅而又活泼有趣的中国民间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最后,带着对细心聆听的台下同学们的祝福,主持人送出了组员们自己编制的中国结,以深深的心意寓示着美满祥和的结束。
我班的另一小组意在展示伞文化大方典雅的精髓。制作精良的DV向同学们诉说着伞最初的起源以及后来逐渐发展成浓缩着中国古文化的内涵的物件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东临沧海羊皮伞上凝结起的水珠,至皇室显贵顶上华美绚丽的华盖,再发展成为江南烟雨迷离中小桥流水朦胧水汽中精巧的绸伞,迷蒙西湖上婉转清丽的油纸伞,最后到今日方便快捷的钢制伞,随着主持人的婉婉道来,这一过程如泼墨山水画一般缓缓展现,令同学们获益匪浅。而最后小组对伞的广泛以及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介绍,藉此对同学们发出保护中国伞文化的呼吁,为本次演讲添上了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
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开头令随后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场不时传来轻声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所有作品的展示中不乏精品,同学们更是认识到民风民俗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以及它不可与现代社会剥离的重要性。希望我们能结起中华民族古今相通的广阔桥梁,用美丽的民族之伞撑起炎黄子孙的代代希望与理想!
(初二4班 孙咪娜报道)
一方吾土,养一方吾民,吾土给予吾民生民,吾民带来吾土生机。吾土承载吾民行走,吾土记录吾民足迹。吾民思之、念之、爱之者,吾土也。思之,记之,复思之……遂成文化。吾土之文化,即吾民之心之体现也。
风,风俗,风采,风度。采风,即接触、探寻、体味,思考“风”之者也。品一缕茶香,享一阵清风,尝一段故事,思一种文化。
文化,在这里传递,在这里让人沉醉……
伴随主持人的“穿针引线”,视频、幻灯的一一展现,多元的、广阔的、灿烂的本土本乡的文化,仿佛是一段段夺目的织锦让人应接不暇。
最终,初二1班《吃文化》获得了本次年级“民间采风”活动一等奖。其实真的,谁获奖已经并不重要,正如同学们对本次活动的各个报告的听后感想一样: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心平气和、放慢节奏去倾听、去接触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触到文化的真实的底蕴。所谓急躁,大约是现代人的通病吧。所以:
要慢慢来,别把文化给丢了。
(初二1班 蔡园田 报道)
年级“民间采风”报告活动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班的“糖画艺术”的展示。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别看它简略得只是一个轮廓,但或龙或凤,或鸟或兽,却又无不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极生动,极传神,很能印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境界。那曲折有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颇有些铁画的意趣, 而那别致、大胆、诡异的造型,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大写意,甚至现代派绘画的情味。
这次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温,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初二2班 叶涵菁 报道)
初二“民间采风”活动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初二1班 《吃文化》
二等奖
初二2班 《糖画》
初二1班 《茶》
初二3班 《婚礼》
三等奖
初二2班 《剪纸》
初二3班 《河坊街》
初二4班 《中国结》
初二4班 《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