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 热爱脚下的这片热土——记初二年级“身边的文化遗产”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50 发布时间:2021-03-23 04:40:42

我们身边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类人文价值,凝聚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初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身边的文化遗产”,就是让同学们去寻找并发现自己身边文化遗产的价值,模拟制定相应的宣传保护措施,以此加深同学们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将来能担负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

2021年3月14日,同学们齐聚2号楼一楼报告厅,聆听原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杨小茹老师的讲座。

杨小茹主任全程参与了西湖的申遗过程。从1999年杭州宣布西湖将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行列,西湖申遗工作开始启动,到2011年6月西湖申遗成功,堪称十年磨一剑,期间经历众多的曲折和坎坷。杨老师说,申遗成功评委敲下木槌的那一瞬间 “我当时也在场,……我很激动,能在这么重要的时刻站在那里,作为杭州西湖申遗团队的一员,我很为西湖骄傲。”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杨小茹主任就是带着这份骄傲喜悦跟同学们介绍了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遗产”概念。

杨小茹主任首先向同学们普及了世界遗产的基本常识。原来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杨主任重点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是一种由自然与人联合作用形成的、具有环境价值的遗产。比如泰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景观。

然后,杨主任又详细地介绍了确定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而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即世界遗产中心于1992年创立,它对世界遗产起到反应性检测的作用。此外,杨主任还介绍了另外三个与评估有关组织:ICCROM《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文物、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撰推广建筑与古迹的文本、IUCN《国际自然联盟》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眼中的“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热爱身边的文化遗产。

杨老师细致地介绍了世界遗产申报的程序:列入预备清单——确定项目——递交文本——初审——ICOMOS&IUCN分别对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进行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实地考察——遗产大会审议。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每一个程序都非常认真严谨,西湖申遗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弗朗西斯科·班德琳也是专程来杭州实地考察了5天,最终被西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所折服。

杨老师提到世界遗产有十个评估标准,文化遗产需要具备创造价值、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典范价值、环境价值、精神文化价值等;自然遗产则需要有绝妙自然景观景象、地球演化的证明、特殊生物群落的迹象、自然保护区等等,真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目前世界遗产每年限报35个,所以能争取到的名额是很珍贵的。在投票审议时需要2/3的赞成票才能通过,列入名录。若遗产大会不予列入,就会要求项目申请者补报和重报,过程是非常艰辛繁琐的。

杨老师进一步介绍说,截至2020年,中国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项目数量与意大利并列第一。听到这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拥有这样丰富的世界遗产而自豪,更为那些在申遗工作中默默努力的专家学者而骄傲。

“身边的文化遗产”,小而论之,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或是“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的泰山,或是“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大而论之,则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大堡礁、黄石国家公园、伊瓜苏瀑布等等,正因为有这些自然、人文等有形或无形的存在证明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唯有了解,才能热爱。唯有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才能热爱我们脚下的土地。这就是“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所在。

初二6班 占翊睿 撰稿 黄越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