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设计的深度学习探索——记技术组学术周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891 发布时间:2020-12-28 02:50:33
一、本次学术周活动主题与目的
为进一步进行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实践研讨,探讨新教材新教法,营造学术氛围,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科研能力。我校技术组围绕本次学术周主题“聚焦学习·创新课堂”,于2020年12月15日举办同课异构、专家讲座等学术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题讲座的理论学习,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磨课、课后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学习,全面提升技术组全体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
二、专家与上课名师介绍
专家介绍:
李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信息系统与社会》执行主编、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移动应用设计》执行主编。
名师介绍:
俞燕丽,女,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现任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曾获浙江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并参加全国优质课展评。曾获市教坛新秀,市名师,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指导学生作品获浙江省二等奖。在迎接新一轮课改之机,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师指导丛书》与《信息技术学生活动手册》的编写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带领组内同仁齐心协力,潜心学习与探索,历年的技术高考与学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深信:生活因付出而精彩,人生因梦想而美丽。
洪源,男,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杭州外国语学校。曾获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班优秀学员;FIRST工程挑战赛华东赛优秀教练员;杭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杭州市信息学奥赛优秀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机器人竞赛中,获得科协、电教等国家和省市级奖项三十余项。
三、活动安排表
四、学术周活动简报
1.专家讲座活动
主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系统搭建与实施》
主讲人:李伟 时间:2020.12.15 下午
12月15日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李伟老师,分享了一场主题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系统搭建与实施”的专题讲座。李老师就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二中涉及到的系统逐一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讲解和剖析,内容全面,讲解深入,对于指导我们一线教师进行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意义重大。
李老师的讲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中信息教材必修二的整体架构;二是信息系统搭建实例分析;三是如何提升专业素养。
李老师,首先介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整体架构。教材中编程语言从VB变成了Python,语言的差异很大,李老师给参加讲座的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科大概念:数据,计算,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其次,我们要明白信息系统的发展背后是技术在推动。信息社会能够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各种信息系统在后面做支撑。理解信息系统的架构,要有全局观、整体观和系统观。
第二部分,李老师从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思路讲起,从为什么要信息系统,什么是信息系统,怎么搭建信息系统,然后再对四类项目实践进行分步讲解。篇首项目、内容项目,主体内容的学习与知识建构;项目挑战,衔接必修一如室内环境数据可视化;拓展项目,用于老师和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由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李老师进一步从各种传感设备的介绍,讲到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再到利用FLASK库、SQLITE数据库系统搭建信息系统的网络架构。最后,李老师演示了各种信息系统的详细搭建过程,以一些板子为例介绍了Serial拓展库,串口通信,LED点阵,LM35温度传感器等等。
第三部分,李老师重点介绍了基于项目学习的专业能力提升。通过分享的几个案例,比如跟电脑玩剪刀石头布,电脑模拟画素描,文字识别,全自动玩数独小程序。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老师的专业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总之,李老师的讲座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准,又配以丰富详细的项目案例,内容充实而精彩,把课本的精华浓缩之后介绍给我们老师。各位老师都感觉收获颇丰。
(李文轩、万春彬 整理供稿)
2.同课异构活动:
课题:《编码》 上课教师:洪源
《数据采集与编码》这一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数据是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的,并且掌握图像、声音文件的计算方法。洪源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座谈话通知”中有哪些瑕疵的方式导入编码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大数据时代信息编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一组分辨率大小不同的“哆啦A梦”图像的呈现,将学生带入到图像如何进行采集像素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不同点阵密度心形图像的填充任务,体会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像素数和图像显示质量的关系,从而很自然得出图像文件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在声音采集和编码的课堂环节,洪源老师用事先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的录音小程序,让学生现场分组朗读抗疫文章并且录制,通过设定不同的录音参数,让学生体会到声音文件的模数转化过程,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活跃,比较之前图像文件的编码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文件的计算公式。洪源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外校老师上了一堂很好的展示课,得到了教研员和同行老师的一致好评。
(邱浩瑟 整理供稿)
课题:《编码》 上课教师:俞燕丽
俞老师从杭高摄影比赛的情景引入,邀请大家欣赏杭高的美景,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提交参赛,结果发现上传的照片有大小限制。俞老师的任务设置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同学们从查找照片的大小信息,寻找压缩照片的方法,到通过小程序理解像素点数、位深、颜色等对照片大小的影响等。俞老师的知识讲解是在完成任务的问题驱动中完成的,概念的讲解深入浅出,比如用十字绣的点位类比像素的。俞老师的知识推进也是建构主义的,她不断在学生已知概念和新概念之间搭建桥梁,比如对比人能读懂的数据到机器能读懂的数据之间的差别,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计算机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处理(采样、量化和编码);在数据处理之前,先让学生明白如何表征图像。俞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任务推进和知识演绎的完美融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了稳固的阶梯。
(张鹏峰 整理供稿)
五、专家评课
评课专家:李伟 时间:2020.12.15 下午
两节课后,副校长吴锋刃、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李伟老师分别给两位老师颁发了证书。李伟老师对两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两位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任务设计合理,学生课堂活跃,教学内容达成度高,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扎实。
首先,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感受,李老师说这一年是温暖,特别的一年,在疫情考验的形势下,我们学科做到了所有年段都启用新教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更强,从90年代全民打字五笔培训班,然后是计算机各类应用软件的培训和使用,到现在计算思维、计算机设计、数据与数据结构,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应用软件的教育走向语言算法的教育。
李老师指出两节公开展示课的内容选材好。编码这一课题突出了学科性。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运行处理复杂事件,本质是编码,计算机通过元器件处理0或者1。我们的生活有序也归功于编码,编码无处不在。知识本身有规律,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由浅入深。从为什么,什么是编码,怎么编码。怎么编码又涉及到不同的数据对象类型如何编码,再提升不同的数据类型编码有共同的规律。
其次,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任务选择合理,突出显示教师基本功非常强。课堂教学要进行巧妙设计。怎样的设计才能算是好的设计?我们要把握知识本身的脉搏,把握学生的脉搏,把握课堂的节奏。新教材编码的内容占比也大,数据采集、进制基础知识比较难,编码的类型多,两位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最后,李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基本素质好,课堂组织能力强,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序组织,短短的几句话和学生熟悉,抓住学生的心理。杭外学生思维活跃,很聪明。课堂练习环节,音频的容量计算,学生答得快而好。洪老师的课堂从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展开,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从课堂引入活动,一则通知的漏洞分析出发,活动蕴含的是今天学习的重点知识。洪老师课堂中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的开展,从学生对有挑战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俞老师的课堂,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听她的课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学生边探究边思考,通过一系列有关联的探究活动跟老师一步步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洪老师讲图像的时候,层层深入,从3个格子——4个格子——5个格子。层层推进的过程。洪老师声音探究过程中加入了Python语言的应用和验证,把新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跨章节整合应用,非常好。俞老师的课堂推进环节:从像素点的多少,到位深。不同对比。因变量自变量的控制。教学效果很好
李老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探究活动中的探究方式可以改进,实践活动时再大胆一些,再开放一些。实验有验证性的,也有探究式的。比如洪老师讲到的误差,有偶然误差,也有系统误差。如果能把这些拓展知识放进去,课堂的层次就会更高一些。让学生来设计不同的采样频率,让同学自己利用python来设计实验。得出是什么关系。亲自设计做和老师设计做是不一样的。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李老还演示了利用Python生成图像,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图像的编码,反过来用数值生成图像,带领我们老师一起探究图像背后的科学,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感受非常震撼。
(李文轩、万春彬 整理供稿)
六、学术周活动总结与反思
本次学术周技术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各位老师收获满满。洪源老师精心准备,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11、12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多次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研讨,从课程设计出发探讨,然后进行课堂评价、课程理念学习,深入教材教法探讨。各位老师积极分享听课心得,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聚焦学习·创新课堂”的课堂教学实践应是围绕学生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开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情确立目标,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通过本次交流学习、聆听专家报告,组内教师受益匪浅。组内老师也与各兄弟学校建立了教研联系,为后续深入研讨交流开辟了渠道。学术周虽结束了,但技术组会将所学应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