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探秘文化瑰宝 寻找沧海遗珠——记文化节模拟申遗大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316 发布时间:2012-04-05 12:49:41

泱泱中华,培育了无数文化,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是,在工业文明车轮的碾压之下,不少优秀的文化渐渐被埋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为了传承浙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331日下午,我校高二及大预班师生在体育馆参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模拟申遗大会,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阮少茜女士亦莅临我校担任评委。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以观潮节、弄潮为中心的潮文化相关活动自古以来便是浙江省特有的文化现象。高二(7)班的申遗小组以其激情澎湃的开场,风度翩翩的展示给大赛写下了沉稳大气的第一笔。弄潮儿的冒险精神代代激励着人们锐意进取、积极向前,而高二(2)班带来的温州南拳也凭借其刚劲有力的气魄、不屈不挠的精神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展示小组成员飒爽的英姿,不禁让人为他们精彩的南拳表演拍手叫好。

浙江不仅有刚健的筋骨,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婉转旖旎。试想信步游于桥畔水边,忽走到了一个开阔的场所,蓝白间花的染布飘飘飖飖,何等境地!来自大预班与高二(6)班的申遗小组成员均为蓝印花布之美而倾倒,他们详细介绍了蓝印花布从起源传说到现状的种种情况。若再有一只精巧玲珑的蝴蝶,静默地飞过,定睛一看,盖一掌大的风筝,岂不妙哉!高二(9)班的同学便向我们介绍了这种独特的技艺——微型风筝制作。方寸之地,放飞一只小小的纸鸢,也放飞一个小小的文化传承的梦想。

杭州自古繁华地,大文豪苏东坡也曾在此驻足。他在任上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东坡肉也作为东坡与百姓深情的见证,一直流转至今。高二(4)班的同学不仅带来了这一饮食文化的介绍,还让我们真正地大饱口福。东坡肉浓郁的味道离不开醇厚的绍兴黄酒。悠悠的鉴湖水与饱满的江南稻米,融合为一碗碗琥珀之光。高二(8)班告诉我们,酒文化不仅是餐桌上的碰杯饮酒,更是精湛的酿酒工艺的体现与诗文、书法等文学艺术作品的源泉。书圣王羲之挥毫泼墨,诗仙李白留下千古诗篇……绍兴黄酒文化千年来魅力不减。

曲艺戏剧自然是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也乐于欣赏的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高二(3)班带来的温州鼓词浓郁的浙南民歌风味与大预班介绍的海宁皮影戏的浙北民俗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邀而来的温州鼓词艺人的现场演出与在海宁民俗风情馆精心拍摄的记录视频,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这两种曲艺文化的途径。人们在感叹民间曲艺文化之精妙的同时,也不免对它们所面临的听众观众流失丧失、年轻一代文化传承断层、古词难以新唱等困境感到担忧。

同样面临着传承窘境的还有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经历了百年风霜的白墙黑瓦依然以其原有的姿态坚守着“戒欺”文化真、诚、仁的信念。高二(5)班说,这家晚清时期全国公认的著名药号传承的传统中成药制作技艺,却不过为寥寥二三人所熟知,怎不让人扼腕长叹!而高二(1)班带来的东阳木雕,也受到新机器、新技术的冲击与影响。细腻的雕刻工艺、独特的艺术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其魅力所在。

高二(10)班还带来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畲族婚庆习俗。他们的表演,对畲族婚庆、对歌、服饰等文化构成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也让我们对其独特的尊重女性的文化特点有了一些认识。在那庄重的三叩九拜之礼、天地媒妁之言中,嘹亮的对歌声中,欢庆的喜乐声中,畲族婚庆的幸福快乐也充分传达到了每个人心中。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模拟申遗大赛不仅让同学们接触熟悉了申遗的步骤流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一个了解浙江省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好机会。或许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一只小小的丝绸风筝,或是一块古朴精致的蓝印花布,抑或是听到一曲悠扬的温州鼓词,观赏一出精妙的海宁皮影戏,但这些背后蕴含的文化与人文积淀,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无价的文化瑰宝。

(高二年级 徐芷冰、张哲天、周祎报道,陈燕华摄影)

“吾土吾民”文化节模拟申遗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二2班、高二3

二等奖

高二9班、高二8班、高二10班、大预班2

三等奖

高二1班、高二4班、高二5班、高二6班、高二7班、大预班1

有一种文化就在这里——记2012年文化节申遗比赛

331下午,在体育馆举办的高二年级与大预班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比赛(以下简称为申遗比赛)在各班共3个小时的展示后画上了句号。西湖申遗专家和学校文综老师担当本次评委,更是让评选的过程更加真实、严谨。

本次申遗比赛与整个文化节主题息息相关,比赛方案的发起者之一的张敏老师说:“这次文化节的主题是‘吾土吾民’,举办申遗比赛,就是想让同学们深入自己生活的土地,了解我们的文化。”的确,整场比赛中,几乎每一个班的同学都提到了当今是个文化流失的年代,我们在与现代化接轨的同时不能丢下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按老师的话就是我们需要“接接地气”。

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了各班的选择上。从家喻户晓的绍兴黄酒,到鲜为人知的温州鼓词,从吃的东坡肉到穿的蓝印花布,从民间习俗畲族婚礼到民间手艺东阳木雕,还有钱塘潮文化空间、微型风筝、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温州南拳、海宁皮影、等等。

每个班带来的展示都带给人一份熟稔和一份新鲜。高二10班一场热闹生动的畲族婚礼,完整地展示了一个风俗传统,服装和民歌的到位让整出戏味道十足。高二4班的一块块东坡肉由一排身着古装的男女生送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手上,让大家亲身“感受”这份文化,全场肉香四溢。当高二8班讲到绍兴黄酒的文化价值时,一边的人写着现场书法,另一边的人朗诵起《兰亭集序》。

高二2班两名女生介绍温州南拳,她们穿着飒爽的功夫服,时不时做上几个标准而有难度的动作,让台下人连连惊叹。高二3班同样是三名女生主讲,金红色的旗袍加身契合了古典的意境,请来的鼓词艺人现场表演,虽然听不懂,但却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和内敛其中的文化魅力。

形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如高二语文组黄琼老师所说:“我期待的是同学们抱着真诚的关怀,真实的忧虑(去介绍),而不是念念资料而已。”

(杭外记者团 王银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