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让思想醒着——第九届文化节徐迅雷老师专题讲座侧记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044 发布时间:2021-04-23 01:50:02
4月14日晚,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评论家、作家、杂文家徐迅雷老师来到杭外,为全校师生开设了题为《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的专题讲座。
徐迅雷老师,是《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入选《杂文选刊》“当代杂文30家”,获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已出版《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太阳底下是土地》《以文化人》《知知而行行》《敬畏与底线》等著作近20种。
徐老师的讲座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大家都知道一横就是‘一’,那我想问一问一竖是什么字?”当场就有两名同学抢答说是“丨”(gǔn)。徐老师笑着肯定了同学们的丰富积累,接着告诉我们:“‘丨’的意思是上下贯通,我们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二不知其‘丨’。”记者应该具备基本常识和文化修养,否则弄错了就会引发舆情次生灾害,由此点明“学识学识,有学才有识”。
接着,徐老师从“新媒体融媒体”“阅读和阅历”“写作的认知、情怀与表达”等三方面展开精彩的讲述。新媒体和融媒体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陌生的概念。徐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融媒体就是组建“航母编队”,扩展“集团军群”,让传统媒体趋向平台化、社交化,实现多维融合。新媒体时代,舆论场在迁移,多维表达在兴起。“形态变了,平台变了,但写作的基本规律却不变。”徐老师这样说道,“做新闻应该始终以‘平台为基,内容为王,人才为本’。”
徐老师还现身说法,向我们阐述了“阅读与阅历”的重要性。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养成良善的品格,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良善品格构建的是内在修养,阅读习惯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二者相辅相成。“最是书香能致远”,徐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沉思录》和犹太智慧书《塔木德》等具有哲理的名著。阅读不够时,要用阅历来补。“能到现场去就到现场去!”徐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亲历台湾,在一个个政治现场、教育现场的所见所闻,让在座同学都感受到他对于捕捉身边素材的敏锐和对生活的热爱。
让我们最有感触的是讲座的第三部分:写作的认知、情怀与表达。所谓“认知”,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识”;所谓“情怀”,就是“言之有情、言之有人”;所谓“表达”,就是“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徐老师一直持百姓立场,坚持公民写作,独立思考。作为一个媒体人,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从世界看国家,而不是从国家看世界”,不能让眼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限制住,而是胸怀世界,再来放眼祖国,“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这是媒体人心中的信条,是终其一生坚守的职业准则。
随后,徐老师分享给同学们写作的技巧。首先,要重视材料积累,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并标注好关键词。其次,评论文章要做到表达有序、结构清晰,徐老师说基本的结构方法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论,“起承转合”的四段论,“叙阐引议结”的五段论等。第三,写作要重视语言表达,切忌“言之无文”,切忌用荒诞离奇的标题来博眼球和追求点击量。第四,写作语言可“多用整句,少用散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以追求简洁深刻的表达效果,语言需要天赋的同时也需要学习,要向网络学生动,向民间学鲜活,并突破思维定式,“内容可以人尽皆知,表达力求空前绝后”。
在最后的学生提问环节,全场的气氛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积极发问,其中不乏一些富有意义和深度的问题,比如:舆论发展对事件本身有何影响?对于媒体追求阅读量的现象如何看待?纸媒失去其时效性后是否还有其意义所在?……徐老师都耐心地逐一解答,发表了他作为媒体人专业的看法,并赠送给每一位提问的同学一本自己的签名书,让同学们大受鼓舞、感触良多。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徐老师用丰富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畅谈新闻写作,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当代文化人的责任感,用激情与睿智的姿态展示了一名媒体人的魅力与风采。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意犹未尽,不舍离去,与徐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相信,这一个充满笑声、激荡智慧、启迪思考的夜晚,会久久地印刻在杭外学生的心中。
(初三4班 俞懿洋 撰稿)
部分同学感言:
徐老师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虽然做一名优秀的媒体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对于新闻事业的兴趣,它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吸引人。我想,假如在将来,我选择了从事和媒体有关的职业,那徐老师一定是在我心间种下了这么一颗种子,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茂盛的大树;假如在将来,我选择了从事和媒体有关的职业,我一定会谨遵徐老师所倡导、所发扬的新闻精神,它们值得作为接力棒,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
——初二(3)班 占放
徐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颇深,充分体现了一个媒体人的严谨、幽默与智慧。就拿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来举例——挑常见的新闻标题错别字、批评一些夸大的标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记者为了博眼球,把一则温馨可爱的孩童趣事“摇身一变”,变得意味不明、内涵低俗;还有一些记者自身文学素养有欠缺,标题文法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这不仅浪费大众的时间、误导大众,还为中国新闻以及整个新闻业蒙羞。这也让我在以后的写作中时刻警醒自己。徐老师作为一个评论员告诉我们,虽然评论是严肃、认真的,但评论也可以很生动。徐老师的演讲“干货满满”——逻辑架构清晰、知识点丰富,并且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反倒是活泼生动的。徐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得全场捧腹大笑,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演讲上——他自己的魅力就在此了吧。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也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那些深刻的思想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深省的人生智慧通过这一次精彩的传达使我受益终身。
——初三(3)班 袁天奕
徐迅雷老师作为媒体人的姿态,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他身边那个看起来无奇而实用性很强的灰色双肩包便能告诉我们他所跋涉过的道路。这只背包曾经在台湾为了深入现场插上过青天白日旗,穿行在守望于过去时代的老市民的目光里,又曾插上白色十字的绿色旗帜,在一波波狂热的浪潮中潜行。背包的主人永远有着冷峻的,属于新闻人的目光。这无关政治立场,只关乎属于最为客观理性的事实。当他看到口号和横幅下台独分子暴露在日光下的丑陋嘴脸,又看到在宁静的夜晚在政客的鼓吹与相互扯皮锣鼓喧天之后,热爱生活的台湾女孩真实的样子。对于这方小小的土地生长的万象,他蛰伏潜行,他洞察时局,他思索因果,他针砭时弊,他嘲讽乱象,他赞美热爱。以这方土地为出发点,背包将承载许多——也包括他所行走的本源,行囊中的如视珍宝的书册。他的积淀,他所思的厚度与旅途相伴。于是当我拿到他的杂文选集,看到勒口上的介绍,看到依然背着那只双肩包的他的笑容,以及扉页上令人意外的典雅秀丽的签名,以及那些短促的,平实而尖锐的文字。如果这是他的向往,那么我们的向往,或许能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媒体人中学到什么——哪怕我们的向往并不在传媒这个领域。心之所向,用自己想要的姿态去奔赴。多好啊。
——高二(1)班 陆嘉仪
(语文组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