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然而不难发现,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发觉我们的传统文化仿佛是被割裂的一部分,总是“独善其身”,更有甚者,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常常让它们消纵于生活琐事中。这毕竟是令人感到恐惧的一种现实,人不能遗忘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借着本届文化节“吾土吾民”的契机,我们高一年级在3117教室,听了朱建国老师对人文的解读,可以说是唤起了部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或是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朱老师讲座的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年轻的生命值得令人期待”。一个民族之所以拥有希望,是因为它拥有未来。我们作为未来的一代,必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因此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很多时候,我们或许理解我们是肩负着期望的,但却不理解我们到底被期望的是什么。是能滚瓜烂熟地背出一长串的名句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还是熟练地演算各种化学式却用来摧毁生灵?一个没有知识的人的确愚蠢,然而一个有知识却没有人性的人必然成为人类社会的危险品。因此,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讲座的切入点来自于对人文的解读。人是指人性,文则体现了一种教育。在中世纪,人文是于神学相对立的学科,也只有高等学府才有机会一睹这些探讨人类社会的学科的风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曾经影响多少人的话从现在看来却让人深思。当我们的文明(物质文明)如火箭般蹿升,我们的文化素养,甚至说我们的灵魂却在另一处声嘶力竭地呼喊,试图拉住科技,拉住现代化。诚然,科技造就了越来越完美的世界,但它也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如同出自一条流水线,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如果说科技带给了人无限的理性知识,那文化就不断陶冶人的情操,让人的身心放松。我们热爱自然科学,但是却不能放弃人文科学,因为它费力地阻止了人类走向机器,而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近代民主提出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公民主权”、“分权制衡”原则无一不体现了人文思想的伟大力量。显然,这些理论是不能用公式来推导证明的。
第二点是对素养的分析。朱老师从素养的内涵谈起。首先素养必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瞬间形成一种优秀的或是糟糕的行为素养,素养必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而植入一个人的内心,从而反映在举手投足的方方面面。其次,素养是会极大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如果社会大环境的导向不正的话,那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很难获得高素养的,那么对此我们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呢?答案显然还是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影响社会来不断地“改造”社会。当然,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他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他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也获得了一定的机会来影响这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的话,那文明显然不能进步,社会环境也不能改善,人将永远在空抱怨中迷失自我。

第三点是素养的基本层面。第一层是认识自我。早在古希腊时代,德尔菲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就一针见血的指出认识自己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也曾就伤人和伤马方面做过阐述,总之,人是一种具有独立判断力的动物,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每个人都必须时时思考自我,时时反省自我,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权利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的存在是一种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你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必须要重视他人的权利。正如朱老师提到的简单现象,多个人并排占用了楼梯道,尽管方便了自己,却在无形中忽视了他人的权利。而人的追求必是多元化的,因此每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但现在社会的舆论导向却常常把人拖入单一的利益追求的道路,因此一个伟大的人必定能推进社会改良,重新促使社会的导向回归多元化,这样的人必定是“死得其所”。另外认识民族,懂得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盲目接受;认识自然,懂得过度地崇拜自然科学必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认识世界,懂得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等等都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的结尾,朱老师提到了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必定要将自己从单纯的利益关系中解脱出来,给多的去寻找价值认同感。或许这个话题非常复杂,但我们仍然能从中进行某些思考,也许我们最终不会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思想家,但我们必定能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各种事件,形成一套独特的自我判断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各种流言蜚语所欺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一年级 金天范报道 景怡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