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让《乡土中国》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记杭外剑高高一《乡土中国》采访剧汇演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625 发布时间:2021-01-06 10:15:52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清楚的柴,而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乡土中国》是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著作,记录了我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广大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全面又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变迁。剑高高一年级同学在语文老师周华伟、林存富的指导下,在阅读《乡土中国》原著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自己家族往事的采访,根据采访素材,编写剧本。经过紧张的近一个月的排练后,2020年12月21日晚,剑桥高中高一年级《乡土中国》采访剧专场终于在体育馆二楼舞台隆重举行。



主持人话音一落,大幕徐徐拉开。Y1C班同学带来的《婚宴》讲述的是杨有福和吕德才两家人因为一个诅咒而引发的矛盾,最后闹上法庭的故事。故事反映了乡土中国中道德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冲突,杨有福一家因为不具备法律知识而从原本占理的一方变为了失败的一方。其中展现了乡土百姓无知和弱势的一面,在让人同情的同时引人深思。



Y1D班同学带来的《平原往事》用近似于写真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重男轻女的故事。剧组以倒叙的手法,先讲述了招娣一家四兄妹最后的结局,他们发出命运不公却不敢反抗的哀怨以及无奈,但从没想过要推翻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反抗这种旧时代封建观念。然而招娣恰恰相反,她迈着轻盈的步伐上台,她靠自己的双手,活出了一段完美人生。随后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招娣小时候遭遗弃最后出走的故事。剧终回到二十年后,弟弟由于奶奶的过度宠溺变得玩物丧志,如同社会的垃圾一般,姐姐妹妹在家庭里低声下气,处处服软怕硬。此时的招娣和妈妈收到家中来信,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大城繁华,小城宁静,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Y1B演出的《到北京去》一剧,意在探究城乡间的差异和在差异中挣扎的人们。到北京去,或许是为了拓宽眼界,或许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或许只是为那多几百几千的工资。剧中的主角林虎为了去北京和分离十三年的父母见面,费尽心思,几经周折,最后还是未能去成。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留给乡村的空间是那么小,小到乡村里的人无法呼吸。没有人能评判他人的对错,我们只能站在一个稍为幸运的旁观者角度,冷静地转述属于他们的故事。



Y1A班同学带来的《校长的秘密》是以班内一位同学祖父的亲身经历改写。一位成绩优秀,拥有抱负与才华的青年,却因家庭成分敏感而不能上大学。时代的无奈,埋没了无数的人才。演出以戏中戏的方式呈现,中学生余龙、得庆、裘英三人正在演一出高考学子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成绩优秀的余龙却上不了大学。三位同学始终不理解原因,也因此演不到位。童老师的指导,屠校长的参与,给这些学生带来了新的表演灵感。在屠校长和童老师的搭戏中,屠校长数十年前的秘密被发现。时代的遗憾,不平的委屈,又一次揪住了他们的心。戏中戏的创意,轻喜剧的风格,融入现实的台词创作,给这部舞台剧提供了更多活力和吸引力。

本次以《乡土中国》为主题的采访剧演出是剑高国际课程从拿来主义走向立体丰富的本土化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采访剧从策划到演出,得到了杭外本部高中语文组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演出结束后,同学们更是收获颇多。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了解了乡土中国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戏剧演出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对书中抽象的概念和文字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更深层的感悟。

(剑高高一语文组供稿 何诚摄影)

1:获奖名单

最佳音效奖:Y1C 《婚宴》

最佳化妆奖:Y1D 《平原往事》

最佳舞美奖:Y1D 《平原往事》

最佳海报奖:Y1C 《婚宴》

最佳文案奖:Y1A《校长的秘密》

最佳表演奖:Y1A《校长的秘密》

最佳导演奖:Y1B 《去北京》

最佳男演员:Y1C 沈骤

最佳女演员:Y1B 胡羽绮

 

2:学生感言

作为这出舞台剧的参演者,给了我一个更为深刻解读《乡土中国》的机会。当我一次次投入表演时,总是能体会到对时代、对过去的理解,见识乡村的美,目睹乡村的痛,趟过乡土社会中的人情河流,束缚的才华与渴望,隐匿的梦想和拼搏。以剧目的形式体现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失为培养少年读者能力多样性的一种方法。《校长的秘密》启发我,每一代青年都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问题,忠于科学和现实,向未来做出正确的抉择。

——Y1A 朱紫墨(饰演《校长的秘密》中的童老师)

 

《到北京去》是我参演的第一部话剧。以前虽说接触过课本剧、舞台剧,但从来没有上过台。因为缺乏经验,排练中途有很多不确定性。事实上到彩排的那周我的词还没有背完。我本人对戏剧的演绎和作为演员的理解大概仅限于看过的电影和这次的表演经历。不过我所认为的非常重要的点,是角色和情绪的代入感。艺术是需要情绪的。像学弹唱的时候老师所说,民谣干唱没有灵魂,你得去挖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故事。演员对于角色的处理大体相似。我对于许骆的理解不加赘述,但他在我这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单薄的台词产物。演员把自己当作角色,揣摩他的举手投足、心理变化和应有的神态。对我来说最好的临场状态就是极其兴奋,在台上去做角色,完全抛掉自己。当然潜意识里还存在清醒的自我,难用言语解释。

正式演出当晚,我大部分时间在后台。戏服是件单薄的黑衬衫,后台拐角的窗开着,冷风灌进室内。寒冷让人保持兴奋和清醒。我靠在拐角的墙边,想许骆这时候会干什么。于是有同学看到我靠着走廊,插着裤兜叼着烟,看上去无所事事。我花了很多时间想像十五岁辍学打工的小城青年,被家人又恨又怕的地痞流氓,会用什么样的动作。在角色本身下的功夫,只能由演员在自己的空间时间揣测完成。

总而言之,这次的话剧呈现达到了剧组的预期。对我个人来说是对戏剧和表演艺术理解的加深。更感谢所有演员们对每个角色的付出。

——Y1B胡羽绮(饰演《到北京去》中的许骆)

 

我很荣幸可以担任B班的导演,也感谢语文组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接触戏剧的机会。当导演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我主动揽下这份差事,权当是我跨越理论、到达实践的第一步。从导演的角度出发,我将想象放映在脑内的连贯画面系统切割成若干号场景,经过全盘打碎和逻辑重塑,形成了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剧本。舞台剧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姑且算是跨过了舞台语言和镜头语言之间的横沟,跳脱出舒适圈。

我同时要感谢我们的剧组。从撰写剧本到组织排练,称不上井然有序,但也算得上一帆风顺。创作过程于我们而言是享受的,就像建筑一座高楼,让自己的作品从纸张中脱离出来。从浮动的字符到完整的表演,我们用努力和坚持这两块砖一点一点砌起高墙,呈现给大家最后的成品。或许这算不上精彩,只是不成熟的尝试——但我们在其中的成长是远超过活动本身价值的。这或许是《到北京去》的结尾,但这不是他们故事的结尾。只是从林虎、许骆、董秋怡等人的生活中,选取出能对观众展现的冰山一角罢了。

——Y1B金言卿(《到北京去》导演)

 

从开始写剧本到演出结束,前前后后也就一个月的光景,我所能记得的,也仅仅是那些掺杂着寒冷和无数个排练的夜晚罢了。这是我第一次做戏剧导演,第一次管理一个十几人的剧组,即使我从前学过电影,学过怎么当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但在舞台面前,这些过去的知识是显得那么的渺小。我没有写分镜剧本——因为在戏剧里根本不存在,我没有画故事板——因为在此时它毫无用处。而我所能做的,只有在没有权利和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全力去协调,去调度,天知道它有多难。

我们这篇不到五千字的剧本,已经来来回回改了6遍了,直到演出的前一周,我还想改,但我知道,那已经是一个如同那天空中的巴比伦花园一般不现实而飘渺的奢望了。那天彩排,我留在体育馆里,看完了其他三个班的表演,从那起,我就开始慌张,慌张我们的剧本,慌张我们的灯光,慌张我们的演员,慌张在那时一切足以让我慌张的东西。

正式演出的前一天,我把第六稿剧本和道具的分配表发到了群里,那时我己经不报有太多的希望了,唯一所祈求的,就仅仅是完成这一场演出。在那第二天,我想,我终究没有看到我们的演出,没有看到那辛苦准备了一个月的演出。我只记得,那时,我不停地在幕后踱步,祈祷,整理道具。空间和时间在那时是那么的虚幻飘渺。我想在那时,我已经成为了舞台的一部分,你说对吗,我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舞台的一部分了?

                                           ——Y1C 董既永(《婚宴》导演)

 

我想那就大概是要去体会这个角色。老实说我在排练的时候一直笑场,因为情节确实很有喜感。结果呢,排练的效果也不好。正式演出的当天我就告诉自己,如果这是你,你会怎么想?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虽然看到奶奶的假发时还是一下子没忍住)。大白话就是,要严肃对待一项任务,严肃了之后它就不会那么好笑了。

还要特别感谢化妆和道具组的同学。我好喜欢我那天的发型,那口井也是很神(因为里面放了桶没能坐下去是一点小小的不足)。当天的灯光也很给力,第一幕真的很有张力。

哇哦,演出原来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导演们也很辛苦要跑来跑去。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一起排练。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也还想继续参加。为什么?因为真的很有趣啊。

——Y1D叶孜(《平原往事》饰演少年招娣)

 

作为《平原往事》的导演,我见证了这部戏的坎坷历程。从开始的剧本创作,班级里在剧本还未修改完好的时候就开始排练,期间走过很多弯路,到最终剧本出炉,这部剧才算走上了正轨。选角,排练,有过争吵,争执,有过愤怒,有过失望,也有过欣慰。大彩排的时候因为没有熟悉转场流程所以表现不佳,演员背台词没有感情,有些甚至没有背下来,背错了,好在那天之后及时总结了错误,在我和朱雯迪以及全体演员和道具组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的舞台效果超过了我的预期。也正是这样的一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怎么把一组人团结起来,共同去完成一项富有挑战的任务。

——Y1D朱济徽(《平原往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