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民间采风,追随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初一年级文化节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104 发布时间:2012-04-05 04:01:31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长达半月有余的阴雨天过后,杭外迎来了春天,也迎来了两年一度的文化节。

这次文化节的重头戏是“民间采风”视频交流展示。331下午,我们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齐聚在5116大教室,一起分享了我们的采风果实。不论是西湖早晨多样化的运动,还是河坊街上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抑或是博物馆中留下的名人名迹,都是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留给我们的财富。最宝贵的,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所积淀的文化精神。

杭州,我们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西湖受之无愧的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代表。“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的是苏堤春晓;“湖气冷如冰,月光淡如雪”的是三潭映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的是断桥残雪;“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的是曲院风荷……对于生活在杭州的我们来说,这些并不陌生。但你知道“杭产三绝”吗?你知道本土风俗和风味小吃吗?借此契机,我们正好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活动伊始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缤纷季节。杨柳款款依依向我们招手,鲜花亭亭玉立争宠献媚,春天,是没人愿意错过的美好。

在一片姹紫嫣红中,我们踏上了寻找的路途。我们寻找着喧嚣城市里残存着的那些民俗,我们寻找着那些快被人遗忘的民风,我们寻找着最具杭州气息的文化。

而我们也从满怀的期待里找到了。我们找到了印章刻骨铭心的痕迹,我们找到了清茶袅袅的倾心,我们找到了扇子里“夏凉”的秘密,我们找到了街巷小吃里抹不去的油渍,我们更找到了运河滔滔不绝的底蕴、西溪娟秀素雅的气质、河坊街繁华昌盛的内涵……我们走进了杭州,“吃”杭州,“闻”杭州,“读”杭州,享受杭州。

我们找到了童年的味道。葱包烩、定胜糕,是我们童年的味道;高粱饴、麦芽糖,是父母童年的味道;运河的气息,王星记扇子的触感,是从爷爷辈流传下来的味道……斟一壶龙井御茶,尝一块桂花糕,看西湖水平如镜下藏着的悲欢离合,听早春西湖送来风的声音……我们走进的不仅是杭州,走进的更是这承载了太多兴盛衰败的土地。我们找到了,找到了那份早该被我们珍藏的古语。

我们找到了属于春天的颜色,找到了杭州的颜色。

活动过程

在“吾土吾民”民间采风的主题选择上,每个采风小组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有从“京杭大运河”出发,纵观杭州交通发展变迁的;也有拜访“民营书屋”、“西泠印社”聚焦杭州精神文化的;更少不了走进“楼外楼”,小茶馆这些以饮食体现杭州特色之处,品味“民以食为天”的真谛。当然杭州还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的留恋,于是探秘“名人故居”这一念头又被发掘出来。此外还有人把目光投向杭城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在历史变迁中渐渐湮没的小巷文化,共忆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和旧时的光阴。更独具慧眼的小组还计划在凌晨走近那平凡又神奇的西子湖畔。

尽管大家基本都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却在采风活动中又领略了一番完全颠覆于脑海形象的杭州。没有想到,这喧闹的都市里竟隐秘着如此惬意、悠闲的茶馆;没有想到,这快节奏的,信息爆炸的生活中,竟有一处座落在宝石山腰的书吧,给人以沉静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为杭州的日新月异叹为观止的同时,传统文化也给了同学们不小的惊喜。技艺精湛的茶道表演的一招一式,袅袅升起的水雾,茶香四溢中是中华传承千年的瑰宝。“深巷明朝卖杏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些优美诗词,也是杭州地域性文化的特色产物。还有一直被同学们忽略的凌晨的西子湖畔,有绝对令你想不到数量的人们在锻炼。“打太极拳”“跳舞”“滚铁环”“广播操”这些在运动的生命和树上张望着的小松鼠,相映成趣,又怎么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最近连绵不断的阴雨成了同学们的绊脚石,怎样契合衔接各个场景和画面也是一大难题。还有得不到拍摄许可,采访对象不配合,后期制作困难繁琐诸如此类的问题。同学们都以最大的毅力和决心去尽力地战胜它们。

经历了艰难的采访,经受了繁杂的后期制作,同学们感慨万千。内心充溢着的,是第一次当导演的喜悦,第一次制片的兴奋,第一次面对面交流采访的回味。心中弥漫着的,是杭州寸土散发着的幽香,美食勾起的赞叹,古迹里隽永的光阴和旭日东升的杭州的明天!

活动反思

把目光,投射到悠悠千年以前;那里正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再一点一点拉近镜头,我们,还剩下了什么?

剩下的或许不多,但我们加快步子去寻找着。我们用镜头搜索着,河坊街,西湖,运河,南宋官窑……它们似乎是走远了,但我们还依稀能感觉到,它们轻轻地叹息。当我们踏进长满了青苔的小巷,用镜头对准那曾经的繁华。我们感觉到了,有些叫做文化的东西,正在悄然远去。我们匆匆伸出手,用镜头挽留。

初一年级或许还稍显稚嫩的我们,用DV记录着杭城的文化,历史的变迁。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这些文化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去保护的。而我们却看到了什么?南宋官窑博物馆门前冷冷清清,各大商场却挤满了外地的游客。卖定胜糕的小店门可罗雀,麦当劳、必胜客里却排起长龙……我们不觉叹了口气,难道真的什么都没留下吗?那些文化,真的被大家遗忘了吗?也不尽然,我们看到西湖边中外游客熙熙攘攘,我们看到楼外楼门前车位已满……

杭州乃至中国正一点点向国际化迈进,是有很多国际化的事物正一点点侵占着我们的生活。在接受这些新事物的同时,我们又怎么可以忘记我们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这些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而那些国际化的新事物,则是常换常新的衣裳。我们怎么可能为了一件华服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呢?作为杭外的学子,我们将去往世界各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铭记中国的文化。这个文化节,无疑就是给我们最好的机会。我们更是尽自己所能在追随着这些文化,也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即使那些文化正缓缓地走远,留给我们一个盛世的背影。我们也要迈步去追随,去挽留。或许我们做不到力挽狂澜,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用心去铭记。

报道:初一(1)班 梁钰清、初一(2)班 沈伊婷、

初一(3 赵杉佳雯、初一(4)杨振阳

摄影:初一(3)班 余安南

 

“吾土吾民”文化节

初一“民间采风”视频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初一4  西湖的早晨  陈一清、蔡煜、陶天成、贾洋、李安然

二等奖

初一1  西溪文化  黄艺璇、高瑜洁、曾姝瑞

初一3  运河文化  徐之昊、洪卓、陈玥、吴可伦、沈超、董浥晨

初一2  茶韵  范羽佳、曹苏媛、徐靖珂、韩笑、韦雨婷、徐清如

三等奖

初一4  杭城茶馆  杨宇豪、洪洁颖、靳一诺、邱瑜之

初一2  河坊街韵味  鲁志远、周志超、石晨璐、于加敏、陈彬瑞

初一3  龙井御茶  陈楠、施嘉禾、林意、章玥、李学萍

初一1  南宋官窑  李尚仪、范宓、潘奕杉、梁钰清、刘赟、李天赟、应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