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辩论背后的文化思考——记“吾土吾民”文化节辩论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879 发布时间:2012-04-05 12:50:39

辩论赛是杭外文化节的传统。辩手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产生思想摩擦的火花,探讨文化问题,同时观众们也在浓厚的思辨氛围中细细体味文化迷人之处。

331日上午,“吾土吾民”文化节辩论赛在体育馆拉开序幕。辩论赛分为两场,并邀请了浙江大学辩论队的柳天炀老师和初高中文科老师作为评委。

第一场辩论赛的辩题为“荧屏是不是应该限制‘穿越剧’”。正方为高一年级,反方为初三年级。正方持有的观点主要为穿越剧篡改了历史。它的商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指出市场有盲目性,限制是积极干预,是引导,限制的是穿越剧的内容和质量,而不是穿越剧这个项目。反方则认为,已经通过审查的穿越剧,没有法律依据不该再受到限制。我们应带着娱乐的态度来看待他。反方还认为,这是群众的需求,应由市场决定它的存在。

这场辩论的结果是反方获胜。柳天炀老师指出两方实际的交锋不够,有时辩手各说各的,需要注意。老师还格外强调辩风。这场辩论在逻辑上是正方胜,但是反方在辩论过程中对人民“自由”的呼吁难得可贵。

第二场辩论的辩题为“古建筑的‘修旧如旧’是真/假保护”。正方为大预班的同学。反方为高二的同学。正方认为,古建筑的“修旧如旧”是真历史,真文化,真传承,包括历史的外观和文化的内涵。他们也在定义中强调“尽量如旧”而不是“修旧成旧”。反方同学就可行性和历史流动性进行讨论。他们也认为在修缮过程中应体现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加入时代的新元素。双方在自由辩论阶段更是唇枪舌战,火力密集。

这场辩论的结果是正方胜出。柳天炀老师对双方的表现都给予了肯定,同时了也不吝赐教地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对关键字的推敲,双方的二辩给出了两个不同的“修”的概念,而老师建议同学们利用外语优势,借助一些严谨语言如德语、法语对字的释义来为辩论提供有力支持。

赛后记者采访了大预班辩论队的四辩余雪松。当被问及在赛前除了查资料、和队友讨论外还做了什么准备时,余雪松回答说:“比如在礼节上相应的准备,上台后先站着,等待对方辩友上台后握手,示意对方就座,随后我们再落座。”正如柳天炀老师所说的,辩论不是吵架,风度的体现是辩手素质的体现和辩论中必不可少的,这在第一场辩论的点评中也有所提及。同时余雪松也坦言事先猜测了对手可能的问题,做成了卡片,看似台上临场发挥的妙语连珠不少是得益于准备的小卡片的帮助。

关于辩题之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余雪松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修旧如旧的概念是梁思成先生关于赵州桥提出的概念,所以对于许多中国的木建筑并不是特别适合。即使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修旧如旧的大原则应该是正确的。”而今年126日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女士的故居被拆得只剩下一小间,这不得不更加引起我们对于文化建筑留或不留、修或不修的思考。跳出辩题,文化忧虑才是主题。

两场辩论赛中,同学们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场内辩论的气氛浓烈,台下观众不时喝彩叫好,十分投入。本次辩论比赛要求辩手有敏捷的思维,充分锻炼了同学们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让人受益匪浅。

(杭外记者团 杨天泠、敖雨飞/ 杨嘉旗/图)

 

其他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